1848年革命,也称民族之春(Spring of Nations)或人民之春(Springtime of the Peoples),是在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装革命,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主要是欧洲平民与
自由主义学者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这一系列革命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大,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综述
这次革命是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一方面是
工业革命正在扩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洲已经开始进入大工业生产阶段;各国工业阶层经济力量得到加强,而政治上多数国家的工业阶层仍处于无权的地位或初掌政权;
自由主义和
民族主义在欧洲不断高涨。另一方面是欧洲大部分国家还处在旧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或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
维也纳会议在欧洲所确立的反动体系也还存在着。欧洲社会各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样革命就无法避免了。
法国
法国二月革命是1848年欧洲的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一,法国人民面对
奥尔良王朝的失政,成功推翻当时的法国国王
路易·菲利普,建立共和国(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鼓励了欧洲其他地区的革命运动,令19世纪时由
奥地利帝国首相梅特涅组织的反动机制受到进一步打击。
背景
1840年至1848年,亲政府的保守党派领袖
弗朗索瓦·基佐(Guizot)担任首相。为了赢取大支持,他以官位为奖赏,并滥用权力乱批商业合同,以讨好资本家。政府官员在国家资助的计划中投资,政府答应以高息支付银行家借给政府以填补巨额赤字的款项。各种丑闻陆继涌现,令政府信誉受损。
中产阶级要求温和的改革,希望藉扩大选举权加强民主性以清除政府中的贪污行径。但基佐和路易·菲利普拒绝回应这些要求,并继续其“无为”(do nothing)政策;路易·菲利普更逐步加强警察审查出版的制度及群众集会的限制。这显示他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民主领袖。因此,“
七月王朝”的统治基础从一开始便很薄弱。
路易·菲利普拒绝支持1830年的意大利及
波兰独立运动,亦使法国的自由主义者失望。
面对政府的贪污及专制,知识分子及
中产阶级十分不满政府的统治。共和主义者更希望推翻君主制,成立共和政府,他们要求全民投票,对路易·菲利普的专制完全失望。
随着法国工业化在1830年代以后突飞猛进,工人阶级兴起及社会主义思想亦广泛流行。
圣西蒙(Saint-Simon)、
傅里叶(Fournier)、
埃蒂耶纳·卡贝(Etienne Cabet)、路易·布朗(Louis Blanc)及
蒲鲁东(Proudhon)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主义者。他们成立民间组织,提倡社会主义及人道思想,希望政府加强保障国民的就业机会、老弱者的权益。这种思想亦直接激发“
主权在民”的观念及对普选的争取。社会主义的宣传行动,更增加了人民的普遍不满。
法国的天主教会不满基佐偏重资产阶级的腐败统治,并对于政府带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宗教政策亦表示猜疑和忧虑。
正统主义者认为路易·菲利普是一个篡权者,他的统治亦没有
波旁王朝的合法性,相比之下,
查理十世的孙子尚博尔伯爵更有资格继承王位。
路易·菲利普以“平民皇帝”自居,生活简单而没有风采,加上施政倾向保守谨慎,没有拿破仑支持者强调的军事荣耀,不免叫人失望。
温和的外交政策亦是奥尔良王朝(Orleanist monarchy)失败的主要因素。民族主义者谴责路易·菲利普卑躬屈膝的外交政策,让法国的外交政策臣服于英国之下,更不满路易·菲利普未能善用时机使比利时受制于法国。加上1840年代拿破仑崇拜的复兴,以令拿破仑的缺点被遗忘,其成就却被歌颂。拿破仑被认为是国威的象征,被看成是一个英雄,且是社会的改革者。对拿破仑的崇拜最终加深人民对路易·菲利普政府的失望,人民将之与拿破仑的功绩比较,更认为现政权在外交上的不济。
总括而言,政府的失政、以及统治者缺乏政治魅力是令二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经过
