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嘴鱼
半颚鱼
鹤嘴鱼又名半颚鱼,产地:新加坡、印尼苏门答腊岛、泰国;外形和习性:鱼身长5—7厘米,野生种可达10厘米,体圆筒形较纤细,头背部至尾柄平直。主要特征是下颌向前延长,不能活动,上颌短小呈三角形,能活动张合。背臀对称,位于尾柄前,远离头部。腹鳍不发达。
整体概述
背鳍、臀鳍、尾鳍带黄色,背鳍基处有红色斑块,也有臀鳍红色;腹鳍上有红色斑块;这些体色常不稳定。鹤嘴鱼喜含盐水质,每10升水加2小匙盐,氢离子浓度10—100nmol/L(pH7-8)。雌鱼怀孕和幼鱼成长期,水中不可缺盐。最宜水温26-28℃。喜食动物性饲料和活饵料,也食苍蝇等小昆虫。雄鱼好斗,注意隔离,以免斗断了下颚,发生伤亡,但与其他鱼类不斗,可以和它种鱼混养。繁殖特点:4月龄左右性成熟。雄鱼背鳍上出现红色斑块;雌鱼没有;雌鱼大于雄鱼,腹部明显圆大。要求微盐水和优质鲜活饵料;环境安静,没有惊扰;卵胎生,亲鱼也会食仔,要用隔离法繁殖产仔。雌鱼1次可产仔鱼50-60尾,多时上百尾,但是,饲养亲鱼的水质饵料必须符合要求,否则,仔鱼的成活率很低。
生活习性
体型
鱼身长5~7厘米,野生种可达10厘米。圆筒形较纤细,头背部至尾柄平直。主要特征是下颌向前延长,不能活动,上颌短小呈三角形,能活动张合。背臀对称,位于尾柄前,远离头部。腹鳍不发达。体色基调灰白色,背部较深偏褐色,两侧较浅偏淡绿色。背鳍臀鳍尾鳍带黄色,背鳍基处有红色斑块,也有臀鳍红色;腹鳍上有红色斑块;这些体色常不稳定。
习性
鹤嘴鱼喜含盐水质,每十升水加2小匙羹盐,PH7~8。雌鱼怀孕和幼鱼成长期,水中不能缺盐。最易水温26~28度。喜食动物性饲料和活饵料,也食苍蝇等小昆虫。雄鱼好斗,注意隔离,以免斗断了下颌,发生伤亡,但与其他鱼类不斗,可以和它种鱼混养
菜品特点
花鳉科中的鱼都比较小,大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只有少数几种生活在咸水中。最大的花鳉科的鱼是魣鳉(Belonesoxbelizanus),只达15厘米,一般花鳉科的鱼只到10厘米。这些鱼有两个经济价值:首先它们是很好的控制蚊子的生物,其次它们是比较顽强的,色彩鲜艳的观赏鱼。作为控制蚊虫的生物它们从它们在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家乡被人类移居到几乎所有的地区。花鳉科本来只在美洲大陆上出现说明这个科是一个比较新的科,是在美洲大陆与其它大陆分隔后才形成的。习性:雄鱼好斗,注意隔离,但与其他鱼类不斗,可以和它种鱼混养。雌鱼怀孕和幼鱼成长期,水中不能缺盐。食性:喜食动物性饲料和活饵料,也食苍蝇等小昆虫。水温:最易水温26~28度。Ph值:鹤嘴鱼喜含盐水质,每十升水加2小匙羹盐,PH7~8。
雌雄鉴别
花鳉科的鱼的性别的区分非常明显:一般雄性小一些,比雌性活泼。花鳉科的雄性生殖器官是生殖苞,是一个向外伸长了的输精管。生殖苞在雄性鱼的青年时代出现,交配时雄性鱼冲到雌性鱼附近并试图将其生殖苞挂钩到雌性鱼的生殖口上,精子的生命期很长,可以在雌性鱼体内存活很长时间,因此一次交配的精子往往可以用来使多次生殖的卵受精。花鳉科直接生小鱼,仔在雌鱼体内孵化。有人报道说花鳉科的雌性鱼可以转化为雄性,但从未有人报道说输过精的雄性鱼会变为能生产的雌性鱼,因此也有人认为这个“变化”实际上是成熟比较晚的雄性鱼,它们的生殖苞出现得比较晚,因此被误认为是雌性。花鳉科的各个种的形态、生活环境可以非常不同,从浑浊的泥潭到清晰的小溪里都有不同种类的花鳉科鱼生活。它们大多数是肉食动物,主要食物是水面的小昆虫和蚊子的幼虫。此外它们也吃藻类或水草的幼叶。
生长繁殖
它们的鱼卵存在一个生命潜伏期,也就是说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干燥贮存才能正常发育。对于大多数种类而言,在人工条件下繁殖,人们必须模拟自然环境中的干燥周期,并用碾碎的泥炭苔作为产卵底质。一些南美洲的品种如Cynolebias属(人唇鳉属)似乎对泥炭苔相当敏感,繁殖时还应在泥炭中混合适量的粘土。根据产卵行为的区别,一年生鳉鱼 又可分为“底质表面产卵”和“底质掩埋产卵”。非洲的Nothobranchius属(假鳃鳉属)鳉鱼属于“底质表面产卵鳉鱼”。它们在泥炭苔上面产卵,产卵过程结束后,再用一支强壮的鱼鳍将卵运送到泥炭苔中。因此,在繁殖此类鳉鱼时,只需一层较薄的泥炭苔作为产卵底质。产卵时,雄鱼游到雌鱼上方,把它压到泥炭苔中,然后用宽大的背鳍和臀鳍紧紧抱住雌鱼。