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
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经典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轩辕黄帝阴符经》等,是传说中最早的道经,常与《道德经》《南华真经》并称。作者不详(旧题黄帝撰),历史上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治、李鉴、李锐、杨晟等多家注解,《道藏》《四库全书》等中有所收集。全篇共400余字,分上、中、下三篇,即《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上篇主要内容是阐述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中篇主要内容是论述富国安民的道理;下篇主要内容是论兵法战术。
作品原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创作背景
《黄帝阴符经》传说是轩辕黄帝所写,但实质上不可能,有人说出于先秦。相传是唐朝(618~907年)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洛阳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李荃对《黄帝阴符经》题名的解释为“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称阴符。”最早给它写注的李筌说是寇谦之所传并藏之于名山,这些都是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是北朝的人所写,而且最初与道教无关。事实在唐代,《黄帝阴符经》没有受到主流道教的关注,虽然李筌之后,张果也曾经作注,柳公权有《黄帝阴符经》的书法作品,但直到唐末五代杜光庭注《黄帝阴符经》,这部经才算正式被道教吸纳,因为它不是由道教内的人写的,那么被道教接受就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之后,内丹学和宋明理学都比较看重这部经,甚至认为这部经可以跟《老子》相比,所以后来《黄帝阴符经》地位比较高。
作品赏析
《黄帝阴符经》第一章主要论述的是炼养之道。全章大意通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法则,论述了“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为炼养的唯一原则。以“九窍之邪,在乎三要”为修养功理。以“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为采药时机。以“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作为抱一修炼的唯一谨戒。
第二章主要是讲富国安民之“法”:“法”即方略。全章主旨通过“天生天杀,道之理也”的自然之理,陈述了以“三盗既宜,三才既安”为调解。调动各行各业的方式,以“日月有数,大小有定”为统辖理民的法则,以“其盗机也”为观世变、察安危的处身方略。
第三章不仅是论述强兵战胜之“术”,兼论修治之道。“术”就是料敌统军,驾御将帅的技艺。章首以“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作例,全心全意,聚精会神体悟敌人主力、目的、诡计及战略计划。御将攻敌,首先应断绝耳目之利,去除利欲之源,为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以“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为战略方针。除暴安民,势在必行、网以解救生灵为重。急民之所急,恶民之所恶。如此,方能获得众将献策,士卒效力,万众一心,在疆场临敌时,应奋勇当先,不以个人安危为重。这样虽然用之“至公”,却在暗中盗取了万民的拥戴,又是“至私”。
基本思想
《黄帝阴符经》的基本思想,是依天地自然的运行之道,法阴阳消长变化之理,辨五行生克制化之机,作为修炼、治国、统军、御将的道、法、术。
《黄帝阴符经》篇幅短,文字少。但涉及的层面广,条目多。内含天机,外契人事。本经全文贯穿着“自然”之义。上、中、下三章含藏着道、法、术之三种妙用;前后始终渗透着“阴符”二字。前人将“阴”多以“暗”解,“符”作“合”解。“暗合”的是什么,是说天道的自然运行、日月往来、阴阳升降、消长盈虚,必会自然形成寒暑交替、昼夜晦明、春夏秋冬、风云雷雨等现象。通过这些现象的升迁变化,随之就自然生成品物万类,胎卵湿化,飞潜动植之万物。天地人及万物之间均暗合着相互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生养、相互感应、相互克害、相互扶助、相互依赖的造化之机。故事物的成败兴衰、生死存亡、吉凶祸福、天地与万物之间、万物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均在暗处默契着相互偷夺、相互窃取、相互损耗的造化之机。本经将此“暗合”一义,列举论述得很妙。首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提醒人们,紧防天之五气在暗处偷夺损耗人的命体。