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岗馓子
山东省单县地方传统名吃
黄岗馓子是山东菏泽单县地方传统名吃,从城内到四乡多有销售,过去人们走亲常把它当作礼物。单县城南黄岗集生产的馓子最为上乘。它的口感特佳无渣、酥脆、筋道、香甜。
制作
它以盐水和面,然后用手醮油捋成环形细条盘于盆内,并逐层加油防粘连。油入锅至五成熟,将面条一头拉出,以防散把。另一人用苇杆将馓子坯取下,慢慢拉长至12—15厘米,放入油锅适当摆动,稍炸后,将苇杆抽出按压馓坯中间,使之成为瓦状,待色泽金黄时捞出。它造型美观,焦脆可口,焦食泡食均可,尤以泡粥食用为佳。作早点或零食食用均可。
普通做法
原料:
面粉500克。
调料:
植物油1.5公斤(实耗半斤左右),盐7克,凉水250克
做法:
1、用盐加200克水合面拌匀后,反复揉搓,随揉随加余下的水直至面团细密无粒。
放入盆中,盖上湿面稍醒片刻。
2、将醒好的面压成扁状厚1.5厘米,再切为1.5厘米长条,揉成与筷子大小后,将其放在抹好的油的盆中,每一盘一层刷一引进油以防粘连,待全部盘完后,用布盖上醒50~60分钟。
3、将植物油烧热,将盘好的条取出,条头放在左手食指根处用拇指压住,由里向外绕在其它4个手指上,随绕随将条拉细。约绕30圈左右,将条揪断。
4、断头压在圈内,再用两手食指伸入圈内拉长2/3,再用两根筷子代替两个食指把两条绷直,下入油内炸至半熟时斜折过来,定型后抽出筷子,作至深黄时捞出即成。
馓子的传说
馓子这种食品,在全国各地都有,但是有不同的的馓子文化,整理出来供大家欣赏.
维吾尔、回民、撒拉族的馓子
馓子是维吾尔回民撒拉族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节日必备的迎宾食品。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一盘黄澄澄的多层的圆柱形的油馓子。当客人来到的时候,宾主互致节日问候。客人入座后,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馓子递到客人面前,然后斟上香喷喷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给客人泡上主人喜欢食用的新疆石河子产的方块糖。客人吃着油馓子喝着茶,主人高兴地连声说:“热合买提,热合买提。”(汉语“谢谢”的意思),感谢客人的光临。
霍城回族人做馓子有一番讲究,要选用上等白面和澄清的胡麻清。制作时,用花椒水、鸡蛋清、熟胡麻油和适量盐水加入面粉,揉和成柔软均匀的面坯,再分成均匀的小块揉成饼状,制成的面几子,经反复揉搓成细条,盘成面束,此后用两根细木棍自内撑起面束,置入热油中,逐段放入,使其形成大半圆状的面束定型,炸至金黄,起锅堆放盘内。
宁夏回族的馓子,素来以股条细匀,香酥甜脆,金黄亮润,轻巧美观,而博得中外人士的赞誉。1985年,阿拉伯国家友好人士访宁夏在回族家中做客,称赞宁夏馓子酥脆。1982年西北五省烹饪比赛表演,宁夏馓子誉满西安。炸馓子也叫摆馓子,要有娴熟的技巧,回族妇女擅长炸馓子堪称一绝。炸好了,香酥甜脆,炸不好,绵如皮条,回族办喜事炸馓子多由老年或中年妇女掌锅。馓子不仅造型独特,而且方便易作,如今不但回族家里广泛作,而且西北信仰伊斯兰教的其它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撒拉族等都有节日作馓子的习俗。馓子已成为回民团结和睦友爱 的象征,是欢度节日不可缺少的圣洁的食品。吴忠回族擅长炸制馓子,并且十分钟爱这种美食。每逢开斋节、古而邦节等民族节日,回族家庭都炸馓子招待客人,馈赠邻里。制作方法是:将 精面粉加入盐水揉和,反复揉压后,搓成粗条,抹上食用油放入盆中醒面。待油锅热时,将面条制成并列成环状,入油锅炸至金黄色,捞出凉干即可食用。特点是造型优美,香脆可口。
河北迁安建昌营馓子的传说
河北迁安建昌营馓子,色泽嫩黄,薄如纸,最薄处呈半透状。吃起来酥脆可口,香而不腻,是极好的营养食馓子可以长期放置不变质,夏季一般可放半个月,冬季可放两个月以上。建昌营的馓子至少已有二百年的历史。撒子具有医疗价值。《本草纲目》中称它可以“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所以建昌营人都买它用来肺人、产妇或给老人做补品。建昌营的传统食品一一撤子,除在本地大量销售,还远销到京、唐、沪及内蒙等地,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咸谈适中、馓条纤细、入口即碎的特点,赢得人们的喜爱。 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见油馓子亦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喜爱的名点美食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7 18:57
目录
概述
制作
普通做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