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是著名的
民间艺术之乡。在这里,不仅民间艺术的品类繁多,而且有可以冠绝的特技,其中
扑灰年画、
剪纸和
聂家庄泥塑,被称为“高密三绝”。
扑灰年画
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独特的
画种,被誉为“
中国一绝”,不仅仅是全国独此一家,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自己独特的
工艺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
扑灰年画同现代
年画的不同,在于其截然不同的工艺过程和工料,制作扑灰年画,作者是根据画的内容,用柳枝
炭条作笔,先在画纸上起出轮廓,然后用这张带画的画纸在其它画纸上面扑抹,扑后的画稿与原稿完全对称相同,这种特殊的工艺,一般可以使一稿扑数张。为了增加更多的数量,还可在扑好的画稿上用柳枝炭条重描一遍,再在其它纸上重扑。高密扑灰年画的这种独特工艺过程在全国年画中
独树一帜。
高密年画不仅工艺过程独特,还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以色代墨,着色浓重,色彩艳丽,形象富有动感,线条豪放流畅,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多为胖耳大腮,但
眉眼巧画不失隽秀感。其造型拙朴简炼,用笔潇洒自如,很有写意
国画的笔墨情趣。观其
画风,细腻处丝丝诱人,狂发时涂色如泼。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道
顺口溜非常贴切精辟地道出了扑灰年画的风格特点,
刷刷刷,一溜栽花。
大涮狂涂,捅于勾拉。
细心粉脸,眉眼巧画。
待要好看,咸菜磕画。
“刷刷刷,一溜栽花”是指
年画创作的速度与题材。“刷刷刷”是说
扑灰年画的制作从“
粉脸”到“涮尹、“
赋彩”、“开眉眼”、“
勾线”、“涮花”、“磕咸菜花”、“
描金”、“涂明油”等整套工序必须由一人一气呵成完成,同时也是对画师作画恣意潇洒、放笔纵情、不饰雕琢的创作气派的象声描摹.“一溜栽花”指扑灰年画创作都是以喜庆吉祥、美满和睦的题材为对象,以满足人们春节之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心理。在扑灰年画的鼎盛期,“一溜栽花”的品种如“
连年有余”、“合家欢乐”、“姑嫂闲话”等,竟多达150余个。“大涮狂涂,描了勾画”,前者指每一张
年画,从服装到头发,全用单色抹刷,连整个轮廓线也只是一笔就抹下,因此这种涂抹姿式,放得开,极潇洒,故曰“大”曰“狂”;后者则指画面的局部加工特点“
兼工带写”。前后两种手法的特点,在这里被勾画的无比鲜明。“细心粉脸,眉眼巧画”,是扑灰年画中人物画突出艺术效果的关键技法,也是与其它年画区别的关键点。扑灰年画画人物,先要把人物的脸部粉一个洁白的
脸型,然后在上面巧妙地勾眉眼、五官,再敷彩、涂明油。这样,画面人物的面部看上去透明细嫩,富有弹性,给人一种强烈真实的肉质感。“待要好看,咸菜栽花”是扑灰年画的最后一道工序,即是民间画师们用饭桌上的咸菜刻上几何图案或花卉图案,蘸着颜色在已完成了的人物服饰上磕上固定的图案,以增强服装的变化效果。
高密扑灰年画从明代产生以来,经过许多杰出画师的努力,形成了我国
年画中一个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画种,为后世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独具艺术个性的画种。但是,由于后世画师过于看重它的商品性质而忽视它的艺术品性,不能在前辈画师艺术的基础上继续创新,而只是进行简单的复制生产,再加上新的年画品种的冲击,
扑灰年画终于不能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走向了消亡。这是历史的遗憾,但是,高密扑灰年画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品类,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有过称“绝”的时代,中国艺术史不会忘记它。中央电视台的《
中国一绝》
摄制组曾拍摄专题系列片,向海内外播放。《中国美术大全》选用了多幅扑灰年画的代表作品,
中国美术馆、
民间美术博物馆均有收藏。
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是“高密三绝”第二,是一种
司空见惯、自我欣赏型的民间艺术种类。在中国剪纸艺术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高密剪纸在
民间历史悠久,广为普及,但高密剪纸究竟起于何时,既无文字记载,也无考古发现。据当地人传说,它与
扑灰年画兴盛的时间相差不多,
明代洪武年间大批移民,带来外地
剪纸,主客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的风格。一是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并富有
韵律感。二是纸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构思见长。构图夸张变形不失真。以巧妙的构思,稚拙的造型,刚劲的线条,昂然的意趣而技压群芳。
剪纸不象其它艺术品类,有许多繁难的工序和独特的材料,只是剪纸艺人凭一把普通的剪刀和日常所用的纸,剪出各种题材和花样的艺术品。在普及于全国的剪纸艺术中,
高密剪纸称“绝”,主要取决于它所表现的题材和艺术风格的别样。
