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消费
经济学术语
“预付消费”也叫提前消费,是指顾客预先向商家交付一定额度消费金额就可以类似整存零取的方式享受到服务,有时还可以获得商家承诺的额外优惠。 预付式消费是指在健身娱乐、餐饮住宿、教育培训及商业零售、歌剧影院、美容美发、洗浴服务等休闲娱乐行业出现的“先付钱后消费”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使用预付卡消费,既减少了现金使用,又获得了优惠和折扣;对于经营者来说,能够快速聚拢资金,锁定客源,迅速占领市场,受到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普遍认可。
现状
遭遇商家卷款逃跑
“预付消费”目前在中国的商业活动中已成为热点消费方式。采用会员制的多为服务娱乐性行业,大到商会、球会,小到美容健身、洗车、沐足、水站等。预付消费由于在商家提供服务前是经双方同意的,因此是正常的消费,商家的这种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一些商家圈完钱就关门跑人,则属于欺诈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由于相关法律缺失,对于发卡单位的资质、发行规模等没有具体的限制,使得经营者诚信缺失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约束,导致预付卡销售处于无序状态。同时,中国目前也没有专门针对预付卡消费的法律法规,直接加大了消费者在预付卡消费中维权的难度,导致预付消费卡的“卡你没商量”层出不穷:一是强制消费,让消费者一套再套、越套越深,二是改变服务内容、提高使用门槛,限制预付卡使用或要求消费者多支付费用。三是办卡易、退钱难;四是消费卡“短命夭折”屡见不鲜,导致消费者上门消费面对“人走楼空”的尴尬境地;五是霸王条款转嫁了商家应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如,恕不退、不换、遗失不补、商家保留最终解释权等。
主要影响
商家通常以免费体验和高额折扣优惠为诱饵吸引消费者,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预付消费卡后,才发现服务不尽如人意。商家提供的格式合同条款带有不公平、不合理的“霸气”:限制消费者的权利,或者故意减轻、逃避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后应承担的责任。当一些消费者要求退卡时,商家却声明“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更有一些消费者跌入不法经营者设下的“借机诈骗、携款外逃”的陷阱。
商家发放预付消费卡的自主性较强,无需到监管部门登记备案。结果,预付卡的促销方式和退货制度等问题到底归谁管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来规定,而工商部门在监管资源配置和监管手段上都有不足,在强制监管措施上的缺失,导致在处理预付卡消费者申投诉时多采用调解的方法,与商家协调时较为被动。
陷阱
预付消费陷阱漫画
陷阱一:以极优惠的条件吸引消费者购买消费卡后,以营业场所变更、撤销等为由携款逃跑卷钱走人,坑你没商量,使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这种情况最多,也最难处理。
陷阱二:以免费赠送诱导消费者办卡,在办卡之前经营者将服务内容和服务承诺说得天花乱坠,一旦办好卡,消费者得到的却是另一种待遇。
陷阱三:以让利的方式向消费者推销办卡,当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经营者趁机向消费者推销一些质价不符的产品,巧立名目收取各种额外费用
陷阱四:以甜言蜜语诱骗消费者购买消费卡,但消费者持卡消费的金额比现金付款方式还要高,消费者并没有得到实惠。
陷阱五:以连锁店的形式推销消费卡,消费者在其不同分店持卡消费时却另外加收费用。
陷阱六:以第一次感受价来吸引消费者购买消费卡,消费者在持卡消费后,价格与第一次感受价相差极大,或者得到的服务与第一次相比也有很大出入。
维权
预付消费案件审理现场
商家的这些做法都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6条规定: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但双方的约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合同法》第17条规定:当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却又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违约责任。《合同法》第1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
第一以商家欺诈的名义向法院提请民事诉讼
第二以商家诈骗的名义向公安机关报案,但诈骗数额应达到立案条件
第三由行政主管部门对商家进行查处。
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
2024年3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在立法保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社会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鉴于当前预付式消费领域立法存在的粗放、零散、差异化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首先,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制定专项立法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规范预付式消费;其次,推动建立预付式消费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治理
法律法规
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于2021年11月26日通过,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2024年3月,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强化预付式消费经营者义务。经营者收取预付款后,应当按照与消费者的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得降低商品或者服务质量,不得任意加价。经营者未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还预付款。经营者出现重大经营风险,有可能影响经营者按照合同约定或者交易习惯正常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停止收取预付款。经营者决定停业或者迁移服务场所的,应当提前告知消费者。消费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有权要求经营者继续履行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义务,或者要求退还未消费的预付款余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