繁殖假鳃鳉属鳉鱼可以用塑料盒盛放泥炭苔,在盒子前面剪一个洞,再盖上盒盖即可。如此设置,人们就不必在饲养缸中铺设过多的泥炭苔了。鱼儿也会很乐意接受这样一个“产床”。南美的鳉鱼属于“底质掩埋产卵”。它们会将鱼卵完全埋入底质中。尤其对于Cynolebiasnigripinnis等鳉鱼,更需要准备较厚的泥炭苔,它们埋藏鱼卵的深度几乎和自身的长度相当。和前一种鳉鱼一样,我们也可以用玻璃瓶或塑料盒来盛放泥炭苔,但对于南美鳉鱼来说就要准备相应高些的容器。一年生的鳉鱼会频繁地在底质中产卵,我们所要做的仅是每隔2~4周就用新的泥炭苔替换掉鱼缸中埋有鱼卵的泥炭苔。再将它们倒入网眼细密的网子,仔细筛选出鱼卵,并将其放在两层报纸中间干燥24小时。然后与干燥的泥炭苔混合,装入塑料袋中(不要忘了标明种类和日期),在室温下保存。根据品种的不同,在几周甚至数月之后,将它们浸入水中,并提高温度促进幼鱼发育。待第一批幼鱼孵化后将泥炭取出干燥。通常在4周内多次进行这种浸水、干燥的操作,就可孵出大多数的幼鱼。
与一年生鳉鱼相反的是非一年生鳉鱼。这些品种大多采用“附着式产卵”,也就是说,它们会把卵产在纤维状的水草丛中, 甚至是沉木或石头的裂缝里,比如一些灯眼鱼。饲养者大多使用由深棕色或绿色毛线扎成的毛线拖把作为产卵材质,这样一来,鱼卵的收集工作就变得极为容易了。这些鱼卵在产下后几小时内就会变得很硬且几乎不怕挤压,可以放心地用手指来分捡。非一年生的鳉鱼卵无须干燥,直接存放在水中。当然,一年生和非一年生的区分并不总是这么简单,如Callopanchax属(丽纹高身琴尾鳉属)和Fundulopanchax属(底栖琴尾鳉属)。如果人们能象对待一年生鳉鱼那样,将鱼卵干燥,就能促进它们更好地发育。它们的发育期大约4~6周左右。其他属很多种类的鱼卵也可以放进泥炭苔中干燥。这样做有一个明显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减少被水霉菌感染的可能性。我总是使用一个小盒子,里面铺上泥炭纤维或黑色的泥炭颗粒,再把分捡出来的鱼卵放进去。盖上盖子可以保持恒定的,较高的湿度。然后,就要静下心来好好观察鱼卵的发育情况了。大多数Aphyosemion属(琴尾鳉属)鳉鱼的鱼卵发育期为10~14天。灯眼鱼,欧洲和北美洲的鳉鱼鱼卵最好放在水中孵化,还需向水中添加一些亚甲基蓝,防止感染水霉菌。大多数种类的幼鱼可以摄食刚孵化的丰年虾幼虫。我通常把幼鱼放在1升甚至更小的容器里,这样,幼鱼不必长距离游动就可以和它们的猎物“亲密接触”。当然了,这个小容器里的水必须每天100%地更换,且决不能用新水。我一般是抽取饲养缸中的水。幼鱼成长很快,几星期之内就要将它们移入大些的水族箱中。待幼鱼稍大的时候,就可以投喂红虫、水蚯蚓甚至是冷冻饵料了。
疾病防治
首先,鳉鱼在自然条件下一直生活在PH值偏酸性的水域,而我们为了能满足它的环境,就会衍生出一些疾病的隐患。毕竟我们为了降碱都会使用一些酸性的东西,卵生鳉鱼相对于其它的鱼而言,是适应能力比较差的鱼,不论是pH、 硬度或是温度都一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提倡用泥炭土或草泥丸降低pH而较不鼓励用磷酸了。因为泥炭土的降酸方式是缓慢稳定的,而且因为泥炭土会吸附其它物质,因此在降酸的同时,会吸附水中的其它离子,使水质也慢慢偏向软水。任何事都是“慢慢”地进行,让鱼只的生理状况可以逐渐地去适应。并且,在我们生活环境中有一种可以感染鱼的结核杆菌,非常适合在酸性条件下生长,而在鳉鱼的自然环境则没有这种细菌的存在。我们辛辛苦苦为了鱼儿能健康成长而营造的弱酸性水况无意成为了导致它们生病的原因。得了这种病的鱼就会有鳍条缺损、伤口溃疡等现象,本来艳丽无比的鱼变成了丑小鸭。如果得不到及时地救治,死亡也在所难免。不过,这种病的预防也不是很困难,只要稍微将鳉鱼驯化的可以适应中性水,就可以较好地避免了。其次就是比较普遍的寄生虫病和细菌(真菌)病了,虽然这些病比较常见,但是有些病非常顽固甚至是绝症,因此预防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寄生虫病里面白点病是非常常见的,又是比较顽固的疾病。
