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糕
面食
黄糕是北方的一种面类食物,也叫黄米糕、米糕、糕、黍糕、黍子糕,由黍子加工制作而成,五谷之一黍的主要食用制法。主要流行于山西北部(大同忻州朔州),河北北部(张家口阳原县蔚县),陕西榆林内蒙古河套地区及周边等。娶妻生子各大宴会必上的美食就是油糕,有些地方赴宴也叫吃油糕。
历史渊源
黍原产地是中国,人类最早的栽培谷物之一,是地域特征比较强的一种粮食。
五谷:一般指稻、黍、稷、麦、豆。即大米、黍子(黄米)、谷子(小米)、白面、豆子。
1、《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 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2、《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赵歧 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3、《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 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4、《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王冰 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诗经·硕鼠》:“无食我黍”。
《论语·微子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丈人)杀鸡为黍而食之”。
《幽明录》记:“汉武帝与近臣宴于未央殿,啖黍臛也。”。
汉 崔寔 《四民月令·十一月》:“十一月。冬至之日,薦黍糕,先薦 玄冥 于井,以及祖禰。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大同黄糕
原料:黄米面,有时加入少许玉米面
制作方法:事先用水将黄米面活好,然后放在笼屉上蒸几十分钟(根据火候以及面粉品质不一)。最后将之整个翻在准备好的的盆子里,来回揉打(当地人俗叫搋糕),最终一团劲道的面食成型,当面食成型正热时,往上面擦点油,一股油香味迎面扑鼻。
吃法:拿这个当主食,配着普通家常菜,如炒鸡蛋炖菜,或者蘸羊杂汤,或者面条汤去吃,好比大众吃的主食大米饭一样,不过当地人习惯伴着菜大口不嚼的吃下,外地人很难习惯。
山西怀仁米糕
山西怀仁的米糕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素糕,这是糕最普遍的吃法。平时不这样吃的不能叫作吃糕吧,就是把黄米面用水活好撒在蒸笼里,放在锅上蒸,蒸好后,趁热在盆里扐(cai二声,用力揉,原字字典没有,用扐替代)好,就完成了。扐糕也是有技巧的,因为太烧手,一般要把手放在凉水里过一下。这种现扐出的米糕叫现糕,过几个小时就凉了,凉会变硬,再吃的时候就再热下,比如切片蒸或煮。米糕一般都是和吃什么菜关联的,比如鸡蛋碰糕、米糕沾肉、大烩菜就糕、羊杂米糕等。小时侯家穷,只在米糕上涂一层辅料没有菜也能吃得津津有味,比如涂肉锅的锅边油,或涂一层酱,或米糕上涂一层熟油上面再涂一层盐,当然也有沾白糖的。
也有懒的做法,直接弄糕片片的,就是把黄米面用水活好,揉成面鱼儿状,蒸或煮好即可。也在素糕的范畴。
有时黍米不完全去皮(也叫粗米)也做素糕,小时侯家穷,只为能吃饱一点,有的人家连这种都吃不上,只能吃高梁米制成的高梁糕充饥,而现在这两种又成为了稀罕吃法。
第二种就是油糕,这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一种吃法。一般是在米糕里面包馅再下油锅炸制而成,馅一般分为三种:糖、红豆沙、土豆丝菜馅,一般土豆丝菜馅的捏成半月型(就像饺子的包法),糖或红豆沙的捏成圆形的。
糕是一种相对难消化的主食,肠胃不好不要长期吃。糕特别耐饥,本地有种说法叫“四十里的莜面,三十里的糕,二十里的玉蕉(即玉米)窝窝饿断腰”,大意是莜面最耐饥,吃饱后走路能走四十里,吃糕能走三十里,而玉米窝窝连二十里地都走不了。
米糕是一种地域性较高的食品,大同怀仁这边吃的较多,南边过了怀仁,吃米糕就渐渐少了,尤其是素糕。
黄米糕是以黄米面(或叫糕面)制作而成,黄米面当然就是黄米磨制而成,而黄米(在当地妓女也叫黄米,古时候粮食是一种主要的实物货币)是由黍子去皮而成。
北京黄糕
【附图】
原料:面粉、鸡蛋、白糖绍酒糖桂花
掌故说明:
北京特色风味小吃。具有色泽鲜黄,质地松软,味甜香润,营养丰富的特色。
制作方法:
将面粉放入笼屉中,用旺火蒸十五分钟取出,过细箩;将鸡蛋打入盆中,加入白糖、糖桂花和绍酒,搅打半小时成糊状时,加入蒸好的面粉搅成稠糊;在笼屉上放好模子,铺上湿屉布,倒入稠糊摊平;将锅中水烧沸,放上笼屉蒸二十分钟,取出晾凉,切成小块即成。
3、黄米:黄糕面原料,黍子去皮后即得。也作粗语,意为妓女,贬义,应用于河北蔚县及其周边县市,村庄尤甚。
参考资料
小黄糕怎么做.豆果美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5:56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