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确立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1)文化哲学基础理论。主要确立以文化模式、文化转型和文化批判为主题的文化哲学理论;(2)西方文化批判理论。主要研究和挖掘现代西方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以及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思潮的文化批判理论;(3)日常生活批判与现代文化哲学。主要确立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的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通过这些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关于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进一步突出实践层面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一方面,实现对20世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人的生存层面的文化危机和文化困境的理论反思,另一方面,探讨和思考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模式、文化精神的构建。文化哲学研究中心的理论研究特色是,反对把文化哲学作为一种部门哲学或哲学的分支,而是凸显其综合性、根本性和交叉性,从而打破传统哲学研究中僵硬的学科界限,使文化哲学的研究将成为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范式。
为适应、推动和保障学术理论的发展,深化文化哲学的研究,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改善科研环境。文化哲学研究中心现设有专门的办公室、校内外专兼职人员研究室,面积约400平方米,拥有先进的电子办公设备,并配专门人员进行文化哲学方面的网络建设。同时,注意加强图书资料建设,现拥有专业图书中文类8000种,外文类2200种。长期订阅《
中国社会科学》等各类中文期刊78种,外文期刊15种。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展开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问题日益具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并成为
哲学理性关注的重要理论课题。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文化哲学在中国哲学界的学术地位和实践价值开始凸显,一方面成为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生长点,另一方面,成为反思社会转型和文化 重建的实际切入点。
黑龙江大学的哲学理论学科,在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上一直较为突出。80年代末,一批中青年学者开始自觉地关注文化哲学方面的重要理论问题,取得了十分重大的科研成果,在国内的文化问题研究上处于领先地位。为了发挥我校的综合性理论研究的优势,同时,为加强对重大的、现实的文化问题的研究,进一步繁荣理论研究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12月,我校决定依托哲学系,凭借以往理论基础研究的优势,成立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
其中,尹树广、王国有、车玉玲、王晓东等四位青年博士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以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为背景,在基本理论定位和本质精神上把西方
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等解读为文化批判理论,从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 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现代性批判、现代国家批判等方面展开关于现代西方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并突出强调这一研究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借鉴意义。
中心一直把文化哲学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学说中包含的文化哲学思想、历史哲学思想,以及西方文化哲学理论等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丁立群博士的《哲学、实践与终极关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王国有博士的《
哲学反思的审美维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以及一系列论文都是围绕着文化哲学基本理论而展开的。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鹏程博士、清华大学邹广文博士等人与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的合作研究,对于文化哲学基本理论研究方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几年,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进一步从西方
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思潮等几个方面展开了文化批判理论研究,主要成果有尹树广博士的《后结构·生活世界·国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国家批判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于文秀博士的《“文化研究”思潮导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车玉玲博士的《总体性与人的存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此外,中心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直接的、同时代的、近距离的、甚至面对面的跨文化交流和对话机制,置身于现实的文化历史进程中开展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目前,尹树广博士正在组织文化哲学研究中心的成员,选译当代一些具有“后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著名理论家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一批关于国家、民主、现代性的文化批判著作,包括《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拉克劳,墨菲著1985)、《
我们时代革命的新反思》(拉克劳著1990)、《民主的悖论》(墨菲著1996)、《批判的国家理论》(巴罗著1993)、《资本主义国家的未来》(雅索普著200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