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汁鬼伞
鬼伞科鬼伞属真菌
墨汁鬼伞(学名:Coprinopsis atramentaria)是鬼伞科、鬼伞属大型真菌,又名鬼盖、鬼伞、鬼屋、地盖、地苓、鬼菌、柳树菌或朝生地盖等。子实体小或中等大。菌盖初期卵形至钟形,当开伞时一般开始液化流墨汁状汁液,未开伞前顶部钝圆,有灰褐色鳞片,边沿灰白色具有条沟棱。菌肉初期白色,后变灰白色。菌褶很密,相互拥挤,离生,不等长,开始灰白色至灰粉色,最后成汁液。菌柄污白,长8~15厘米,粗6~12毫米,向下渐粗,菌环以下又渐变细,表面光滑,内部空心。孢子印黑色。孢子黑褐色,椭圆形至宽椭圆形,光滑。它的种名是由拉丁文的“墨汁”而来。
真菌学史
墨汁鬼伞子实体从出生到衰败的时间很短,温暖的地方只有一天的寿命,寒冷地带长些。所以日本叫它“一夜茸”。中国古代称之为“朝生”。此名始见于南朝梁代的《名医别录》,说它“丛生垣墙下,赤色,旦生暮死,一名地盖”。
墨汁鬼伞的种名是由拉丁文的“墨汁”而来。其子实体成熟后,菌盖和菌褶的颜色会逐渐由白转深,最后液化成黑色的墨汁状,滴入土壤,因此墨汁鬼伞的种加词为“atramentaria”,意为“墨水”与之对应,其英文名称为“common ink cap”。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科学家对墨汁鬼伞的一些食用特性有所研究。资料表明:墨汁鬼伞食用后的2~3天之内饮用酒精饮料即可引起脸部红肿,心率上升,头晕、恶心、呕吐,并出现呼吸困难等现象,其毒性成分被称为鬼伞素,首先由美国人Hatfield等于1936年分离得到,收率是160毫克/千克。进一步的试验证明,鬼伞素的体内水解产物1-氨基-环丙醇(1-aminocyclopropanal)为主要毒性物质,它对雄性实验动物的生殖细胞带来直接的影响,可减少精原细胞和精巢的重量。从毒性机理上讲,虽然鬼伞中从未分离出二硫化四乙基秋兰姆(disulfiram),但对它的作用现有所了解,主要是由乙醛氧化为醋酸盐时阻碍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从而增加了血液中的乙醛浓度所引起的。人们对于鬼伞素的具体结构特性等尚没有深入的研究报道。
中国对于墨汁鬼伞及可食鬼伞类食用菌的研究起步稍晚,且研究内容较少。主要集中在生理裁培特性的某一方面和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形态特征
菌丝
墨汁鬼伞菌丝体为无隔菌丝,菌丝与菌丝之间呈密集网状连接,连接处原生质及内含物丰富,颜色较深。有明显的锁状联合(见图2-1B)。观察结果显示,墨汁鬼伞的菌丝体呈现两种典型的形态,平滑状菌丝,多形成芽状结构,具有大量的锁状联合。另一种是螺旋状菌丝,菌丝呈螺旋扭曲,内含物及其丰富,极易断裂(见图2-2)。
子实体
总体上,墨汁鬼伞子实体小或中等人,密集丛生。菌盖初期卵形至钟形,开伞时液化流出墨汁状汁液,未开伞前顶部钝圆,直径4厘米,或更大些。菌褶很密,不等长,相互拥挤,与菌柄的着生关系为离生,菌褶内端不与菌柄接触,而形成一个游离的菌柄的环。开始灰白色至灰粉色,最后成汁液。菌柄污白,菌柄着生在菌盖的中央,着生位置为中生,与双孢菇、草菇、金针菇等相同,长5~15厘米,粗1~2.2厘米,向下渐粗或等粗,表面光滑,内部儿乎中空,能见海绵状组织。
墨汁鬼伞子实体无菌托和菌环形成,只是在菌盖与菌柄分化时产生一道明显印记遗留在菌柄上,使得菌柄的下半部颜色明显深于上半部分。
但观察结果还表明,野生采集的墨汁鬼伞菌盖灰褐色,菌盖表面的表皮层干燥,有鳞片,边沿具有条沟棱,且沟棱较深,似花瓣状。菌褶密集,初期灰白色。菌肉肉质较厚。菌柄粗短,菌柄下部份有同菌盖表皮层的鳞片。而人工栽培的两种墨汁鬼伞的子实体,菌盖灰白色,菌盖表面光滑,儿乎没有鳞片,边沿有沟棱,但沟棱较浅。菌褶初期灰白色,后期灰粉色,液化时完全变黑。人工驯化栽培的子实体的菌肉肉质不厚。菌柄表面光滑,无灰褐色鳞片,长度比野生子实体长。因此,人工栽培的子实体高度约是野生采集子实体的1.5~2倍。
