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线
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将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的位置
机体内齿状线有两处,直肠肛管的分界线;将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称为齿状线。
解剖结构
齿状线以上肛管由内胚层的泄殖腔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粘膜,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变时为腺癌;齿状线以下肛管由外胚层的原肛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皮肤,被覆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癌变时为鳞状细胞癌。此外,齿状线上、下部分的肠管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分布等方面都不相同。
内镜下齿状线观察评价胃食管反流病的价值
服钡后,正常食道黏膜皱襞呈3~4条纤细的条纹阴影,通过裂孔时互相聚拢,过裂孔后又比较分离与胃贲门胃小弯的纵行皱襞相连,呈放射状,气钡双对比造影时,食道与胃黏膜交界处呈锯齿状影,即形成齿状线。
评价胃食管反流病(GERD):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已逐渐成为内镜检查的重要手段,通过NBI染色及数倍放大,能更清晰地观察到齿状线形状、食管微血管形态,以更好地评价胃食管反流病。
实验原理
窄带成像技术(NBI)属于电子染色内镜技术,利用窄带光波的成像技术,能够强调血管和黏膜表面的细微结构,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及血管分布,以415nm和540nm两个滤光片代替了传统内镜的宽带滤光器,光在黏膜的穿透深度取决于波长的长短,波长越短,穿透深度越浅。NBI观察可清晰地显示组织血管形态,结合放大内镜(ME)功能的原理类似于显微镜,通过放大倍数,重点观察隐窝、腺管开口或黏膜下血管形态,NBI+ME对于黏膜细微病变显示明显优于普通内镜。
诊断标准
GERD诊断标准符合《2014年胃食管反流病中国专家共识意见》,GRED-Q评分≥8分。排除标准:食管恶性病变或Barrett食管;年龄大于70岁或小于18岁;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肺部疾病者;孕妇、精神病者;依从性差者。
观察指标
NBI微血管表现:按Miwako标准将NBI下食管微血管IPCL分为4型:Ⅰ型毛细血管排列呈规则圆形;Ⅱ型毛细血管排列尚规则,但管径较Ⅰ型扩大或延长;Ⅲ型毛细管排列不规则,管径大小不一、破坏,形如蛇状弯曲;Ⅳ型毛细血管全部破坏、碎片,无规律排列,血管交织分布或复层,可见有新生血管呈螺旋状、排列不规则。齿状线形态:A为锐利环状型;B为宽锯齿型;C为细锯齿型;D为破碎不整型;E为三角型;F为舌型。NBI微血管异常阳性率=(IPCLII+IPCLIII+IPCLIV)/例数×100%;齿状线异常阳性率=(C+D+E+F)/例数×100%。
临床意义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结合齿状线形态的观察能准确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尤其对于普通内镜下阴性诊断的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更有指导意义,减少了因Gerd-Q评分的主观性误差,简单、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8 04:31
目录
概述
解剖结构
内镜下齿状线观察评价胃食管反流病的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