第22条 对预付式消费中经营者应当订立书面合同、不得降低商品或者服务质量、退还预付款余额等义务作出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拟就预付式消费的责任主体、合同效力、合同解除、退款付息、消费欺诈等问题完善裁判规则,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平台监管
为有效规范预付式消费市场经营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石景山区政法委牵头,多部门共同开发的“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和服务平台”,全力打造预付式消费监管服务模式。创建预付式消费安全体系,洗车消费者扫码登录预付监管小程序,一键退款、一键理赔、一键投诉,让预付消费更安心。
措施
湖南
2022年5月,湖南省将将推动预付式消费健康发展,促进预付式消费地方立法
注意事项
预付消费
一、消费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会员制等约定消费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度好的商家;
二、要对长期或高额回报保持警惕,服务期限越长,回报数额越高的预付消费往往风险越大;
三、不要一次投入太多,避免承担较大风险;
四、掌握预付约定消费的期限、价格、质量、管理等条款的文字凭证,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
五、一旦选择了某一种预付约定服务,应按照预付约定条款及时消费,并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发现异常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咨询或投诉。
消费者选择预付消费项目时一定要清楚了解该项目的具体服务内容,不要相信商家的口头承诺。一般商户都会要求顾客签订合同以维护双方利益,此时就应该看清楚合同的条款并要求商家将各具体服务内容及约定清楚具体列明。另外还要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消费额度,量入为出。一般商户为了自身利益,都规定了预付费是不能退款的,所以切忌不顾实际,盲目消费。此外,必须选择信誉好,有一定规模的持照经营商户,付款时记得索要发票,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向工商部门举报和投诉。
相关评论
各式各样的预付消费卡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主任赵皎黎指出:预付卡其实是商家以其信用作担保的一种变相融资行为。由于目前诚信体系尚不完善,无法让不诚信的经营者为其失信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因此就造成了消费者成为风险的唯一承担者。
高级律师陶武平认为:对预付卡现象的合法性要肯定。发售预付卡的自主经营行为,虽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社会问题,但没有直接的社会危害性。实际上,预付卡的风险不在于经济问题,而在于对人们日常生活心态的破坏。当这种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解决预付卡问题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也要兼顾企业的发展。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行政法规,建立预付卡的登记备案制,由股东为企业发售预付卡所引发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预付卡问题所揭示的,是消费者与商品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一种不平等关系,事关市场秩序,属于政府的职责范围。但对预付卡的管理,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而要将风险分解,分别通过不同途径、由不同主体来解决。
如何防范预付消费受损
第一:查企业背景
在决定预付费前,消费者可以先在企业信用查询平台搜索企业名称,查看其工商注册信息。
注册时间越早,经验越丰富,有成熟的业务模式的,公司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新成立的公司相对来说抵御风险能力差一些。若商家实际所在的地址与其对外宣称的地址不一致,又或与其经营执照上的地址不一致,该公司就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当商家属于教培、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行业,需要特别注意该企业是否有经验资质,是否从事其法定经营范围之外的业务。存续、在业、吊销、注销、迁入、迁出、停业、清算是企业的八种经营状态。存续或在业,企业处于正常运营中;如果显示为其他经营状态则表示企业的运营已经出现了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止损。
第二:看经营状况与法律诉讼
查看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否有异常经营记录,如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等。这些信息可以作为判断企业经营稳定性的参考。法律诉讼记录是了解企业信誉的重要窗口。如果企业涉及多起消费者维权诉讼,那么消费者就需要谨慎考虑是否进行预付费消费。如果因买卖合同纠纷被起诉案件比较多,说明商家在履约能力上可能存在重大缺陷,消费者应加倍谨慎。
另外,是否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等,这是十分明确的信用风险。是否存在大量劳动合同纠纷和金融借款纠纷,意味着该商家可能习惯性违约,或存在较大的资金链风险甚至濒临破产。如果出现在司法拍卖名单上,这是十分明确的风险信息,意味着商家存在明确的债务纠纷,且无力偿还,只能通过拍卖资产的方式偿还债权人款项。
第三:关注商家动态
在相关权益消费完毕前,消费者可以通过企查查等企业信用查询平台关注商家公司动态,发现苗头及时止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30 15:52
目录
概述
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