1847年,自由主义者开始举行很多“宴会”(banquet),他们在此讨论了很多关于改革的问题,这些“宴会”后来被禁止。
在1848年2月22日,工人和学生聚集一起呐喊,要求推行改革。他们高唱《
马赛曲》,并在街上燃烧杂物。2月23日,国民卫队奉命恢复秩序,但他们没有执行命令,反而投向革命的群众。
路易·菲利普唯有作出某些无用的挽救措施,如撤销基佐的职务以讨好革命者,但最后他还是要放弃王位。
拉马丁(Lamartine)成立了临时政府,宣布建立共和国,史称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年12月,将近半个世纪前叱吒风云的
法国皇帝——
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当选共和国总统。仅仅四年后,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复辟帝制,共和国总统摇身变成了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法兰西帝国迎来了他的最后一位皇帝。
德国
在1840年,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逝世,
腓特烈·威廉四世继位。腓特烈·威廉四世颇同情自由主义。他放宽了报章审查,而且不阻止自由主义的活动。在1847年,他甚至召开了一个国会,
普鲁士各区议会均派出了代表。但是国王拒绝给予该国会任何宪法上的权力,自由主义者因而失望地解散。翌年,法国二月革命引发的革命风潮直卷整个欧洲,包括了德意志各邦国及普鲁士。
1848年2月29日,
慕尼黑起义,大学生、工人、市民联合占据军械库,要求
巴伐利亚国王
路德维希一世以及他的宠妾“罗拉内阁”下台,皇帝被逼成立一个由中产阶级代表组成的新内阁。如此。内阁的风潮厉行整个南德意志地区,史称“
三月内阁”。
1848年3月18日,柏林革命,中产阶级与工农阶级聚集王宫广场,要求实行出版自由、召开联合会议、组织人民自卫团,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被逼部分同意人民的要求,但人民并不罢休。3月20日军队撤退,3月22日,起义胜利,国王在群众注视下为183名烈士脱帽致哀。3月29日,柏林自由派内阁组成。腓特烈·威廉四世意识到原先的改革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的要求,于是召开了一个
立宪会议。他宣称希望成立一个
联邦制的德意志帝国,在这个帝国中将会有一个民选的议会,国民拥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由于普鲁士作为
德意志邦联中的一个大邦也愿意支持自由主义者,某些德意志邦国便也群起仿效。同年3月底,约五千名决心实行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德意志领袖齐集于
法兰克福,召开了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由1848年5月18日开会直到1849年4月21日。这个议会主要是由中产阶级组成,希望预备一份联邦宪法,有代表支持成立由
奥地利帝国统治的大德意志,将
奥地利与
波希米亚并入德国;有代表则支持由普鲁士统治的小德意志,不包括任何奥地利领土。
最后,议会的与会者认为,应采取“小德意志”方案统一,并将德意志皇位给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不过,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绝这个建议,因为他害怕奥地利反对,而且新宪法规定国王没有对法案的否决权,这是他极力反对的,他甚至形容接受由议会赋予的帝位是“拾取在沟渠上的皇冠”,而奥地利和德意志南部诸邦的代表因议会通过“小德意志”方案而退出(害怕北部的新教势力会主导整个国家)。仅余的“小德意志”议会代表面对失败,惟有把立宪议会解散,不久之后普奥联军攻进各邦议会,数千中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者被迫逃走至美国。德意志革命力量虽然曾经强大,但最终在封建专制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但国王被迫接受宪法。
在1850年,普鲁士国王也成立了宪法,回应失败了的民间革命,并决心要成立一个团结北方德意志邦国的联盟,以回应民族主义的诉求。
奥地利
19世纪中叶,
奥地利帝国仍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而维也纳作为奥地利的首都,便成为了保守势力的中心。当地的革命也是由1848年
法国二月革命所激发的。
1848年3月13日,奥地利首都