墨汁鬼伞子实体的生长有个显著的特征,子实体生长初期,菌盖与菌柄紧密结合,中部较膨大,随着生长,菌盖与菌柄分开,此时,菌柄迅速变长,菌盖变大。逐渐形成成熟的子实体,后期,菌褶由乳白转变成灰粉色,最后变成褐黑色,子实体开伞,散发孢子。完成子实体的发育生长。
孢子
墨汁鬼伞成熟子实体散孢子能力强,采集3小时后孢子印就能形成,随着时间延长,散出的孢子增多,8小时后孢子印由原来的深褐色变成黑色。墨汁鬼伞的孢子印形状为椭圆形或圆形,这主要取决于用丁制作孢子印的菌盖的形状。由孢子印的形态可知,孢子释放是从菌盖边缘开始,逐渐到菌盖中部(见图2-4A)。
墨汁鬼伞的孢子呈椭圆形,孢子为深褐色。其表面光滑,内含物质非常丰富。孢子的一端有明显的脐点,该结构与孢子的弹射有关。显微镜下(10×100倍),能清晰的观察到内含物密集的充满整个孢子,其中包含细胞核、油滴等物质。孢子大小差异不大,约为(6.42~10)微米×(4~6)微米。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墨汁鬼伞于春至秋季(晚秋),在林中、田野、路边、村庄、公园等处地下有腐木的地方丛生。往往形成一大堆多达数十枚。一般生在木上,在秋天可以于草原、草地及广阔的地方找到。生于田野、树林和庭院中柳、杨等阔叶树基部附近或草丛中。
分布范围
墨汁鬼伞分布非常广泛,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均有分布;主要生长在北半球,但在澳洲亦可以找到。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天山北坡森林草原带和阿尔泰山森林草原带,在乌鲁木齐、阜康、奇台、哈密、乌苏、巩留、伊宁、和静等地均有)、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和台湾等地。
生长习性
墨汁鬼伞的生长期为4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生长盛期为5月至6月、9月至10月,菌肉初期为白色,后期变为灰白色,开伞后,菌肉色泽开始加深,30天后迅速转化成为黑色液体。当温度为16~25℃时,墨汁鬼伞的子实体发生量最多,低于10℃或高于30℃子实体生长慢或不易形成,子实体生长阶段需氧气充足、空气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墨汁鬼伞的子实体能承受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在封口的栽培袋中也可正常生长。适宜墨汁鬼伞菌丝生长的pH值为4.5~8.5,最适pH值为7.0~7.5。
墨汁鬼伞子实体发生过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主要经过五个显著变化阶段,即菌丝先在土表层出现并覆满整个土面,然后逐渐消退,再形成白色原基小球,原基随后分化形成明显的菌盖和菌柄,最后逐步发育生长形成子实体。裁培后菌丝体先适应土壤环境,11天后菌丝萌发到土层表面,第24天菌丝覆满整个土层表面并密集生长。菌丝生长至第38天时开始消退,颜色由浓白转为浅黄褐色,并在5~7大后完全由土层表面消失。菌丝消退7天后现原基,呈白色小圆点,密集生长,破土而出。约5~10大原基小球体积不断增大,直径约1~2厘米时,中部略微膨大,菌柄与菌盖开始分化,产生菇蕾。随后子实体迅速生长,2~5天子实体达到商品菇的品质要求(子实体不老化、不散孢子)并可采收。在8~29℃栽培温度范围内,从原基形成至采收约15天左右。
培育技术