高密剪纸的题材以广泛著称,至于广泛到何种程度,品种有多少,难以数计,举凡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到远古的神话传说,还有流之千古的历史故事,文学人物和情节均进入了剪纸艺术的视角。而且从构思到技法,从内容到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
形神兼备,以神为主。形意结合,以意为主的特征,酷似中国画中的
大写意。
在艺术上,
高密剪纸构思精巧,造型雅拙淳朴,线条刚劲挺拔,有浓重的金石味和灵秀细腻的韵趣。例如,要把用笼子养
蝈蝈这一生活趣事,在单色剪纸上表现出来是很难的。而高密的
剪纸艺人却别出心裁地构思成把蝈蝈放出笼外,让它的一双坚硬有力的后腿紧紧地钩挂一只精巧的笼子,蝈蝈双须向前,二目圆睁,既浑然天成地表现了这一特定的生活题材,又寄托了人们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样,以“八仙过海”为题材的剪纸,江南剪纸纯用轻柔的细线,手绘式的五官来表现,显得玲珑剔透,
河北剪纸以块为主,大面为黑,只求整体轮廓完整不作细部刻划,显得浑厚粗犷,而
高密剪纸则以
鱼纹、
网纹一样的细线组成“八仙”挺拔而又轻柔的衣饰,以黑黑的脸膛颜色表现出“八仙”各异的神情,再加上浓重的水,飘逸的云,构成了一幅出神入化的独特画面,充分体现了高密剪纸粗犷中有细腻,线条劲拔金石味浓重的风格。
剪纸作者大都是民间妇女,她们未受过艺术专业教育,兴之所至,随心创作,作品不具成法,粗犷中见清秀,雅拙中藏精巧。
改革开放以来,高密剪纸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剪纸艺人也经常出国访问。1994年高密被评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1997年“牛年”全国
生肖邮票图案即从高密
民间剪纸中所选。
聂家庄泥塑
被称为高密“三绝”之一的
聂家庄泥塑是
聂家庄生产的
泥玩具。聂家庄分东西聂家庄,地属
高密县的
姜庄镇,东西聂家庄
聂姓为大姓,据聂氏家谱记载,从
明朝万历初年聂福来制作“锅子花”(一种以泥巴做外衣,中间装火药,顶部留空,外形极似反扣锅底的玩艺;可点放礼花)进行销售谋生开始,便有人跟着仿效。到
康熙后期,东西聂家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捏泥玩,而且开始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鸟兽虫鱼等家庭观赏品和儿童玩耍的
泥玩具发展。清朝嘉庆年间,
聂家庄泥塑进入全盛期,这一时期前不会动、不会叫、不会斗趣的“呆”玩艺,此时演化为会动、会叫、会斗趣的活玩艺。建国初期,聂家庄泥塑发展到50多个品种,行销全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广泛喜爱。发展到如今主要产品有“叫虎”、“摇猴”、“摇蝉”、“
叫鸡”、“座狮”、“泥娃娃”、“牧童”、“
花姑”、“梁山伯与祝英台”、“刘海戏金蟾”、“八仙”等70多个品种。这些产品自进入市场以来,久销不衰,供不应求。高密泥塑,粗犷豪放,构图完整,色彩艳丽,独具一格。因此,在参加全国举办的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中连连获奖,被收入《中国民间工艺大典》,曾到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还被
宋庆龄基金会收藏,并作为礼品赠给外国贵宾。
聂家庄泥塑无论是创作题材的选择,还是
泥玩的造型、色彩的运用,都受到
高密扑灰年画和剪纸艺术的深刻影响,
扑灰年画和
剪纸表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鸟兽虫鱼等,都可以在聂家庄泥塑中找到。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向剪纸靠拢,大胆夸张,注重写意神似,力求简约概括,似于不似,与天津“
泥人张”注重写真的艺术手法大异其趣。色彩运用,聂家庄泥塑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用色少而精,以
桃红和
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却能把动物和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又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在这一点上,聂家庄泥塑与扑灰年画是一致的。聂家庄泥塑还吸收了扑灰年画上“
明油”和“涮画”的技法,加强了
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晕化效果。
高密泥塑造型憨朴,着色浓艳,在全国泥塑中别具一格。所塑事物,有静有动,并多能斗趣、发声。不少作品动静结合,形声俱备,雅拙中透精巧,憨朴中显灵秀,
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叫虎”竖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王”,既
威风凛凛,又娇艳可掬,用手拉送首尾,即有啸声发出。一物在手,平添无穷乐趣,实属国内泥塑中佳品。
聂家庄泥塑作为供人玩赏和某种
希冀的寄托物,曾经辉煌几百年,作为一个艺术品类,具有重要的
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它已被五彩缤纷的现代化玩具所替代,失去了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