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疫病
植物病害
韭菜疫病是由烟草疫霉菌引起的、发生在韭菜的病害,韭菜各个部位均能被侵染,以假茎和鳞茎受害最重。假茎发病,呈浅褐色软腐,叶鞘易剥下;剥去外部腐烂叶鞘后保湿,假茎上可长出灰白色稀疏霉层。鳞茎发病,根盘部呈水浸状浅褐色至暗褐色腐烂。
病原特征
韭菜疫病病原为烟草疫霉菌(学名: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 de Hann),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棉絮状,气生菌丝发达;菌丝较平直,粗3~8微米,菌丝膨大体球形或不规则,单生或串生或聚集成簇;孢子囊椭圆至卵圆形,(29~64)微米×(21~47)微米,平均41.2微米×27.5微米,不脱落;厚垣孢子球形、近球形,直径21~43微米,顶生,量大;藏卵器球形,直径23~58微米,壁光滑;卵孢子多充满藏卵器;雄器围生,筒形或近圆形,(11-26)微米×(12~31)微米,平均16.8微米×17.3微米。菌丝生长最低温度10℃,最适温度为28~31℃,最高温度37℃。该病原可以侵染茄果类、葱蒜类等作物。
为害症状
韭菜的根茎、叶、花、薹等部位均可发生韭菜疫病,以假茎,鳞茎受害最重。病叶多从中下部开始,初为暗褐色水浸状。病斑横跨其上,长度5~50毫米,有时扩展到叶片或花薹的一半。病部失水后有明显的缢缩,引起叶、薹下垂腐烂。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稀疏的灰白色霉状物。假茎受害呈水浸状浅褐色软腐,叶鞘易脱落。潮湿条件下,假茎上也会长出灰白色稀疏的霉层,即病原菌的孢子囊梗及孢子囊。鳞茎被害时,根盘部呈水浸状,淡褐至暗褐色腐烂。纵切鳞茎内部组织呈浅褐色。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或水流传播,萌发后以芽管的方式直接侵入寄主表皮。发病后湿度大时,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重复侵染。
流行规律
韭菜疫病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25~32℃,相对湿度90%以上。土壤含水量大,空气湿度大发病重。一般7月上旬下部叶开始发病,7月末8月上旬病情发生严重。棚室放风排湿不及时,发病重。此外,地势洼,排水不良的地块,或雨季来临早,雨量大或放风不及时的温室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及时喷洒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60%百菌通(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治2~3次。此外也可用上述药在移栽时沾根。保护地可用45%百菌清姻剂,每亩350克熏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09 15:38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