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客家
韶关社会群体
韶关客家是韶关社会群体,韶关历史久远,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影响力强辐射面广,是古代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辐射的主要通道,也是南粤文化、珠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北上中原的通道和基地。民族大迁徙最先在此形成独特的客家城市和客家文化,在众多客家历史名城中地位相当耀眼。
发展历史
韶关拥有290多万客家人,是广东客家三大聚居地之一。韶关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他们的祖先经过几度周折迁徙,历经坎坷,最后落脚于此。经过2000多年的繁衍生息,目前韶关市客属人口达290多万,占韶关市总人口的86%以上,与广东梅州市河源市惠州市及福建闽西、江西赣南等地同为客家人的聚居地。涌现了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将陈璘及抗日名将张发奎薛岳等大批客家名人以及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禅宗六祖惠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南华寺等历史名胜古迹。
韶关历史久远,有两亿多年前的南雄盆地恐龙活动留下的化石和恐龙化石蛋;有生活在六千多万年前的活化石鳄蜥和水杉。韶关土著居民马坝人生活在距今13万年以前,马坝狮子岩发掘的石峡文化见证客家文化有6700多年可考历史。舜帝南巡时在城北韶石山奏韶乐似是传说,但认真推敲考证并非空穴来风。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始为零陵。以天下为己任的孝德舜帝到此,以奏有凤来仪的韶乐从而达到消除战争杀戮的目的是有极大可能的。韶关市熏风路的取名就来自于舜帝《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社会影响
韶关作为客家文化历史名城,为英豪们发挥潜能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历史伟人张九龄余靖廖燕等为韶关客家文化传承传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慧能曲江弘法40多载,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当时记录六祖弘法之人法海也是曲江客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当年随兄长韩会在韶读书三年,其诗“曲江山水闻来久”对韶关人影响久远。苏轼做客韶关,也留下大量诗文。如城北的“九城台”原名叫“闻韶台”,取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之义。苏轼根据大家建议欣然作《九城台铭》,并亲自书写让人刻在石碑上。从此,全国有了唯一专门纪念韶乐的九城台。
韶关客家人主要迁自福建,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客家文化为韶关客家人所认同,崇文尚武、耕读传家同样是韶关客家文化的主流。
民居建筑
长期以来韶关民众以族姓聚居为多,一姓一村或一姓数村连成大村是其居住文化特色。村居多选择坐北向南、依山傍水、竹木掩映、鸟语花香之地。山区则依山而建,后栋略高于前栋。一个村庄必有一个祖堂或祖屋厅堂,作为全村祭祖、议事或举办红白喜事的场所。围屋后面是草坪,种有百年古树,供挡风辟邪、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之用,俗称“风水树”,不准砍伐。客家人建房有整套风俗习惯,不敢贸然行动、随心所欲。要看屋地山向和“来龙去脉”。龙是山势,脉是延续的山梁。就是说,来龙要雄,龙脉要长。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山水走向,适应自然规律。
节日习俗
节日文化是韶关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有很多乡村千百年来都极为重视做社。春季开耕前做春社,意为春耕之始祭祀土地爷,告知他春耕开始了,请其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告示乡民食了糍粑闹开耕,不准放野牛践踏农作物。秋季收成后做冬社以谢土地爷,告知有他的保佑获得了好收成,对他表示敬重感恩。挖掘韶关特有的客家文化,对促进人文交流、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创建文明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后人奋发进取、培养爱国爱乡爱家精神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07:48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