因在暗处,故谓“五贼”。如人能悟察五气之妙用,反能偷夺天之五气。这样就定能昌盛与长生。故谓“见之者昌”。贼即偷夺,偷夺是暗动之举。又如经书中说的“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盗既宜,三才既安”。这一段突出了一个“盗”字,“资”即窃取之意。窃取是暗行之为。“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意即:火藏木中,奸生国内,然则火燃木自焚,奸兴国自破。木焚国破的前因,均在暗处。将此义涉及到修身上,就是以“木”喻性、“火”喻情,以“国”喻身,以“奸”喻欲。木火、国奸之间又暗合着互为消解,五为损耗偷夺的紧密关系。(情妄动必失本性,犹如火燃必焚木,六欲逞狂必丧身躯,相似奸佞横行必乱国政)因此,抱道修真之士,戒除诸妄念,一意真诚,精思固守,返情妄归于本性。方免“奸”“火”之盗,才能与道合真。经文“不知,不神,所以,神也”。“不神”即是天道的自然运行之机。天道的运行之机使人难以把握,故亦是“暗”意。再如下卷“禽之制在气”,意即禽的飞翔,善于制服驾驭气的技艺仍是“暗”意。
《黄帝阴符经》将天地、万物、人三者之间,相互依辅、生扶、损耗、吸取、偷夺的互生关系以“暗合”一义立论。这和“老子”对宇宙事物发展变化的崇“无为”、法“自然”的观点是一致的。如不了解《黄帝阴符经》“五贼”和“盗机”的妙用,对“老子”尚“无为”、法“自然”的用意亦不易理解。《老子》“无为”“自然”的理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积极事先作备,待时而动,何机而发,乘势而作,顺应客观事物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从而做到有所作为,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
柔弱谦和,是人的美德,被时人拥戴;恃强横暴,是人的不仁,常遭人厌弃。《黄帝阴符经》将此义以“盗机”立论,而“老子”以“无为”、“自然”立论。客观事物的互相转化,因在暗处,故本经命之“阴符”,而“老子”又说“微明”。
《黄帝阴符经》的唯一特点是尊重自然。本经论述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支使力是“自然”。同时同崇尚自然的观点列举论述得很明显。在首章第一句提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观察天的自然运行之道,在人类社会,应遵循而行之,且说“尽矣”。就是说人类的修齐治平之道,如顺应天道而行,就到了顶点。除此之外,别无二法。第二章中说的“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意即: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是敬仰的神灵有意支配。这和老子所说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潸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道理是相通的。本经最后说“愚人以天地之理圣,我以时物之理哲”。把天地之理认为是造就的,圣人制定的,不可更移的,是不明事体的“愚”人。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因有由的,是自然的,顺天时,察物情,追本溯源,是可以改变的,这才是唯一的至理。由此可见,本经是尊崇自然之道的。
此外,《周易》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源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帝阴符经》对《周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黄帝阴符经》承续了《周易》的阴阳辩证观念,但舍弃了《周易》原本注重的阴阳和谐与重生的一面,转为强调阴阳的对立斗争,并引申出重杀的价值取向;其二,《黄帝阴符经》在涵化《周易》“时”的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时”和“机”的关系,提出了“以机显时”的思想。如果说“以机显时”的意义主要体现为指导实践的方法论,那么,《黄帝阴符经》的阴阳之争与《周易》的阴阳之和则在世界观的层面上共同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特质。
作品影响
《黄帝阴符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经典。据明人吕坤统计,历代《黄帝阴符经》注本多达上百种,道家注本尤多,儒家注本亦不在少数,可见其影响之大。此外,其中养生之道对中国的中医理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关于治国、治兵等谋略在历史上都曾发生过积极作用。
作品评价
