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腺疫
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
马腺疫(Equine strangles),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是由马链球菌马亚种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属于三类动物疫病。以发热、上呼吸道黏膜发炎、颌下淋巴结肿胀化脓为特征。
病原学
马链球菌马亚种旧称马腺疫链球菌,为链球菌属C群成员。菌体呈球形或椭圆形,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运动性,不形成芽孢,但能形成荚膜。在病灶中呈长链,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菌体相互连接呈串珠状;在培养物和鼻液中的为短链,短的只有几个甚至两个相连。
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6~9天,脓汁中的细菌在于燥条件下可生存数周。但菌体对热的抵抗力不强,煮沸则立即死亡。对一般消毒药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畜和病愈后的带菌动物。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创伤和交配感染。
易感动物为马属动物,以马最易感,次之。4个月至4岁的马最易感,尤其1~2岁马发病最多,1~2个月的幼驹和5岁以上的马感染性较低。
本病多发生于春、秋季节,一般是9月份开始,至次年3、4月,其他季节多呈散发。气候环境突变、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1~8天。
临床常见有一过型腺疫、典型腺疫和恶性腺疫三种病型。
一过型腺疫:鼻黏膜炎性卡他,流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汁,体温稍高,颌下淋巴结肿胀。多见于流行后期。
典型腺疫:以发热、鼻黏膜急性卡他和颌下淋巴结急性炎性肿胀、化脓为特征。表现病畜体温突然升高(39~41℃),鼻黏膜潮红、干燥、发热,流水样浆液性鼻汁,后变为黄白色脓性鼻汁。颌下淋巴结急性炎性肿胀,起初较硬,触之有热痛感,之后化脓变软,破溃后流出大量黄白色黏稠脓汁。病程2~3周,愈后一般良好。
恶性腺疫:病原菌由颌下淋巴结的化脓灶经淋巴管或血液转移到其他淋巴结及内脏器官,造成全身性脓毒败血症,致使动物死亡。比较常见的有喉性卡他、额窦性卡他、咽部淋巴结化脓、颈部淋巴结化脓、纵隔淋巴结化脓、肠系膜淋巴结化脓。
病理变化
鼻、咽黏膜有出血斑点和黏液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显著肿大和炎性充血,后期形成核桃至拳头大的脓肿。有时可见到化脓性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在肝、肾、脾、脑、脊髓、乳房、睾丸、骨骼肌及心肌等有大小不等的化脓灶和出血点。
检疫技术要点
屠宰检疫技术要点
主要是鼻黏膜和颌下淋巴结及转移后各部位的化脓灶。
实验室检疫技术要点
细菌学检查主要用于临床无法确诊的患畜。采取脓汁涂片镜检,如发现串珠状长链即可做出初步判断,然后进行细菌培养,观察菌落的特征。
防治方法
一般可用马腺疫灭活苗或毒素注射预防。
发生本病时,病马隔离治疗。污染的厩舍,运动场及用具等彻底消毒。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7 18:53
目录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