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是文学名著《
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
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文中指出的是“
花冢”)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
《葬花吟》,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
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来源
1.流水知音,惜花惜人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节选:那一日正当三月
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
会真记》,走到
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
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庚辰侧批: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
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结尾 和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开头 ——节选: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她躲了起来,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她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
凤仙石榴等各色
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 这是她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 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 登山
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哪房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她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儿凋谢飘飞,飞舞满天;鲜红的颜色消褪,芳香的气息散去,有谁怜惜(它)?
浮游的
蛛丝柔软地系在一起,飘舞在春日的
台榭前;飞落的柳絮轻轻地沾在一处,扑向锦绣的门帘。【注:总是无法确定这两句是不是对偶,应该是对偶吧。“系”有两个意思,一是做动词,系在一起;一是作名词,丝线状物。“软系”对“轻沾”,经查阅,“沾”没有用作名词的先例,所以“系”只能是动词。】
闺阁中的少女怜惜晚春,惆怅的思绪萦满心怀,没有排遣的地方。
(我)手中拿着用来埋葬落花的
锄头,走出绣花的门帘,怎么忍心践踏着落花走来又走去?
柳条和榆荚钱自顾自地芳香繁茂,哪里管得了桃花与
李花的飘落纷飞!【注:柳条与榆荚钱都是既不芳香又不鲜艳的植物,却如此繁茂,美丽芬芳的桃花李花却要凋零,体现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
桃花与李花明年都能再次开放,(但)明年的闺阁中,怎能知道还有谁呢?
三月的时候,散发着花瓣香气的燕巢刚刚筑成,梁间的燕子太过无情!【注:刚筑成燕巢便迁徙,弃香巢于不顾,所以说燕子无情。】
明年花儿(再次)开放,即使可以啄下(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
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
一年三百六十日,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严酷地逼迫着花儿。
纵使花儿明媚鲜艳,又能持续多长时间呢?等到某一天就会漂泊零落,难以寻觅。
花儿开放(的时候)容易看见,凋落时(却)难以找寻;台阶前伤心坏了(我这个)埋葬落花的人儿。
(我)手里拿着葬花的锄头,泪水暗暗洒落,洒上空空的枝头(便)现出血痕。
杜鹃不再啼鸣,(此时)正是黄昏;(我)背负着葬花的锄头回到房中,掩上一重重朱门。
青荧的
油灯照映着墙壁,我刚刚睡下;冰冷的雨滴敲打着窗户,(我的)被子还没有温暖。
责怪我为了什么事倍加伤心?一半是因为怜惜春光,一半是因为嗔怪春光。
怜惜春光忽然来到,嗔怪它忽然离去;来到的时候又默默无言,离去的时候(我也)无法听闻。
昨天晚上(我听到)庭院外有悲伤的歌响起,不知那是花儿的魂魄,还是鸟儿的魂魄?
花儿的魂魄、鸟儿的魂魄总是难以留驻,鸟儿自是沉默不语,花儿自是含着娇羞。
(我)希望我的肋下生长出一双羽翼,随着落花飞到天际的尽头。
天际的尽头,什么地方有芳香的土丘?
不如(用)
锦缎做的囊袋,收起(落花的)清艳
遗骨;用一捧干净的泥土,掩埋这绝代风流。
(花儿的)品质本来洁净,(如今仍旧)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
泥沟里。
(落花)你今天死去,我来收敛埋葬;(我却)不能预知我自己何时丧亡。
我今日埋葬花朵,人们笑我痴情;他年埋葬我的怎知是谁?
请看罢,春光逝去花儿渐渐凋落(的时候),便是美丽的少女衰老、死去的时候。
(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
葬花历史
南宋词人
吴文英在他的名篇《风入松》中写道:“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
瘗花铭”。可见葬花并为之题铭之事,于宋代即有。
据《唐伯虎佚事》记载:“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徵仲、
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
明末文学家
叶绍袁在《续窈闻》中记载其女
叶小鸾说自己曾“勉弃珠环收
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
明末清初诗人
杜浚作有《花冢铭》,从《花冢铭》可知
其亦有过“葬花”之举,《花冢铭》文字如下:“余性爱瓶花,不减连林,偿有概世之蓄。瓶花者,当其荣盛悦目,珍惜非常;及其衰颓,则举而弃之地,或转入混渠莫恤焉,不第唐突,良亦负心之一端也。余特矫共失,凡前后聚瓶花枯枝,计百有九十三枚,为一束,择草堂东偏隟地,穿穴而埋之。铭曰:汝菊、汝梅、汝
水仙、
木樨、莲房、坠粉、海棠、垂丝、有荣必有落,骨瘥于此,其魂气无不之,其或化为至文与
真诗乎?”
曹寅的《楝亭诗钞》也钞录有两首葬花诗,两首都是
题画诗,一首是《题柳村墨杏花图》:“勾吴春色自藞苴,多少清霜点鬓华。省识女郎全疋袖,百年孤冢葬桃花。”另一首是《题王髯月下杏花图》:“墙头马上纷无数,望去新红第几家。前日故巢来燕子,同时春雨葬梅花。凭谁笔墨描全袖,自启
丹炉点宿砂。三十六宫人盼断,
金盆空影月西斜。”
故事由来
两首诗中“脱胎”
说到葬花的故事的由来,有人说《
葬花吟》是从
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
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
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
东畔”事,作者的祖父
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
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消极颓伤情绪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
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
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写作背景
爱情表露
与
黛玉同看《西厢》,宝玉说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张生,黛玉如具有“倾国倾城貌”的崔莺莺,这 等于是那个时代最直白的爱情表露。
委屈
碍于当时的礼教,也唯恐宝玉把自己看得太“轻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儿红起来”。有尊严的大家小姐,谁敢对她们表白爱情?在那时,表白爱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欢对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对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怀疑宝玉利用“淫词艳曲”来“欺负”自己。
黛玉毕竟是了解宝玉的,听了宝玉这样的表白,心里毕竟是喜欢的。所以宝玉刚一发誓,黛玉就“破涕为笑”,也随即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词语,说宝玉“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黛玉同样引《西厢记》,就等于接受了宝玉的爱情表白。通过共阅《西厢》,宝黛爱情前进了一步,“
朦胧度”有所减少。
无奈
在《葬花辞》中,有这么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闺中女儿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可见,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种的对自己的爱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在
越剧电影《
红楼梦》中,写黛玉听到
梨香院小旦唱《牡丹亭》后,有这么一段唱词: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
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
海棠惊,杨柳带愁,
桃花含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我只为惜惺惺,怜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躏,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坟葬落英。该段唱词,很好的诠释了原著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对有类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怜同命”,对自己的见解缺乏共鸣知音,因而葬花以
自我安慰。
思想价值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
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
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
批语说:“余读《
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
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中写
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
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
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
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
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
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
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
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
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
程伟元、
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
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
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
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
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
金钏儿,后有
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
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
贾府,但所见
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
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
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
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
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艺术造诣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
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
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
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