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3月23日~4月18日,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法盟军为合围和粉碎德军
鲁尔集团,尔后与
苏联红军对进,向
易北河进攻并分割德军而实施的进攻战役。3月24日,盟军发起进攻。美第9集团军在韦瑟尔以南强渡
莱茵河,在盟军第1空降集团军配合下占领韦瑟尔。31日,美第9集团军沿利普河谷向东推进,4月1日占领
利普施塔特。美第1集团军于3月25日从雷马根
桥头堡发起进攻,28日占领
马尔堡,4月1日占领
帕德博恩,与美第9集团军会合于
利普施塔特东南地区,形成合围德军的对内正面。6日,美第9、第1集团军南北对进,14日会合于
哈根,将德国“
B集团军群”分割为二。
事件背景
由于进行了马斯河—
莱茵河战役,盟军在1945年3月上半月完全攻占了莱茵河左岸,并在其右岸奥彭海姆市地域、雷马根市地域夺取了2个
登陆场。此前,从东面进攻的苏联红军已进抵距柏林60公里的
奥得河,准备对德国进行最后的突击。在
苏联红军当面防守的是德军主力,这些主力包括战斗力最强的
兵团。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为艾森豪威尔将军)决定在全线向德国腹地展开进攻。为此,它计划首先粉碎敌军防守
鲁尔工业区的西线最强大集团(
莫德尔元帅指挥的“B”集团军群所属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以及伞兵第1集团军一部)。德军鲁尔集团辖29个师另1个旅,占西线总兵力的一半。第3航空队和“帝国”航空队航空兵基本兵力共1704架作战飞机,对该集团实施支援。德军各兵团仅补充到编制的50%~75%,由于在东西线连遭失败,这些兵团士气低落,斗志涣散。其
油料和
弹药也不足。
盟军统帅部调来参加鲁尔战役的有:
蒙哥马利元帅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美第9集团军、英第2集团军)、布莱德雷将军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美第3、1集团军)、独立空降第18军,共51个师(内14个装甲师、2个空降师)另12个旅(内7个装甲旅)。它们得到约9000架作战飞机的支援。根据战役企图,第21集团军群由韦瑟尔地域实施主要突击,第12集团军群由莱茵河各登陆场向卡塞尔实施辅助突击。尔后拟向易北河总方向发展进攻。
概述
鲁尔战役是继
莱茵兰战役结束之后,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
五星上将决定立即发起进攻,向德国腹地推进,与苏联红军会师。其企图是由英国第21集团军群右翼美国第9集团军(司令
威廉·胡得·辛普森中将)和美国第12集团军群左翼美国第1集团军(司令
考特尼·希克斯·霍奇斯中将)将德国B集团军群(司令
莫德尔元帅,下辖德国第5装甲集团军和德国第15集团军)围歼于鲁尔地区。盟军在兵力兵器上占绝对优势,航空兵在战役发起前实施了遮断轰炸。
战役于夜间在猛烈的
炮火准备和
航空火力准备后开始。此前已进行长达两周的预先航空火力准备。英第2集团军和美第9集团军在一夜之间强渡了莱茵河,并在其右岸夺占了一些登陆场。1945年3月24日上午,空降第18军在莱茵河以东敌人后方实施
空降。下午,从正面进攻的英军与空降兵会合。德军仅进行了微弱抵抗。随后几天,夺占的各登陆场被连接起来,到1945年3月28日,总登陆场正面扩大到60公里,纵深达35公里。在辅助突击方向,美第1、3集团军向北和东北发展进攻。1945年4月1日,美第1、第9集团军在利普施塔特地域会合,对鲁尔工业区的德军(18个师,共约32.5万人)构成了合围的对内正面。该集团被合围后,德军的西线实际上已经瓦解。盟军统帅部决定将主要力量转移到中央方向,以便在合围的对外正面发展进攻。因此,第9集团军于1945年4月4日由第21集团军群转隶向
易北河中游前进的第12集团军群。第12集团军群几乎未遇德军抵抗,于1945年4月12日在马格德堡地域进抵易北河,1945年4月19日攻占了
莱比锡。在其他方向,盟军的进攻也在类似情况下发展。同时,第12集团军群一部对被合围的鲁尔集团进行了战斗,该集团于4月18日投降。
过程
1945年2月初。在
苏联红军对柏林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德军不得不把西线战场半数以上的
装甲师和大量
坦克、火炮调到
苏德战场来对付苏联红军的强大进攻。德军企图以剩下的大约59个师的兵力,依托莱茵河西岸构筑的“
齐格菲防线”来阻击已进入这一地区的英美加盟军。盟军统帅部抓住德军兵力空虚,力量单薄这一有利时机,迅速调兵遣将,决心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进攻。给德军以“致命一击”。
通观全局 相机而动
德军西线最为强大的由W·
莫德尔元帅指挥的“B”集团军群所属的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以及伞兵第1集团军一部防守在既位于德国腹地,又是德军后方基地的
鲁尔工业区。德军鲁尔集团共辖29个师又1个旅,占西线战场总兵力的一半,并有第3航空队和“帝国”航空队,共1704架作战飞机实施支援。
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为D·艾森豪威尔将军)针对德军的兵力部属,进行了周密分析。盟军估计,德军在西线战场虽然部署了几十个师,但都是些“架子”师。很多部队的缺额高达25%~50%,加之德军在东西线战场连遭失败,各兵团士气低落,斗志涣散,油料弹药不足,将无力防守最重要的
