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林上
战国时期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作品原文
管仲,隰朋(1)从桓公伐(2)孤竹(3),春往冬反(4),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5)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6),夏居山之阴(7),蚁壤(8)一寸而仞(9)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10),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11)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12)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
(1)管仲,隰朋:都为齐桓公的大臣,古代有名的圣贤之人
(2)伐:进攻
(3)孤竹:诸侯国,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
(4)反:通“返”,返回。
(5)遂:终于,最终
(6)阳:山之南,水之北
(7)阴:山之北,水之南
(8)蚁壤,蚂蚁掘巢时运出地面的封土
(9)仞:古代计量单位,七八尺为一仞。
解释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管仲和隰朋)放开老马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地上蚁封有一寸高,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最终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有关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字。
(1)从桓公伐孤竹:进攻
(2)蚁东居山之阳:山的南边(水的北边)
2.短文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老马识途。仿此给后一段也写一个成语:察蚁识水。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开放。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2分)
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河南新郑)人,出身于贵族世家。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是秦王朝统一全国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议韩王采用法家主张,实行变法以图自强,但未被采纳。后来韩非的著作如《孤愤》、《五蠹》等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后十分欣赏韩非的才识,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为此秦始皇使用兵力威逼韩国,韩王命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到秦后,不久遭到李斯的陷害,在狱中服毒而死。但韩非的政治主张却为秦始皇所实践。韩非思想主要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这时期经历了春秋以来约300年的战争动乱局面,结束了奴隶制的统治,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巩固,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初步确立。要求出现一个统一的安定发展的政治局势,成为全国人民一致的愿望。韩非的哲学就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他总结了法家在长期变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了苟况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改造了《老子》的哲学,为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系统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参考资料
韩非子.河南省新郑市人民政府.
韩非.西陆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6 04:4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