鸂鶒
汉语词语
1.鸂鶒,亦作“鸂鶆”。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同名唐诗,详解见下文。简体“㶉鶒”。
基本信息
【词目】鸂鶒
【拼音】xī chì ㄒㄧ ㄔˋ
【词性】名词
【结构】单纯词
很多时候古人使用的鸟名并不是很准确,甚至不一定是指一种鸟,而是一类鸟,比如清朝文职补子一品仙鹤和二品所绣锦鸡,究竟是哪种鹤以及哪种锦鸡都并未详加说明。所以我认为对于古代鸟名,很多时候不能太较真,古人对鸟类的分类和鉴别比较模糊。如果定要弄个分明,提供一些资料:韩学宏所著的《唐诗中的鸟类》一书中认为,鸂鶒是凤头潜鸭,它又名紫鸳鸯。鸂鶒在很多古人诗句中都出现过,杜牧杜甫都有诗句提及。李时珍说,鸂鶒比鸳鸯大,喜欢成群活动,毛色以紫为主。故名紫鸳鸯,李白的“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指的就是鸂鶒。
供参考。对于古人的鸟类名称,不必太过仔细,连很多工笔画的鸟都不准确,中国人讲究神似。
词语解释
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鹧鸪。”顾嗣立补注:“《临海异物志》:鸂鶒,水鸟,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无毒气。” 明清两代,七品文官官服上的补子就用鸂鶒。唐·杜甫《卜居》: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
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全唐诗
五代诗人毛文锡也写过鸂鶒: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满塘生,鸂鶒还相趁。
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
——毛文锡《醉花间》
宋代朱敦儒还特地创了个词牌叫《双鸂鶒》:
拂破秋江烟碧,一对双飞鸂鶒。应是远来无力,相偎梢下沙碛。
小艇谁吹横笛,惊起不知消息。悔不当时描得,如今何处寻觅。
——朱敦儒《双鸂鶒》
明、清两代的七品文官官服补子上绣的就是鸂鶒。
宋代辛弃疾也写过鸂鶒:
溪回沙浅,红杏都开遍。鸂鶒不知春水暖,犹傍垂杨春岸。
片帆千里轻船,行人想见敧眠。谁似先生高举,一行白鹭青天。
——辛弃疾《清平乐·溪回沙浅》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杜甫官池春雁(其一)
唐代李群玉对鸂鶒有过记载:
锦羽相呼暮沙曲,波上双声戛哀玉。
霞明川静极望中,一时飞灭青山绿。
——李群玉《鸂鶒》
参考资料
真幻之间的鸂鶒与短狐.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5 13:48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