唐·李筌《黄帝阴符经疏序》:“少室山达观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阴符本,绢素书,朱漆轴,以绛缯缄之,封云:“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其本糜烂,应手灰灭。筌略抄记,虽诵在口,竟不能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髽髻当顶,余发倒垂,敝衣扶杖路旁。见遗火烧树,自语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筌惊而问之曰:“此是《黄帝阴符》上文,母何得而言?”母曰:“吾受此符三元六甲周甲子矣。谨按《太一遁甲经》云:‘一元六十岁行一甲子;三元行一百八十岁,三甲子为一周;六周积算,一千八十岁。’年少从何而知?”筌稽首再拜,具告得处。母笑曰:“年少颧颊贯于生门,命轮齐于月角,血脑未减,心影不偏,性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是吾弟子也。然五十六年当有大厄。”因出丹书符,冠杖端,刺筌口,令跪而吞之,曰:“天地相保。”乃坐树下,说《阴符》玄义。言竟,诫筌曰:“《黄帝阴符》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参演其三,混而为一,圣贤智愚,各量其分,得而学之矣。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圣人学之得其道,贤人学之得其法,智人学之得其术,小人学之受其殃。识分不同也。皆内出于天机,外合于人事,若巨海之朝百谷,止水之含万象。其机张,包宇宙,括九夷,不足以为大;其机弥,隐微尘,纳芥子,不足以为小。观其精微,《黄庭》八景不足以为学;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任其巧智,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是以动植之性,成败之数,死生之理,无非机者,一名《黄帝天机之书》。九窍四肢不具,悭贪、愚痴、风痫、狂诳者,并不得闻。如传同好,必清斋三日,不择卑幼,但有本者为师,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者夺二十纪。
《河图》、《洛书》云:‘黄帝曰:圣人生,天帝赐算三万六千七百二十纪,主一岁。若有过,司命辄夺算,算尽夺纪,纪尽则身死;有功德,司命辄与算,算得与纪,纪得则身不死,长生矣。’每年七月七日写一卷,藏诸名山岩石间,得算一千二百。本命日诵七遍,令人多智慧,益心机,去邪魅,销灾害,出三尸,下九虫。所以圣人藏之金匮,不妄传也。”母语毕,日已晡矣。曰:“吾有麦饭,相与为食。”因袖中出一瓠,令筌取水。筌往谷中盛水,其瓠忽重,可百余斤,力不能制,便沉于泉,随觅不得,久而却来,已失母所在,唯留麦饭一升。筌悲泣号诉,至夕不复见。筌乃食麦饭而归,渐觉不饥,至令能数日不食,亦能一日数食,气力自倍。筌所注《阴符》,并依骊山母所说,非筌自能。后来同好,敬尔天机,无妄传也。”
宋·蹇昌辰《阴符经解》序:“……黄帝始祖,道家者流。欲广真风,得玄女三百余言,复系以一百余字,综合万化之机,权统群灵之妙,藏微隐妙,赅天括地,其经简,其意深,理归于自得者也。”
宋·任照《黄帝阴符经注解》序:“阴者暗也,符者合也。故天道显而彰乎大理,人道通乎妙而不知,是以黄帝修《阴符经》以明道,与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故谓之阴符焉。”
宋·袁淑真《黄帝阴符经集解》序:“黄帝智穷恍惚,思极杳冥,辨天人合变之机,演阴阳动静之妙。经云:‘知之修炼,谓之圣人。’所以黄帝得之以登云天,信其明矣。黄帝阐弘道义,务救世人,诚恐后来昧于修习,乃集其要三百余言,洞启真源,传示于世。”
宋·张伯端《悟真篇》:“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
宋·黄庭坚:“《阴符经》出于唐李筌。熟读其文,知非黄帝书也”,“又妄托子房、孔明诸贤训注,尤可笑。惜不经柳子厚一掊击也”。
宋·伊川程子《阴符经考异》:“《阴符经》何时书?非商末则周末。”
宋·邵子(邵雍)《阴符经考异》:“《阴符经》七国时书也。”
宋·朱熹阴符经考异》:“《阴符经》三百言,李筌得于石室中,云寇谦之所藏,出于黄帝。河南邵氏以为战国时书,程子以为非商末即周末。世数久远,不得而详言。以文字气象言之,必非古书,然非深于道者不能作也。……或曰此书即筌之所为,得于石室者伪也。其词支而晦,故人各得以其所见为说耳。筌本非深于道者也。是果然欲?吾不得而知也。”
宋·黄震黄氏日钞》:“‘经以符言.既异矣;符以阴言,尤异矣’,‘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炼而不能明其所以修炼,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盖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者,此其所以为阴符欤!’”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阴符经一卷》:“右唐少室山布衣李筌云:《阴符经》者,黄帝之书。或曰受之于广成子或曰受之玄女。或曰黄帝与风后玉女论阴阳六甲,退而自著其书。”
