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略,意指“
文韬武略”。又指《
六韬》《
三略》,为古代兵书,引申为战斗用兵的计谋。在斗争中所采取的策略、计谋、政策、手段等等,都可称之为韬略,或者说广义的韬略。
明
冯梦龙清
蔡元放《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此人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
清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何师爷广有韬略,料事如神,想了一想,说道:“抚台一回回的札子,只怕为的自己,不是为的百姓罢!”
通常都说
兵家韬略,似乎韬略只限于诸子百家中
兵家的学术,属于兵书,是
军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单纯属于军事的战争,战争无非是政治以暴力形式的延续,军事服从于政治,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战争除了以武力拼搏外,还有
经济战、
外交战、
心理战、
宣传战等,不仅现代,古已有之。战争是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思想文化的
总体战,各种韬略往往在其中同时并用,或交互使用。
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
传统文化之
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发源于先秦的韬略之学,在
秦汉时期得到广泛的运用,到三国时代,更是发展规律迅速,硕果累累。中国历史上韬略人物之层出不穷,韬略理论之独特精辟,韬略范例之
丰富多彩,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探索与研究历史上的文韬武略,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才干,启迪思想、智慧,而且于竞争激烈的时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均有着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从韬略的角度研究历史,可以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
历史现象洞开一面,从而窥视到历史演化的某些轨迹,获得对于历史真实的一些认识。
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
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
传说《
六韬》为
西周吕望所撰,计六卷。吕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多谋善断,长于用兵,他曾助周灭商,封于齐,官至太师,俗称
姜太公。后经研究,认定《
六韬》一书乃战国时人托其名而辑成!“韬”即用兵之谋略,“六韬”为
文韬、
武韬、
龙韬、
虎韬、
豹韬、
犬韬。《
六韬》共60篇2万余字。60篇的名字是:
文师、
盈虚、
国务、
大礼、
明传、
六守、
守土、
守国、
上贤、
举贤、
赏罚、
兵道、
发启、
文启、
文伐、
顺启、
三疑、
王翼、
论将、
选将、
立将、
将威、砺军、
阴符、
阴书、
军势、
奇兵、
五音、
兵征、
农器、
军用、
三阵、
疾战、
必出、
军略、
临境、
动静、
金鼓、
绝粮、
略地、
火战、虚垒、
林战、
突战、
敌强、
敌武、乌云山兵、乌云泽兵、
少众、
分险、
分合、
武锋、
练士、
教战、
均兵、
武车士、
武骑士、
战车、
战骑、
战步。
凡是先秦
军队编制、管理、训练、行军、
布阵、攻守、战具、兵器及其军事理论,几乎无所不包。以问答形式进行论述,并有夹注,语言生动,说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军事专著,受到历代兵家名将的重视,
司马迁《
史记·
齐太公世家》称:“后世
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
六韬》被列为《
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也叫《
黄石公三略》,传说是汉初
黄石公(又称
圯上老人)所著,传授给
张良的。共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余字。《史记·
留侯世家》有“张良尝闲步游
下邳,有一老父……出一编书曰:‘读此书则为王者师……’旦视其书,乃《
太公兵法》也”的记载。但据《
汉书·艺文志》说:“汉兴,张良、
韩信序次(整理)兵法,几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至于孝成(
汉成帝)命
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班固、
班昭根据这些写成《
汉书·
艺文志·
兵家》,其中并无《
三略》一书著录。查《
汉书》
成书于东汉和帝(公元89—105)年间。可见在东汉中叶以前并没有《
三略》这个书名。
东汉末年
建安年间,
陈琳(?一217年)在《
武军赋》中始提到“……
三略六韬之术”。
魏明帝时,
李康《
运命论》始有“
张良受
黄石公 之符,诵《
三略》”之说。
东晋末年(公元400—417年),
李暠为西凉公,征刘{日丙}为儒林
祭酒从事郎中,刘{日丙},曾注《
黄石公三略》流行于 世(见《
北史》三十四卷,
魏书五十二卷)。《
隋书·经籍志》始著录《黄石公三略》三卷,题下邳神人撰。书中自称“《
三略》为衰世作” (见《下略》)。因此《
三略》的成书时间大约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
三略》一书杂采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
墨家的
尚贤;
道家的重柔;甚至还有谶讳之说。全书讲
政治策略手段较多,而直接讲军事的反而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