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龙韬·农器
古代军事著作《六韬》里的一篇文章
农器篇揭示了安不忘危、和不忘战这个重要命题,层层深入说明农器对富国强兵的影响。
作品揭示
本篇首先揭示了安不忘危、和不忘战这个重要命题,即“天下安宁,国家无事”之时,必须修“战攻之具”,设“守御之备”。接着进一步论述了要做到安不忘危、和不忘战,必须平战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即“越攻守御之县,尽在于人事”。因为平时的生产和生活器具,战时可转化为武器装备;平时的生产技术,战时可转化为战斗技术;平时乡里的行政组织,战时可转化为军事组织;平时的各种衣业设施,战时可转化为军事工程。“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最后指出:“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好有尺度”,这便是富国强兵之道。
作品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
太公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耒耜(1) 者,其行马蒺藜也(2) 。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锄耰之具,其矛戟也。蓑薜簦笠耰(3) 者,其甲胄干楯也。鴳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牛马,所以转输粮用也。鸡犬,其伺候也。妇人织红,其旌旗也。丈夫平壤,其攻城也。春刈草棘,其战车骑也。夏耨(4) 田畴,其战步兵也(5) 。
“秋刈禾薪,其粮食储备也。冬实仓廪,其坚守也。田里相伍,其约束符信(6) 也。里有吏,官有长,其将帅也。里有周垣(7) ,不得相过,其队分也。输粟收刍(8) ,共廪库也。春秋治城郭,修沟渠,其堑垒也。
“故用兵之具(9) ,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10) 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衼有尺度,是富国强兵之道也。”武王曰:“善哉!”
作品注释
(1)耒耜: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耒为柄,耜为铲,形状与犁相似。
(2)行马:即拒马。用以堵塞道路的障碍器材。蒺藜:一种带有尖刺的障碍物,形如蒺藜。
(3)蓑薜簦(dēnɡ)笠:蓑薜:草编的雨衣。簦:古时有柄的笠,即雨伞。笠:斗笠,戴在头上。它们都是遮雨的器具。
(4)耨(nòu):耘田除草。
(5)其战步兵也:可以用于战时对敌人步兵作战。
(6)符信:凭证。
(7)周垣:即为四周的墙垣。
(8)刍(chú):喂饲牛马的草料。
(9)具:器具。
(10)辟:开辟。
作品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天下安定,国家没有战争的时候,攻战的器具,可以不修理吗?守卫防御的设备可以不设置吗?”
太公回答说:“进攻防御的设备,完全在于平时的维护和准备。农民耕作用的耒耜,可以作为军用的行马蒺藜;农民耕作用的马车、牛车,车身可当做营垒的蔽橹;农民耕作用的锄耰,可以作为军用的矛戟;农民用的蓑衣、雨伞和笠帽,可以作为军用的甲胄和盾牌;农民掘土用的鴳和锸,伐木用的斧和锯,舂米用的杵和臼,都可以当攻城的器具。农民耕作用的牛和马,可以用来运输粮食;公鸡司晨,犬之警戒防守,可以用做军事的侦伺与报更。妇女纺织的缯帛,可制作军用的旌旗;男子平定土壤的技术,可以协助军事上的攻城。春天农民钹刈草棘,可以当做与敌人的车兵骑兵作战。夏天农民耘耨田地,可以当做与敌人步兵作战。
“秋天农民收割禾薪,可以为战时储备粮食;冬天农民充实仓廪,可为战时长期守备使用。田里之间的百姓,编在一起为伍,用符信加以约束。里有吏,乡有长管理。平时领导百姓,战时即可做将帅。每里四周修筑围墙分隔开,战时便可当守备的战区。平时运输粮食柴草,可以当战时仓廪储备;春秋二季,修筑城廓,疏浚沟渠,可以当战时的堑壕堡垒。
“所以用兵时需要的器具,全在于平时去准备。善于治理国家的,战时的准备工作都要在平时做好。所以必须让百姓尽力豢养六畜,不要错过时机;开辟田野,不要让土地荒芜。让百姓有地方居住,不要混杂相处。丈夫耕田数亩,使粮食充足;妇女织布数尺,使穿戴富裕。这是平时富国,战时强兵的方法。”武王说:“你说得很好!”
作品评析
富国强兵这种主张出现于春秋时期,而流行于战国时代。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和民众组织诸条件的集中反映,要加强国防力量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发展。当时各诸侯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巩固政权,扩张势力,竭力提倡发展生产,把富国看做强兵之本,国不富不可以养兵,更谈不上强兵。同时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更不能立国,中国古代表现出以农立国、以兵卫国的特点。因此,富国强兵实际上就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强调农战。本篇首先揭示了安不忘危、和不忘战这个重要命题,即“天下安定,国家无事”之时,必须修“战攻之具”,设“守御之备”。接着进一步论述了要做到安不忘危、和不忘战,必须平战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即“越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因为平时的生产和生活器具,战时可转化为武器装备;平时的生产技术,战时可转化为战斗技术;平时乡里的行政组织,战时可转化为军事组织;平时的各种农业设施,战时可转化为军事工程。“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最后指出“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衼有尺度”,这便是富国强兵之道。
国学故事
战国初期,秦国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国力虚弱的国家,被东方各诸侯国视为“蛮夷”之邦。秦孝公即位后,决定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变法图强,于是发布求贤令,招聘人才。商鞅就在这时候来到秦国,宣传“强国之术”,指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开始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确定官爵的等级和待遇。下级士兵英勇杀敌可以得到官爵,临阵脱逃和投降敌人的给以严惩,禁止进行私斗;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鼓励男耕女织,凡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赋税,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隶;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一县,同时进行户口编制,实于连坐法,规定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什伍中互相纠察。其中心内容是奖励耕战,即以重赏重罚来实现重农重战政策。重农,是为了发展经济;重战,是为了鼓励民众为巩固政权而战,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
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经过变法,秦国面貌焕然一新,从原来的落后国家,一跃而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从而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出处简介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参考资料
农器_龙韬.古诗文网.
《六韬》简介.古诗文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9 06:57
目录
概述
作品揭示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