明·胡应麟《笔丛·四部正伪》:“……杨用修直云:筌作非也。或以唐永徽初褚遂良尝写一百本,今墨迹尚存。夫曰:遂良书则既盛行当世,筌何得托于轩辕?意世无传本,遂良奉敕录于秘书,人不恒靓也。余按《国策》,苏秦于诸侯不遂,因读阴符至刺股,则此书自战国以前有之,而《汉书艺文志》不载,盖毁于兵火。故《隋志》有《太公阴符钤录》一卷,又《周书阴符》九卷,未知孰是,当居一于斯。或疑季子所攻必权术,而《阴符》兼养生。夫《阴符》实兵家之祖,非养生可概也。此书固匪黄帝,亦匪太公,其为苏子所读则了然。”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阴符经》:“此书言虚无之道,言修炼之术,以‘气’作‘炁’,乃道家书,必寇谦之所作而筌得之耳。其云得于石壁中,则妄也。……或谓即筌所为,亦非也,褚遂良书之以传于世。”
清·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阴符经》:“……此乱世之书也,奈何欲上污古圣也哉!《史记》:‘苏秦得《周书阴符》而读之。’《索隐》引《战国策》谓:‘《太公阴符》之谋。’则《阴符》或即《太公兵法》?然《风后握奇经》传有吕尚增字本,此《阴符经》义殊不类,而以为出于黄帝,殆所谓无稽之言也。(《此君园文集》卷二十五)眉按:……杨慎谓:‘《阴符经》盖出后汉末。’唐人文章引用者,惟吴武陵《上韩舍人行军书》有‘禽之制在气’一语;梁肃《受命宝赋》有‘天人合发,区宇乐推’一语;冯用之《权论》、《机论》两引用之。此外绝无及之者。(《升庵全集》卷四十六)可知唐人见此书者极少,而慎犹疑为汉末人作,何也。”
清·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道家类·阴符经解一卷》:“案《隋书·经籍志》,有《太公阴符钤录》,又《周书阴符》九卷,皆不云黄帝。《集仙传》始称唐李筌于虎口岩石室得此书。题曰:‘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用传同好。’已糜烂。筌抄读数千篇,竟不露其意,后于骊山遇老母,乃传授微旨,为之作注。其说怪诞不足信。胡应麟《笔丛》,乃谓苏秦所读即此书,故其书非伪,而托于黄帝,则李筌之伪。考《战国策》载,苏秦发箧得《太公阴符》具有明文。又历代史志,皆以《周书阴符》著录兵家,而《黄帝阴符》入道家,亦足为判然两书之证。应麟假借牵合,殊为未确。嘉锡案:……昔晋哀帝兴宁二年,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杨羲以上清真经,使作隶写出,以传句容许谧并第三息许拥,事见《真诰·运题象》,于时所出道经甚多,《黄庭经》即出于是时。……其后杜京产将诸经书往剡南,吾疑《阴符经》即为此辈所作。以其有强兵战胜之术,故京产弟子孙恩,遂因之以作乱。”
清·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阴符经》:“……清眺际恒曰:‘必寇谦之所作,而筌得之耳。’……王谟《阴符》是太公书兵法,以为黄帝书固谬。余则谓其文简洁,不似唐人文字,姚、王所言甚是。特亦未必太公或寇谦之所作,置之战国末,与《系辞》、《老子》同时可耳。盖其思想与二书相近也。”
清·徐大椿:“阴符赞易之书也。”
清·杨文会《阴符经发隐》:“隐微难见,故名为阴;妙合大道,名之为符。经者,万古之常法也,后人撰述如纬。”略补注:“黄者中央之色,帝者晦明之先,中以统五行,帝以先万物,调合万有,诚乎中庸也。”
版本流变
《黄帝阴符经》有三百字本和四百字本两种版本系统,但两者主要内容和文字大体一致,今并传于世。关于《黄帝阴符经》的版本,国家图书馆有唐代李筌《黄帝阴符经疏》1卷、张果《黄帝阴符经注》1卷,宋代夏元鼎撰《黄帝阴符经讲义》1卷、俞琰撰《黄帝阴符经注》1卷,金代刘处玄撰《黄帝阴符经注》1卷、侯善渊撰《黄帝阴符经注》1卷,以及明清多种版本。此外,《道藏》《四库全书》收有多种注本。
相关争议
旧题黄帝所作,但这一说法显然是后人的伪造,此外还有战国、东汉、晋杨羲、北魏寇谦之、唐李筌之作诸说,但都无真凭实据。由于李筌自言是他发现《黄帝阴符经》,并且伪托骊山母授阴符玄义而作经注,因此便造成了李筌是《黄帝阴符经》作者的说法。宋人黄庭坚《山谷题跋》及朱熹《阴符经考异》皆持这种观点。据李养正考证,在唐高祖武德七年欧阳询所编修完成的《艺文类聚》中,便在“木部上”引有“阴符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的句子。欧阳询《艺文类聚》所引,实见于卷八十八、木部上,字句一点不差,因此在李筌作经注之前,在唐初便已有《阴符经》行世了。归根结底,《阴符经》出现于唐初,最先引述经句的是编修《艺文类聚》的欧阳询,李筌不过是于中唐时期在嵩山亦得《阴符经》并首为作注而已。
今人王明认为此书当是晋以后著作,成书的年代在公元531至580之间,而作者“大抵是北朝一个久经世变的隐者,对于天文历算、易老阴阳百家之学多所该涉,对历史事件以及当代事变亦能研综。”(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王说考证详实,力排众议,较为可信。另李大华先生在《隋唐道家与道教》一书中从《黄帝阴符经》思想内容包含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等内容及文字演变考证此书应出于东汉以后,而南北朝时期为道教造经时期,因此推证其应为南北朝隐士所作。
历史传说
据说,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甘河遇仙”,仙人授给他的秘典,就是《黄帝阴符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9 17:5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