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陵
福建籍结构化学家、教育家
黄金陵,结构化学家与教育家。从事过渡金属配合物与原子簇的结构化学以及材料化学研究。通过对三核钼原子簇化合物的系统研究结果,揭示出若干结构规律和价键特征,以及分子结构与某些化学反应的相关性。在高温固相合成原子簇方面,着重研究了一系列含Nb/Ta以及硫属元素的三组化合物,发现其低维结构特征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借助结构化学知识探索新型抗癌光敏剂,发现一种酞菁锌配合物的抗癌活性显著优于当前医用的血卟啉。后担任过中国科协全国委员、福建省科协主席,福州大学校长与首任集美大学校长。
个人信息
黄金陵,结构化学家与教育家。从事过渡金属配合物与原子簇的结构化学以及材料化学研究。通过对三核钼原子簇化合物的系统研究结果,揭示出若干结构规律和价键特征,以及分子结构与某些化学反应的相关性。在高温固相合成原子簇方面,着重研究了一系列含Nb/Ta以及硫属元素的三组化合物,发现其低维结构特征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借助结构化学知识探索新型抗癌光敏剂,发现一种酞菁锌配合物的抗癌活性显著优于当前医用的血卟啉。后担任过中国科协全国委员、福建省科协主席,福州大学校长与首任集美大学校长。另有书法家黄金陵。
人物经历
黄金陵1932年2月19日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东园乡后蔡村。1951年,考进当时的福州大学化学系,1953年因院系调整转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被指定为卢嘉锡教授的科研助手,协助筹建X射线衍射实验室,同时担任物理化学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等课程助教。1960年至1962年留学前苏联斯科大学。曾任福州大学校长、集美大学校长、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副所长。1985年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点时,是该点唯一的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评审组成员。
社会兼职
中国化学会理事, 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曾兼职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福州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常委;《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无机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结构化学》等杂志编委;曾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组成员,中国科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化学学会理事长。
鉴于黄教授的艰辛努力,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协会授予中国控烟贡献奖。2009年中国老教授协会授予全国科教优秀奖。2012年福州大学党委授予“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福州大学2013年度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襄教树人》匾额。
所做著作
《钼原子簇研究进展》《中国科学进展》等多部著作和200多篇重要学术论文。
获得荣誉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任职福州大学校长8年多期间,重视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89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学术成就
黄金陵教授主要从事结构化学研究,已发表论文234篇,与他人合著的《分子结构》专著一部(《Molecular Structure》牛津出版社1988年,608面)。研究结果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国家级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福建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黄金陵教授是福州大学物理化学博士点的首位博士生导师。
黄金陵是我国晶体学会发起人之一,成立后被选为首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78年,我国第一次派出晶体学代表团参加在华沙举行的第11届国际晶体学会,黄金陵是代表团副团长,后来又六次作为中国晶体学会代表出席国际晶体学联合会,被选为小分子委员会委员,两次接受该会委托,作为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和组织委员会主席,负责主持在我国召开的国际《分子结构》学术讨论会(1986,北京香山;1993年,福州)。
20世纪80年代,他就在钼硫原子簇取得丰硕成果,在国际上最先发现8电子体系的三核钼原子簇,引起诺贝尔奖获得者Roald Hoffmann教授的重视,建议把相关内容作为中美四方(中方:卢嘉锡、唐敖庆;美方:R Hoffmann、J A Ibers)协作研究的课题。1983年,他曾经与南京大学江元生教授一起,作为我方代表,应邀到美国西北大学和Cornell大学与美方协作进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90年代,他又开辟固相合成原子簇的新方向,在低维结构铌/钽三组元碲化物方面,取得开创性成就。他们黄金陵教授与陈耐生教授合作,成立福州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在运用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研制新材料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用于光动力治疗的抗癌光敏剂方面,他们研制出一种新的抗癌光敏剂。动物试验表明,其性能显著优于临床使用的血卟啉,可望成为新一代药物,已获得国家专利,并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支持开发的10项新药之一,正在积极准备申报临床试验。
在光存储材料方面,已研制出一种用作CD-R光盘的光记录介质的酞菁配合物,其性能测试以及在生产线上试用均表明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正在联系产业化。在研制合用物种的同时,紧密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已测定出一系列取代金属酞菁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揭示出某些结构与性能的相关性。
科学研究