鲁尔工业区。尽管如此,盟军为确保战役胜利,歼灭德军鲁尔集团,仍然集中了强大兵力。盟军调集B·
蒙哥马利元帅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辖美第9集团军、英第2集团军、加第1集团军)、O·
布雷德利将军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辖美第1、第3集团军)、独立第18空降军共100个师(25%以上是装甲师)的兵力,并由4000架飞机支援,实施战役突击。为了出其不意,盟军进行了充分的战役准备和战役伪装,正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扫清外围 夺战登陆场
为了强攻莱茵河,向德军纵深推进,盟军的第一步计划是,扫清外围。夺占登陆场,进抵莱茵河。为此,盟军统帅部决定:在主攻方向上,以第21集团军群全部31个师(内有9个装甲师)又4个装甲旅,在3600架飞机支援下,分两个突击集团实施钳形进攻,即以英第2集团军为北突击集团,从奈梅根以南地域向东南方向进攻。以美第9集团军和加第1集团军为南突击集团从阿享东北地域向东北方向进攻;在助攻方向上,以第12集团军群美第1集团军在右翼向雷马根进攻,美第3集团军在左翼向
斯特拉斯堡、
卡尔斯鲁厄方向进攻。1945年2月8日,北突击集团开始进攻,战役第1日日终,向纵深推进了12km,但随后进攻速度减慢,到1945年2月23日,只突破纵深25km。按计划,南突击集团应和北突击集团同时进攻,但因德军炸毁了
河堤,
鲁尔河水泛滥成灾,致使同时进攻的计划未能实现。直到1945年2月23日,南突击集团才开始进攻。美第9集团军抢渡鲁尔河后,耗时3天才建立了一个正面32km、纵深16km的登陆场。尔后,美第9集团军向东北及北面两个方向发展进攻,于1945年3月2日前出到莱茵河,并于次日与北面进攻的加第1集团军会合。到3月10日,德军因损失惨重,无力阻击盟军的进攻而全部撤过莱茵河。
美第1集团军于1945年3月7日在雷马根(
波恩以南30km)地域前出到莱茵河,并夺占了德军未及炸毁的“
鲁登道夫”铁路大桥。美军5个师的兵力利用这座桥很快到达了莱茵河东岸,并建立了正面达40km、纵深15km的登陆场。美第3集团军于1945年3月25日在
斯特拉斯堡、
卡尔斯鲁厄、
曼海姆、
美因茨一线前出到莱茵
河畔,并在莱茵河东岸奥彭海姆地域(美因茨以南20km)夺取了一个登陆场。至此,盟军在莱茵河整个正面上建立了登陆场,为强渡莱茵河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莱茵河以西的作战中,德军损失约20个师,被俘27.5万人,死伤6万余人。这时,德军士气更加低落,军心更加动摇。
强行渡河 实施合围
鲁尔工业区的“B”集团军群盟军因在
阿登地区受到“羞辱”,所以对德军同仇敌忾,决心在全线进抵莱茵河后乘胜前进,强渡莱茵河,直插德国腹地。其部署是:以第21集团军群向鲁尔工业区以北地域实施主要突击;以第12集团军群从科布伦茨西北地域和法兰克雷西南地域实施辅助突击。这两个方向突击的总目标是卡塞尔,目的是合围鲁尔工业区的“B”集团军群,然后再以其基本兵力向纵深发展胜利。为了达到强渡莱茵河的突然性,盟军部队都进行了伪装,以隐真示假。为使德军难以判断主要渡河方向,盟军做了许多渡河假象。整个渡河准备条分缕析,周密无间,各兵团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1945年3月23日深夜。在航空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之后,第21集团军群在乌云般烟幕掩护下,在各选定地段实施了强渡。德军的抵抗十分微弱。到1945年3月24上午,第21集团军群就与顺利着陆的第18空降军的部队达成会合。到该日日终,盟军已攻占了韦瑟尔地域,并接着向纵深推进了20km。到1945年3月28日。盟军在莱茵河东岸夺占的登陆场正面扩大到60km,纵深也达35km。这时,由25个师(内有7个装甲师)组成的第12集团军群夺占登陆场后发起进攻,以两个装甲师从东南绕过鲁尔,前出到姆施塔特、法兰克富、吉森、
科布伦茨一线。坦克先遣支队则已推进到马尔堡。4月1日,美第1集团军继续向东北迅猛推进,在利普施塔特与美第9集团军在鲁尔北面进攻的部队会合,合围了鲁尔工业区的德军21个师,共32.5万人(含将官30人)。
全线出击 乘虚而入
4月初,鲁尔德军被合围后,德军在西线的防御也就基本崩溃。于是,盟军统帅部决定,以一部兵力歼灭被围德军,将主力转移到中央方向,实施全线攻击。盟军企图以第12集团军群加强美第9集团军,在中央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直插易北河中游,以便尽可能地将战线向东推进。盟军第21集团军群均以装甲师为先导,勇猛向东北推进,1945年4月19日至月底。分别在吕内布克以东地域等几个地段前出到易北河。易北河下游德军士气沮丧,无力抗击,盟军乘势渡河,继续推进,于5月初占领了路德维希斯卢斯特、施韦临、德卑克等地。1945年5月3日,
汉堡德军不战而降。在中央方向,第12集团军群从卡塞尔、帕德博恩一线向前推进,于4月中旬在
维滕贝格、
马格德堡、
德绍一线前出到易北河。
指挥官
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Aisenhaowei’er Eisenhower Dwight David )生于1890年10月 14日,卒于1969年3月28日,美国第34任总统,陆军五星上将。生于得克萨斯州丹尼森城。
艾森豪威尔1915年毕业于美国陆军军官学校(