升温,因为淡水小瓜虫适合在比较瘦、温度比较低的水环境下生存,在30度左右保持几天也就没有什么了。况且市场上的除白点病的药比比皆是,大家认准一些好的品牌就可以了。 由于它们喜食活饵,因此很容易被寄生虫侵扰,也同样容易被细菌感染!这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严把食物关了,一定要注意防止病从口入。因此人工配合饵料是值得推广的,只要不是假冒伪劣产品,应该是投喂的最佳选择。不过细菌是无孔不入的,不能因为我们精心管理而不去了解那些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鳉鱼和别的鱼一样,也会有柱状病、烂鳃、烂鳍症、腹水症等等细菌病出现,然而细菌病大部分都不是原发性疾病,它们大部分都是由消化不良、体外伤、病毒感染、紧迫、水质不良等等因素导致的细菌感染。这些细菌病往往会对鱼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得了这些病的鱼大多数鳍条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十分影响观赏。并且,得了细菌病的鱼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治疗,死亡也将降临,那样的话我们会多么伤心啊。这些细菌病的预防一般都要从平常小处着手,细心养护、合理投喂、定期消毒、及时换水,避免让鱼儿产生不适的反应。头洞症:通常是由原生动物、鞭毛虫网的六鞭毛虫(Hexamitasp.)引起的。六鞭毛虫呈长卵圆形,由体前端发出的8根鞭毛中,有2根沿着表的纵沟向后伸出,远超过身体的后端。另6根可快速摆动,来带动虫体,运动方式为直线跳动。病症与原理:感染头洞症的鱼只在身体上会有小小的洞,特别是头部,渐渐的演变为管状疹,从这些病灶中常会流出一些黄色,象乳酪状的粘稠液体。六鞭毛虫通常感染热带鱼(海水鱼也会感染)的肠道、胆囊。鱼感染六鞭毛虫后就会离群独游,无精打采,排出的粪便呈白色且粘稠,体色转深而且时常倒游。有些还有腹部肿胀的现象。
在慈鲷科鱼类(包括七彩神仙鱼)头部出现管状疹的病症,对鱼的伤害或许不大,但头部的伤口会使鱼的商品价值降低。然而,其他因素例如:饲养密度过高、水温的急剧变化和营养不良等会使这种寄生虫增殖而造成急性症状,甚至造成细 菌性二次感染。不可轻忽。流行情况:六鞭毛虫为无宿主特异性的寄生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诊断:慈鲷科鱼类可由头部及侧线部分的病灶明显确认。活鱼排出的新鲜粪便,是最好的镜检材料。而利用刚杀死的鱼或杀病鱼来检查病灶及肠道、胆囊,也可确认出鱼只是否有受到虫体感染。治疗:1.治疗头洞症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饵料中加药,但不幸的是病鱼通常不肯进食,而且在食物中加入少量的药剂也有其困难。2.药浴方式:以市场销售的六鞭毛虫治剂或头洞症治剂来治疗,其主要成分为Flubendazole或Metronidazole。3.头部及侧线糜烂的治疗方式,则是在食物中添加蔬菜的成分。预防:为了要达到长期控制的效果,隔离所有的病鱼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要做好适当的预防措施并除去会带进这种疾病的因子。竖鳞病:又名松鳞病,症状:病鱼体表肿胀,部分鳞片向外张开似松球,鳞片基部水肿,其内部积聚着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致使鳞片竖起。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就会有许多水状液体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鳞片也随着脱落。有时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出血、腹部膨胀等症状。热带鱼患病多因频繁换水所致。防治:1.用1%食盐水与1%小苏打配制成混合液,浸洗鱼体10分钟,多次用药后方可见效。若在溶水量100千克的水族箱中采用低剂量泼洒.坚持数目也有疗效。2.用呋喃西林粉0.1克加庆大霉素2支,并溶解在80厘米*50厘米*40厘米的水族箱中,长时间药浴有一定疗效,尤其对患病初期的病鱼效果较明显。
参考资料
六鞭毛虫.水生动物疾病诊断网.
慈鲷科鱼类.道客巴巴.
竖鳞病.百度空间.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09 17:37
目录
概述
整体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