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台秋月
元代张起岩诗作
《麓台秋月》是元代延祐左榜状元张起岩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麓台秋月》
张起岩
银河漾漾净天街,
碧月辉辉照麓台,
台上读书燕太子,
清光依旧向人来。
相关介绍
天仙之攸宅 人间之胜概
康熙《潍县志》载:麓台“在潍县治西南二十里,台高可以远眺,台下有池,澄清如练。每至秋夕,月印寒潭,台光相映。与他处不同,汉公孙弘别业(即别墅),又燕慕容太子读书于此,今碣(石碑)尚存”。《潍县志稿》载:“潍州北海县西南距城半舍地,有村曰望留,土风繁夥,地脉肥沃,亦州境之胜焉。有台拔出,名曰麓台,上有殿堂巍然,其来旧矣。其台周围景物清幽,非他处所及。巉(chán)巉而立者,台半之山也;澄澄而练净者,台下之泉也。虚檐峻宇,幽窗静户,适当乎山光水色之间,真天仙之攸宅,人间之胜概焉。”
麓台在今潍城西南12公里的浮烟山东麓,台高约7米,面积约400平方米。台上树木葱翠,幽窗静户,台下有半亩方塘的补生泉,清凛澄澈。古来就环境清幽,景色优美,并有书塾供学子攻读。西汉丞相公孙弘,南燕太子慕容超都曾在此读过书,使麓台扬名在外。每当秋月扬辉,天地澄明,银河漾漾,四野静谧,登此台者,莫不神清气爽,思绪万千。赞造化之神秀,念天地之悠悠,羡才俊之辈出,衍文脉以绵绵。人文与自然相融,历史与现实交汇,景则更美,兴则更浓,饱学多才的张起岩能不情动于中,感发于外,赋诗抒怀吗?一首《麓台秋月》,让后来人也感慨系之!
公孙弘麓台潜心读书,40岁时成饱学之士
史书记载:最早在麓台读书的大名人是公孙弘。公孙弘(公元前200年-前121年),原籍齐郡菑川薛国(今寿光市)人。少时家贫,无钱读书,牧猪为生。成人后,公孙弘当过狱吏,因目不识丁,惹出过许多麻烦。由此,来到浮烟山的麓台潜心读书,40岁时,成了饱学之士。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朝廷广招贤良文士,公孙弘被举荐征为博士,时已60岁。公孙弘曾奉命出使匈奴,协调两国关系,完成任务后回到长安。武帝认为他并非得力之人而不被重用,他告病返乡。到了66岁,公孙弘再次被举荐入朝,先为博士,因其学识渊博,尤善答辩,口才极佳,在武帝面前圆滑应对,得到武帝赏识,擢升左内史,又升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元朔六年(前123年)公孙弘擢升丞相,封平津侯。公孙弘在任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为国策。公孙弘积极提倡儒学,首次开科取士,创办东阁学士府第,建议设立五经博士,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
公孙弘在史学、书画上也有建树,著有《公孙弘》10篇,载《汉书·艺文志》。汉元狩二年(前121)三月,公孙弘病故,遗嘱归葬在当年他曾经放牧和读书的麓台所在之浮烟山下。
南燕慕容超麓台读书,继位后成“桀纣之王”
张起岩在诗句中提到的燕太子,复姓慕容,名超,字祖明,鲜卑人,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原来是南北朝时代十六国之一的后燕国丞相慕容德的侄子,从小过着游牧流浪生活。隆安二年(398),后燕为北魏所灭,慕容德在固安(山东益都)自立为南燕国王,慕容超被立为太子,送来麓台读书。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慕容超继位南燕,改元太上。
素有“金刀太子”之称的慕容超在位6年,终日行围射猎、游山玩水、宠幸权臣、妄杀无辜。一次,他问大臣封庆“朕于百王可方谁(你觉得,我像历史上的那位皇上啊)?”封庆脱口而出说:“桀纣之王”。慕容超心中恼怒,封庆若不是先帝托孤之臣,也就被慕容超杀掉了。公元409年,慕容超不顾臣下的劝阻,又贸然对外出兵,激化了与东晋的矛盾,这年6月,南燕与东晋在临朐决战,南燕失败,义熙六年(410)慕容超在广固被擒,后被杀于南京。
刘应节出资建起麓台书院,悉心培育学子
明嘉靖年间,当地少年刘应节,曾在麓台攻读,嘉靖十六年中进士,在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期间,曾督修长城1200余里。后刘应节累被晋升,在抗击倭寇,巩固边防,治理漕运,选拔将才等方面,多有建树,官至工部、刑部尚书,成为嘉靖隆庆万历三代朝廷重臣。刘应节致仕回来,卖掉了城里的家园,回到自己开蒙之地景色幽雅的麓台,出资建起了麓台书院,“集郡邑之秀亲课督之”。一连10多年,刘应节传道、授业、解惑,建立了良好的学风,悉心培育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子。“麓台课艺”成为一时佳话,载入张昭潜《重修潍阳碑记》中。
