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
汉语词汇(掩面器具)
面具,指遮盖全部或部分脸并有眼睛开孔的覆盖物,通常作为舞会、狂欢节或类似的节日、戏剧等的伪装起遮挡保护作用的外罩。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文化
基本解释
(1) 遮盖全部或部分脸并有眼睛开孔的覆盖物,通常作为舞会、狂欢节或类似的节日、戏剧等的伪装
(2) 起遮挡保护作用的外罩,如防毒面具
引证解释
《宋史·狄青传》:“临敌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水浒传》第五二回:“熟铜面具似金装,鑌铁滚刀如扫帚。”
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二章:“同志们!不要慌!有防毒面具的戴防毒面具。”
2、假面。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驱傩》:“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 政和中大傩, 下桂府进面具。”
3、比喻伪装。
鲁迅二心集·“友邦惊诧”论》:“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巴金《灭亡》第四章:“他们正戴着爱底面具来吃我,吃人。”
4、形容词:虚伪的。此处“面具”所含的虚伪的意思不是贬义的。而是朋友间的一种玩笑话。
基本含义
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它是一种横遍全球纵观古今的文化现象,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为学术界所重视。面具是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最早出现于十分遥远的古代。许多部落的面具常是把雕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颇为精彩的作品,尽管奇形怪状,毕竟不是为造型艺术的一项重要的成就。
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文化。他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我国是面具产生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直到如今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原型和影子,继续在我国民众心理上、民俗上、文化上和艺术上发挥作用。一般指演员的面部塑形化妆,又称“假面”、“脸子”。英文称“mask”。
人类戴面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面具可能产生于狩猎活动,为了便于接近猎物,猎人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各种动物,在世界各地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往往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神鬼及各种奇禽怪兽,以表示对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在民间的一些戏曲表演活动中,面具仍是主要的化妆手段。比如贵州的地戏等。
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面具,其材质为石料,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现存放在巴黎圣经圣地博物馆。
用途
面具的使用在很多地区都很普遍。
现代戏剧的面具
十九世纪面具常被欧洲前卫艺术家使用。如歌剧魅影里的角色使用面具
仪式用的面具礼仪面罩出现在世界各地,虽然他们往往有着许多特点,极鲜明的形式发展。
许多非洲面具代表动物。
日本
日本面具属于相当古老的传统,已成为高度精密和程式化的戏剧传统。有些戏剧如能剧的主角必须戴面具。
工作保护
焊工面罩(保护焊机操作员的脸和眼睛)、击剑面罩、古代作战面具。
参考资料
资料.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19:58
目录
概述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