维也纳爆发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威游行,高呼“自由、宪法”、“打倒梅特涅”等口号,维也纳的革命者包括了所有的社会阶层,例如宫廷人士,崇尚自由主义的贵族、中产阶级和专业人士,他们均要求民主的改革,大批群众示威,更筑起街垒与政府军展开战斗,示威人士限令奥皇立即解除首相梅特涅的职务;在国民的压力下,奥皇被迫让步,梅特涅辞职并逃至英国,皇帝承诺进行改革,并于3月17日改组内阁,4月25日颁布帝国宪法,但新内阁继续推行反对自由主义的政策,于是整个局势急转直下。5月15日维也纳人民再次起义,迫使奥皇及其皇室在5月17日由维也纳逃至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国王在7月同意召开立宪会议。
1848年3月,“青年捷克党”在
布拉格举行会议。他们要求实行责任内阁,承认
捷克语和
德语之间的平等地位,反对奥皇以诏书形式颁布的宪法和奥地利元帅
温迪施格雷茨的军事挑衅行动,皇帝在压力下同意了该等要求。布拉格市民更于6月12日早晨举行革命。革命者和奥地利军队进行战斗,并逮捕了地方议会议长。但被温和的中产阶级释放。这位地方议长逃出后便遂同温迪施格雷茨一起进行反攻,引致6月17日革命失败。
1848年革命前,
匈牙利仍处于奥地利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之下。1848年3月,匈牙利人
拉约什·科苏特(Kossuth)、
裴多菲·山陀尔等发起了一场反抗奥地利专制统治的运动,他虽认同匈牙利民族主义,却否定了传统以来
马扎尔贵族的特权。他指责这些贵族有免税的特权,要求废除封建的法庭和随意强迫农民作工的做法。他的方案包括成立一个民选国会,商人、贸易者、专业人士、中产阶级皆有选举权;他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引入
陪审团制度(jury system),于是在1848年3月,群众在拉约什·科苏特的领导下要求整个奥地利帝国确立以英国模式为本的宪法和国会,废除
人头税,由选举产生匈牙利政府,并草拟匈牙利法典。3月15日,佩斯的革命者在
裴多菲的领导下,通过了实行改革的政治纲领,即《十二条》。强迫市长签字。中午,革命群众控制了整个首都,成立了公安委员会。奥皇被迫同意成立匈牙利责任内阁,并于1848年3月17日授权贵族温和派的代表
包贾尼·拉约什组阁。匈牙利的地方议会迅速通过了一连串自由主义的法案。
维也纳十月起义失败后,12月奥皇调集军队向匈牙利进攻。1849年1月5日,佩斯陷落。不久,匈牙利军队展开反攻,连续取得胜利。4月14日匈牙利议会通过《独立宣言》 ,废除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宣布匈牙利独立。5月21日,匈牙利军队攻克佩斯。为了镇压匈牙利革命,
俄罗斯帝国于5月27日出动14万大军入侵匈牙利。在7月7日和11日的科马罗姆会战中,匈牙利军队惨败。9月27日
科马罗姆要塞陷落,
匈牙利革命最终失败。匈牙利革命的失败标志着欧洲1848年革命告终。
奥地利首相、保王党的梅特涅被迫下台,新皇帝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通过一些较自由的政策,如扩大地方自治及保证各族平等,维持帝国统治。面对奥地利本土的不满,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于1849年3月4日颁布宪法,承诺组织一个保障帝国统一、民族平等及
代议制的国会,亦废除封建制度、建立市政组织及改革司法制度。在捷克问题上,为纾缓捷克的独立情绪,奥地利政府便作出退让,如和所谓的老捷克派(即士绅及中产阶级)合作,允许
捷克人组成
波希米亚议会,
捷克语取得与德语对等的地位,捷克人有自己的大学及中学,且可在政府中担任公职。
匈牙利王国、
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成为了帝国直辖区,享有一定程度的政治自由。
意大利
自从在经历1830年革命以后,意大利逐渐随社会的发展兴起一班中产阶级。在1847年,
加富尔创立了一份名为“复兴”(Risorgimento)的报纸,意指19世纪的
意大利统一运动会为意大利带来复兴。鉴于中产阶级兴起带动了社会的政治意识增加,故此这份报纸在民众中间开始得到接受;另一方面,一些
意大利人也开始受
烧炭党和
马志尼的
青年意大利党等组织之宣传及其传播的统一思想所影响,意大利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及受到支持。
在1848年1月,
西西里首先爆发了反抗国王
费迪南多二世专制统治的革命,迫使他赋与国民一部宪法。这引发了
亚平宁半岛上的人们纷纷争取自由主义及民族主义,在同年的2月和3月,
那不勒斯、
托斯卡尼、
皮埃蒙特均颁布了宪法。3月18日,
米兰及
热那亚亦爆发革命,迫使奥军撤出该地。
威尼斯亦爆发了起义,共和主义者恢复了威尼斯共和国,迫使奥军彻退。结果,
伦巴第、
威内托、
帕尔马、
摩德纳亦出现了起义。
撒丁王国在国王
卡洛·阿尔贝托的领导下联同伦巴第向
奥地利帝国宣战。然而,
教宗不想与奥地利开战,因为同是
天主教的国家。其他邦国亦遵从教宗的决定,仅给予卡洛·阿尔贝托很有限的支持。于是,撒丁王国的卡洛·阿尔贝托让位与儿子
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
