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群训练理论是
竞技体育的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一个层次,它是以不同项目的
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
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
比较研究,探求项目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规律。
项群理论认为由于
训练活动的基本任务在于提高和发展运动员的
竞技能力。因此,应按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所建立的分类体系划分项群,并进行相应的研究。
项群理论将
竞技体育分为体能类和技能类两大类。在体能类中又有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个项群;在技能类中有表现难美性、表现
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五个项群。
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为何练、练什么、练多少、怎样练”,即训练目标、
训练内容、
负荷量度及训练的组织这样四个问题而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理论都担负着在各自层次上回答上述问题的任务。除此之外,项群的形成与发展也应作为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因此,可以把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各个项群内部所包含的许多竞技项目都有着密切的
亲缘关系。在一些古老的基础运动项目的发展及演变中不断地衍生出一批新的运动项目。例如,1880 年英国的
体育用品制造商,为适应贵族生活的需要,把网球搬到室内桌子上打,便出现了
乒乓球。1860 年的夏天,一批英国足球迷在足球赛后带着足球下水游泳嬉戏,这就是
水球的起源。从古老的德国古典体操中衍生出了现代
竞技体操、
艺术体操、技巧、
蹦床等运动项目。现代
铁人三项则把长距离游泳、长距离自行车骑行和马拉松跑这三个看来似乎截然不同的
耐力性运动项目连在一起进行竞赛,展示出这些体能主导类周期性耐力项目的同群性特点。
不同项群对于运动成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在
速度滑冰、田径、举重等可测量类的运动项目中,人们习惯于把运动成绩理解为可以定量表达的时间、距离、重量、环数等指标的
具体数值;而各对抗性项目则
直接理解为比赛的胜负。考虑到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应该给予运动成绩这一概念更为广义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