黄金陵主要从事过渡金属配合物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化学研究,已发表论文200多篇。60年代初,他从事过渡金属烯烃配合物和含硫配体(硫氰酸根、硫脲)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研究。烯烃配合物的结构研究对于认识此类分子的价键特征,以及了解金属原子对烯烃分子的活化和催化机理都是很有必要的。著名的Zeise盐K[Pt(C2H2)CL3]的结构报导之后,曾经有人预言可能会有双乙烯配位的铂配合物。黄金陵在国际上首先合成出双乙烯配合物Pt(C2H4)2Cl2。结构研究表明,两个乙烯分子均垂直于Pt的四方形配位平面,引起了同行的关注。在对双金属硫氰酸根配合物的系统研究中,揭示出硫氰酸根配体的成“桥”倾向和两个端原子(S、N)在结构上的配位差异性,即N倾向于和Cu、Co、Ni等第一长周期金属配位,而S则和Hg、Pt等第二长周期金属配位,同时提供首例具有三方双锥配位的Cu配合物AgCu(NCS)3。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低温相偏硼酸钡是优异的倍频晶体,但其组成曾被错定为偏硼酸钡钠,因为前者的空间群已由德国学者Hubner定为C2/c,这种有对称心的空间群是不可能具有倍频效应的。黄金陵在指导卢绍芳研究其结构时,根据掌握的实验数据,纠正了Hubner的结论,确认偏硼酸钡的空间群为R3。这一结论以及结构研究为低温相偏硼酸钡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成为具有优异性能的倍频晶体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初,黄金陵参加全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协作研讨会,意识到这一大协作可能带动出过渡金属原子簇的基础研究,因而较早在这一领域下功夫。随后便参加由卢嘉锡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过渡金属原子簇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研究,负责其中的一个子课题“中间价态钼(钨)簇合物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黄金陵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对钼原子簇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用他们所开发的反应体系,合成出一系列两核、三核、四核钼原子簇。尤其是在三核钼原子簇领域,他们所合成和结构表征的化合物,约占当时文献所发表的三分之一。总结出这类原子簇的一些结构规律,如不同构型和不同的簇络电子数对形成金属—金属键的影响;三核原子簇的共面效应;B1构型三核原子簇的Jahn-Teller畸变;M2构型三核钼原子簇中三个(μ2-S2)基的端S亲电效应,具有“Mo3S3”簇络三核钼原子簇的“类芳香性”设想等等,并深入探讨一类具有松散配位的原子簇的化学反应(包括置换反应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及其与分子结构的相关性。这些课题研究均有显著的创新性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较高评价。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黄金陵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国家级专家。
随后,黄金陵又对具有低维结构的Nb/Ta的硫族化合物开展系统研究。在这方面,主要的创新有:在国际上最先发现在某些三组元蹄化物(如Ni2Nb2Te4)中,两种不同金属原子插入同一层,从而形成二维结构化合物,这一点与相应的硫、硒化物显著有别。后者,两种金属原子相间插入不同层,形成三维结构化合物。同时发现,前者随着插入金属原子数的增加,邻层(即没有金属原子的层)的层间距增大,在宏观上表现出优异的滑润性,据此有可能开发出性能优异的固体滑润剂。对某些晶体进行导电性测量,结果显示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导电性,与能带计算结果相一致。对两类组成为M′MxCH3,M'2MxCh5(M'=Nb/Ta,M=过渡金属,Ch=硫族元素)的化合物,提出由∞2[MCh3]双八面体链扩展构成的设想,有助于解释其结构相关性,指导合成出新的化合物。有关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几年来,为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力求使基础理论研究较紧密地与生产实际和社会需要相结合,黄金陵着手筹建福州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开展抗癌光敏剂、电子材料纳米粉体、光记录介质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并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其中,在抗癌光敏剂方面,已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具有两亲性药物。动物试验表明,该药与当前临床应用的抗癌光敏剂血卟啉相比,药效高而毒性低,已于1998年被国家科委通过专家评审接受立项,列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的10项新药之一。
科研方向
除继续从事原子簇和三组元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化学研究之外,成立福州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任所长,开展若干应用基础研究,主要有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亲性酞菁锌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相关性》,经费11万元。
2.国家科技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抗癌光敏剂ZnPcS2P2临床前研究》经费30万元。
3.福建省科委项目《电子材料用的纳米粉体的合成与应用》,经费50万元。
4.福建省科委项目《光记录材料研制》经费10万元。
5.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某些金属酞菁配合物激发态性能的研究》经费1万元。
6.中国科学院福州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抗癌光敏剂金属酞菁配合物ZnPcS2P2的结构化学研究》经费1.5万元。
研究成果
①发表论文30多篇。
②《高温固相合成金属原子簇》1994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③《过渡金属簇合物的多中心d-pл键理论及其应用》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
④《酞菁锌配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和在制抗癌药中的应用》获国家专利(公开号 CN1179424)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14:18
目录
概述
个人信息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