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草蜥
蜥蜴科草蜥属动物
黑龙江草蜥(学名:Takydromus amurensis),为蜥蜴科、草蜥属的爬行动物。黑龙江草蜥体型圆长而略平扁,头体长33-67mm,尾长为头体长的2倍以上。体背棕褐色,体侧黑褐色,腹部近灰白色。
形态特征
黑龙江草蜥体长160-240(平均177)mm,头体长33-67(平均55.30)mm,尾长平均121.7mm,尾长为头体长的2倍以上(约2.2倍),头长(平均12.54mm)大于头宽(平均7.8mm),头高为头长的1/2左右。
黑龙江草蜥头部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鳞和额鼻鳞相接,将左右鼻鳞隔开;鼻孔开口于鼻鳞、后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间;颊鳞2枚,后者较前者高且长,上接前额鳞,后接第一枚眶上鳞和第一枚睫上鳞;额鼻鳞横宽,宽大于长,位吻鳞之后;额鼻鳞之后是1对前额鳞,其后为1枚较大的额鳞;眶上鳞4枚,第二、三枚较大,第一、四枚很小,甚至似颗粒状;额顶鳞1对,与额鳞、第三、四眶上鳞、顶鳞、顶间鳞相接;顶鳞是头部最大的1对鳞片,位于第四眶上鳞和额顶鳞之后;顶间鳞是介于额顶鳞和顶鳞中间的1枚较小鳞片,在其中央有1顶眼,枕鳞近梯形或三角形;上睫鳞4枚,接眶上鳞,无细鳞或有少数几枚粒鳞介于其间,颞鳞较大,光滑无棱,上唇鳞多为7枚,少数6枚,第五枚最长大,位于眼正下方;下唇鳞多为6枚,少数5枚,颏鳞1枚,没有后颏鳞;颔片4对,最后一对最大。颈下鳞片从前向后逐渐增大,到肩、胸前部时的一列鳞片较大而尖狭,游离端形成较明显的领围,领围的横列鳞片8-11枚,在肩前处形成较明显的领褶。
黑龙江草蜥背部起棱大鳞在颈后多为8行;背中部多为7行,少数8行,7行者中间1行较小,8行者中间2行较小;荐部多为6行;尾背4行。腹部鳞片多为矩形,呈覆瓦状排列,通常8行,中间4行较大且平滑无棱;左右外侧各2行较小,有微棱;腹鳞的游离端较薄,色淡,形成一条条明显的横线。体侧中部的鳞颗粒状,近腹侧2-4行和近背尾呈圆柱状,形似鞭子。尾鳞排列成环,且起棱,每一鳞片的棱都向后尖出。雄性尾基内两侧各有1个开口于泄殖肛腔的半阴茎,因此,雄性较雌性尾基部明显宽阔圆扁。半阴茎长11mm左右,横径约4mm。半阴茎表面具环形或半环形的棱和沟,相间排列。一般雄性的头体长小于雌性的头体长。侧1-2行明显起棱。肛前鳞单片,横阔而大,平滑无棱。四肢较发达,指趾细长。
黑龙江草蜥体的背、腹和两侧颜色明显不同,体背棕褐色,体侧黑褐色,腹部近灰白色。背和体侧相交处,由于不同颜色的相互嵌入,形成2条明显的波齿状花纹,从颈后一直延伸至尾端。
栖息环境
黑龙江草蜥栖居在山林边缘、荒山坡、草丛间、路边等处,也常见于菜地或黄豆地,偶在树上寻食或静卧。
生活习性
黑龙江草蜥日活动高峰为7-11l时,这时多见在草丛中寻食,11时起伏于草下或石下不动,易捕获,有的静卧在树枝上,夜间不活动,年活动高峰5-8月,4月中下旬开始出蛰,不太活跃,多数在草捆、草堆和较厚的落叶层下,9月中下旬活动减少,10月少见,如见到则多为当年幼体,11月份已绝迹,完全冬眠。
黑龙江草蜥有蜕皮习性,和蛇不同,开始时从头部大鳞片和颈部小鳞片相接处首先破裂,头部鳞片一块一块蜕落,由颈向后则多从体侧(多为右侧)破裂,蜕下的皮背、腹,四肢、尾基相连较完整,从尾基部至未端的皮是零星成片蜕落。蜕皮时间约3-4天;在蜕皮期间照常捕食。
黑龙江草蜥食性较广,食量大,昆虫的幼虫或成虫多数都捕食(瓢虫成虫、鞘翅目成虫不食),尤喜食夜盗虫玉米螟、蛆、尖头蝗、跳蝻、蚜虫,蛾类,粉蝶幼虫等。黑龙江草蜥因能上树捕食,其消灭害虫的作用很大。通常捕食活的动物,当食物不足时,也曾见吃死的蛾类和尖头蝗等。当幼虫爬动或蛾类飞舞时,蜥蜴迅速爬到附近,抬头注视,看准后立即咬住食物的近头端,随后,边咬边移动,将头部移至口内,以类似咀嚼的方式,咬死而后吞入,吞食一条夜盗虫7秒钟,吞食蛾类45秒钟。从此看,它的牙齿不仅具捕食时防止被捕获物滑脱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咬死被捕获物的作用,有利于捕食。少数个体在吞食蛾类时,用口咬住翅基部于地上磨擦,抬头猛甩,直至翅甩掉后吞食,这种方式取食,可能是动物在取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适应。
分布范围
分布于俄罗斯,朝鲜,中国。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东部长白山脉及其延续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
繁殖方式
黑龙江草蜥繁殖季节在6-7月。部分个体年产2窝,产卵前表现不安,开始掘土;产卵时,头拱地,尾和后肢左右摆动,产各卵之间几无停歇,每产完1枚卵,用后肢扒土盖卵,一般产一窝卵需要60min左右。窝卵4-11枚。
幼体通常拱裂卵壳钝端而出,头部先出,大部分幼体出壳后有脐带,能迅速爬行,出壳当天便有捕食和饮水行为;少数个体仍带有少量卵黄,刺激时有反应,成活率低。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由于资源环境的破坏,导致黑龙江草蜥的适栖生境日渐减少,种群数量不断下降,应加以保护。
保护级别
黑龙江草蜥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3 12:1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