除君主立宪主义者支持撒丁王国对奥地利的战争外,与此同时,共和主义者也在罗马发动革命,他们由
马志尼和
加里波第带领,攻入
罗马城,迫使
教宗出走,成立了
罗马共和国。然而在1849年7月,共和主义者的革命遭到和君主立宪者同样的结果,法国派兵推翻了罗马共和国,并进占罗马。罗马的革命被镇压,教宗
庇护九世在法军的保护下复辟。最后在8月28日,
威尼斯共和国亦被奥地利派军镇压,整个革命到此失败。1850年,加里波底流亡美国
纽约市。
创立复兴报的加富尔最终在1852年成为
撒丁王国的首相,却为1860年代
奥地利帝国日益自由化、意大利统一及德意志统一奠下重要基石。这些国家均颁布宪法,给予中产阶级与贵族及特权阶层分享权力。
丹麦
丹麦自从17世纪就一直是个
君主专制国家。但是在1830年代丹麦国内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运动开始愈演愈烈。1848年1月20日,国王
克里斯蒂安八世驾崩。丹麦国内的自由主义者随后便发起了一系列君主立宪运动。
1848年3月21日,丹麦国家自由党人组织了一次前往
克里斯蒂安堡宫的游行。新的国王,
弗雷德里克七世接受了自由主义者的要求,制定了新的宪法并成立了由国家自由党主导的新内阁。弗雷德里克七世同时也同意了与一个两院制议会共同分担权利。丹麦成为君主立宪国家,尽管权利依然高度集中。很多军官对此表示不满,但最终也接受了新政府。
与欧洲其他国家不一样,丹麦革命从始至终都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状态,革命之后并没有爆发反动主义政变。但是新的宪法并没有延伸到南部的
石勒苏益格公国,丹麦与德意志联邦的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仍然没能得到解决。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随后在同一天爆发。
瑞士
拿破仑战争之后,瑞士再次成为一个联邦,各州再次享有高度的自治。不过,1840年代保守派和进步派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在1847年爆发了分离主义联盟战争。经过一场几乎没有流血的战争之后,自由主义的进步派获胜,独立同盟于1847年11月被
瑞士联邦解散。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等保守政权都对自由主义者的获胜表示不满,并警告瑞士联邦不得修订新宪法。但随后的革命浪潮让这些国家的保守派自顾不暇,瑞士随即颁布《1848年联邦宪法》,完全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
联邦制国家。
其它国家
1848年的革命浪潮几乎波及了整个欧洲。除了上述国家,
比利时、
爱尔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起义和革命。甚至像
新格拉纳达和
巴西这样的美洲国家都发生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美国与
加拿大也受到了影响。
英国、
荷兰、
葡萄牙、俄罗斯和
奥斯曼帝国是少数几个没有在1848年发生革命的欧洲大国。但是葡萄牙以及
俄罗斯帝国控制的
波兰王国和
立陶宛大公国都在此前发生过革命或内战。俄罗斯境内的自由主义者和革命组织之间并没能建立起良好的联系,没能在1848年发动革命。奥斯曼帝国相对平静,但是在其不少附属国内均爆发了不同程度的抗议和示威。英国和荷兰是少数几个能够进行有效改革,避免事态激化的国家。
影响
1848年欧洲革命打击了欧洲各国的专制制度,摧毁了反动的
神圣同盟和
维也纳体系。
虽然这场革命在很多地方均告失败,却动摇了中欧的保守势力基础。奥地利的首相,保守主义者梅特涅被迫下台,新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通过一些较自由的政策,如扩大
地方自治及保证各族平等,维持帝国统治。面对奥地利本土的不满,皇帝于1849年3月4日颁布宪法,承诺组织一个保障帝国统一、民族平等及代议制的国会,亦会废除封建制度、建立市政组织及改革司法制度在捷克问题上,为纾缓捷克的独立情绪,奥地利政府便作出退让,如和所谓的老捷克派(即士绅及中产阶级)合作,允许捷克人组成波希米亚议会,
捷克语取得与
德语对等的地位,捷克人有自己的大学及中学,且可在政府中担任公职,
匈牙利王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成为了帝国直辖区,享有一定程度的政治自由。1850年,普鲁士国王也成立了宪法,回应失败了的民间革命并决心要成立一个团结北方德意志邦国的联盟,以回应民族主义的诉求。创立复兴报的
加富尔也在1852年成为撒丁王国的首相,采行自由主义政策,并有着扩张以一统北意大利的雄心。故此,1848年革命虽然失败,却为1860年代奥地利帝国日益自由化、意大利及德意志两国统一奠下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