麓台书院人才辈出
刘应节嗣后,小刘应节40岁的麓台村人、明万历进士高桂(1557-1629)和刘应节的五世孙、康熙进士刘以贵,在外地做官归里,都曾到麓台任教。清乾隆年间,昌乐名儒闫循观、闫循中、闫学尹,潍县的高士韩梦周、高守训也相继讲学于麓台。书院在倡资扩建后,乾隆年间,校舍可容学子百数十人,又置学田数十亩,以资助贫困师生。麓台书院建有“讲会”制度,师生学术思想活跃,论辩答疑,境界开阔,教学相长。
闫循观(1724-1769),字怀庭,号伊蒿,昌乐河头乡黎家村人,乾隆进士。在此讲学期间,着力著述,其《尚书读记》、《春秋一得》、《困勉斋私记》、《西涧草堂诗集》等,后来全部收入《四库全书》。
幼年曾经受到郑板桥青睐、资助的贫困学子韩梦周(1729-1798),乾隆二十二年(1757)中进士,到安徽来安做官,颇有政声。韩梦周归里后,应邀进山,在麓台书院教书讲学。他“以存养为根本,省察为修治,穷理为门户”,笃守程朱理学,是当时潍县古文派的代表人物。韩梦周在麓台一呆就是27年,惠及学子无数。其著述如《韩梦周易解》、《中庸解》、《大学解》、《理堂文集》、《理堂诗集》等,传世评价极高。后人把闫循观与韩梦周并称为“山左二巨儒”。高桂、刘以贵、阎循观、韩梦周都是先在麓台书院读书,做官后,又回麓台书院任教,足见他们对丕振学风、培养人才的执着和对麓台书院的深厚感情。
麓台书院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治学原则,辈出的优秀人才,成为山东著名的学府。由此,书院吸引了无数高官显贵,如宗人府府承、都察院左副都御使掖县毛式郇,协办大学士、咸丰皇帝的恩师、滨州杜受田及其子,潍县大名鼎鼎的协办大学士陈官俊等,更有清廷派来的学使及山东学政,都相继前来视察、取经并选拔人才。潍县历代都有学者名人到麓台来观光、游学,并写了不少诗词,如刘廷锡《夜饮麓台》:“草树萧森古台外,崔嵬正与西山对。公孙牧豕杂樵渔,海岸云深雨滂沛。台上读书夜未央,松风谡谡闻天籁。逢时作相位平津,人去台空月还在。”邢国玺的《雨中游麓台四韵》(选其一):“四载尘劳吏,于今游麓台。俗颜何处涤,胜地此中开。知己欣时髦,相携话酒怀。会心不在远,鱼鸟真悠哉。”
直到光绪二年,清廷诏令改书院为学堂,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麓台书院才为新兴的学堂所取代。斗转星移,如今原麓台书院旧址上,潍坊医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正吸引着各地学子。昔日的麓台,今又书声琅琅。先贤开创的麓台文明,将发扬光大;“清光依旧向人来”的愿望,一代代的潍坊人,都会以事实做出“千古楼台万古月,更有明贤几度来”的回答。
作者介绍
张起岩(1285年—1354年),字梦臣,祖籍章丘,移家禹城元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元朝首届科举状元,仕宦40余年,他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对元朝中期政治贡献很大,他的史学、文学造诣极高,善篆隶书,有多种著作传世。
张起岩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生于济南。其天质颖秀,幼从父学,过目成诵,17岁受察举,被任命为福山县学教谕。仁宗延祐二年(1314年),元朝首开科举,与元仁宗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张起岩获左榜状元及第,授登州同知。在张起岩近40年仕宦生涯中,他先后任集贤院修撰、国子监丞、国史院编修、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翰林院侍讲、陕西行台御史、中书侍御史、燕南廉访使、御史中丞,入翰林为承旨,辽、金、宋三史总裁等职务。
参考资料
麓台秋月.wfwb.wfnews.com.cn.2012\u5e7403\u670804\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9 13:3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相关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