西点军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国内服役,任科尔特坦克训练中心主任。1922年赴
巴拿马运河区执勤。1925年入指挥与参谋学校学习。1927年入陆军军事学院深造。1928年随“战争纪念委员会”赴法工作一年。回国后在陆军参谋部工作。1933年任陆军参谋长D.麦克阿瑟的副官。1935年作为顾问团成员随麦克阿瑟前往
菲律宾,帮助组建菲律宾军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回国,历任营长、师参谋长、军参谋长、集团军参谋长。因工作成绩优异,受陆军参谋长G.C.
马歇尔赏识。1941年9月晋准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副处长、处长,负责组织向太平洋战场增调防御力量。
1942年3月任作战处处长,支持“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主张集中兵力于
英格兰,尽快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沿路线攻入德国本土。1942年6月任欧洲战区美军司令,为在法国登陆做准备。11月作为北非远征军总司令,指挥实施
北非登陆战役。1943年2月任地中海战区盟军总司令,组织实施突尼斯战役,结束北非战事。随后指挥
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和
意大利南部战役,迫使意大利投降并对德宣战。12月任盟国欧洲远征军最高司令。1944年6月组织实施
诺曼底登陆战役,指挥盟军将德军逐出法国,直捣德国腹地。同年12月晋陆军五星上将。他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精于计划,善于协同,指挥果断,处事有方,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要贡献。1945年7月任美国驻德国占领军总司令。同年12月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48年5月退役后任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50年再次服现役,任
北大西洋条约组织武装力量最高司令。
1952年11月当选为美国第34任总统。任内大力发展核武器和空军,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1953年7月接受《
朝鲜停战协定》。10月与韩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12月与台湾当局签订共同安全条约。1957年1月连任总统,提出插手中东事务的“
艾森豪威尔主义”。1958年7月出兵干涉
黎巴嫩。1961年离任。著有回忆录《远征欧陆》、《授权变革》和《争取和平》等。
莫德尔
奥托·莫里茨·瓦尔特·莫德尔(Mode’er Model,Walther)生于1891年1月24日,卒于1945年4月21日,德国元帅。1909年参加德国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参加
凡尔登战役并负伤。战后历任步兵团长、陆军总参谋部训练局参谋。1939年任第4军参谋长,率部参加
德波战争。1940年任第16集团军参谋长,参加
法国战役。11月任第3装甲师师长。1941年率部参加
苏德战争。10月任第41装甲军军长。1942年1月接任第9集团军司令,在
莫斯科会战中一度阻滞苏联红军反攻,深得
希特勒赏识。1943年7月德军在
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后,率部撤过
第聂伯河,暂时稳住德军防御。1944年1月出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3月晋元帅,转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6月兼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8月调任西线德军总司令兼“B”集团军群司令。12月指挥
阿登战役失败。1945年4月所部在鲁尔战役中被围后,下令解散“B”集团军群并自杀。有“防御之狮”和“元首的消防队员”之称。
战争结果
鲁尔战役是盟军实施的大规模合围战役,全歼德国B集团军群,俘32.5万人。西线德军防线随之崩溃。
1945年4月25日,美第1集团军第5军的先遣部队在托尔高地域的易北河上与苏联红军会师(参见
易北河会师词条)。从而使抗击法西斯德军的东西两个战场联接起来,并将德军分割成两部分。第12集团军群的右翼部队向东南方向推进,于4月12日占领了
埃尔富特,次日进入
开姆尼茨地域,4月18日,又攻入了
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至此,会战结束。西线德军在盟军打击下基本瓦解。
评价
这次战役,盟军以强大的兵力,勇猛的行动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高速度、大纵深的
歼灭战。这次战役盟军所向披靡,德军防不胜防,至战役结束,德军损失了38个师,共66万余人。开辟第二战场以来,盟军第一次尝到了打歼灭战的甜头。鲁尔战役以盟军的胜利告终,盟军在此战役中第一次合围了德军重兵集团。西线德军走投无路,遂向盟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