墨汁鬼伞菌丝体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玉米淀粉;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其菌丝体生长的pH范围为5~10,最适pH值为9。原种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以棉籽壳70%、麸皮18%、玉米粉5%、石灰3%、锯末3%、石膏1%的配方最好。驯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墨汁鬼伞以菌棒立栽覆土效果最好,覆土后55天现菇蕾,3~5天可采收。第一潮出菇生物学效率可达40%左右,条件适宜时可出3~4潮菇。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据《晶珠本草正本诠释》记载,墨汁鬼伞的子实体可入药,性寒味甘,具有助消化,祛痰,解毒,消肿之功效。可治疗赤巴病、隆病、腹胀、疮疖痈肿、肉食中毒等病。实体煮熟后烘干,研成细末和醋调成糊状敷用,治疗无名肿毒和其他疮疽;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高达100%。
化学成分:含异戊胺、苯乙胺、腺嘌呤、6-氧嘌呤、尿狗酸(Urocanic acid)、咪唑乙酸、咪唑丙酸、咪唑乙醇、组氨酸、精氨酸、色胺酸、色胺、核黄素、胆碱、胍、甜菜碱尸胺(Cadaverine)等。又含有顺式和反式Octa-1,5-dien-3-ol、麦角甾醇等。
食用价值
墨汁鬼伞可食,而且味道鲜美,虽然有记载食后个别人有不良反应,但它与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一样具有较大的食用价值。
污染治理
墨汁鬼伞生命力较强,生长周期短,子实体采摘方便,生物产量大,可用于量大面广的畜禽粪便重金属污染治理。在治理重金属污染时,需将墨汁鬼伞菌种与堆置腐熟后的畜禽粪便混匀,待其菌丝长满后,采摘子实体,即可完成畜禽粪便的“去毒”化处理。还可将秸秆粉碎喷水拌湿后发酵,与墨汁鬼伞菌种混匀,再沟施于大田土壤中并覆土栽培,适时收获子实体就可完成污染土壤的清洁化改造。
毒性特点
墨汁鬼伞与酒一起食用时是有毒的。征状包括有面红、反胃、呕吐及心跳紊乱,于食用后20分钟至2小时会出现。墨汁鬼伞有着鬼伞素,会阻碍乙醛脱氢酶的运作,使乙醛积聚在体内。乙醛是乙醇的代谢物,是造成宿醉大部份征状的物质。虽然有不适的征状,但却从未有致命的情况出现。这些征状在吃了墨汁鬼伞3天后喝酒亦有可能会出现。
诊断要点:①误服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②部分患者表现为面红、心率快、耳呜、畏寒等;③与酒类共用更容易出现中毒症状;④恢复快,预后好。
处理原则:①催吐、洗胃、口服活性炭;②应用654-2等药物;③对症及支持治疗。
物种危害
危害情况
墨汁鬼伞是夏季高温期间发生在粪草类培养料或覆土层上的竞争性杂菌,尤其在蘑菇(Agaricus compernis)、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鸡腿菇及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等草腐菌或需要覆土的菇类的菇床上,均可长出墨汁鬼伞的子实体。培养料发酵不彻底、氮肥含量过高、菇房内连续出现高温高湿的环境,均会导致墨汁鬼伞发生。一般草菇在播种后5天、蘑菇播种后10天就会出现墨汁鬼伞。墨汁鬼伞的菌丝体和担孢子可存在于秸秆和粪肥上,随空气、水和培养料传播。在培养料发酵不彻底、氮肥含量过高、菇房内连续出现高温高湿(即温度连续在2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环境,均会导致墨汁鬼伞发生。
墨汁鬼伞菌丝稀疏,其菌丝生长速度往往比食用菌更快。当墨汁鬼伞子实体长出料面后,可看到一簇簇灰黑色的小型伞菌子实体,通常12~24小时即可成熟开伞,开伞后子实体融化并流出墨汁状液体,不久即腐烂发臭,并诱发其他杂菌病害。严重时,会导致食用菌产量大减,甚至绝收。
防治方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1 12:24
目录
概述
真菌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