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武祠
朝鲜供奉吴长庆的祠堂
靖武祠,又称吴武壮公祠,是朝鲜高宗为感谢清朝将领吴长庆平定壬午军乱的恩德而修筑的供奉吴长庆牌位的祠堂,原址位于韩国首尔中区乙支路7街。
建筑沿革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国王高宗的生父兴宣大院君掌权,引发日本出兵干预。朝鲜的宗主国清朝也派吴长庆率庆字营三千将士东征,挫败日本对朝鲜的侵略阴谋,逮捕兴宣大院君,接逃难的王妃闵氏(明成皇后)回宫。此后这些清军便驻扎于下都监。1884年,吴长庆率一半驻朝清军回防国内,不久去世。同年冬,爆发甲申政变,吴长庆旧部袁世凯吴兆有率驻朝清军将朝鲜高宗从开化党及日军手中救出,一度安置于下都监的清军大营。
1884年吴长庆去世后,朝鲜高宗向清廷奏请为吴长庆建专祠,获得批准。于是就在下都监修建祠堂,到1885年三月基本竣工,其规制比照祭祀明朝大臣邢玠杨镐及援朝将士的宣武祠。一个月后正式落成,定名“靖武祠”,派礼曹参判代表国王致祭。1892年吴兆有死后,其牌位亦被供奉于靖武祠。此外祠中还供奉在甲申政变中阵亡的清军士兵(王志春、詹光华、周正海、戴金棋、张占元、李连华、薛臣贵、李开平、李殿甲、邵从义、王邦彦)以及1893年以前去世的驻朝清军军官(左世柏、崔继泽、董尔献、周长喜、董怀章、李得胜、吴良辅、王道本、左克成)的牌位。每年阴历三月和九日第二个丁日由朝鲜国王遣官致祭。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朝鲜脱离中国而独立,与中国有关的祭祀也被降低规格。1896年8月14日,在宫内府拟定的祭祀规定中,靖武祠祭祀被调整为只在每年八月第二个丁日举行。朝鲜被日本完全控制以后,1908年7月依据敕令第50号(关于享祀釐正之件)废止靖武祠祭祀。
吴长庆驻朝之际,《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缔结,大量华商定居朝鲜,朝鲜半岛华侨开始扎根,对吴长庆极为尊崇。因此在朝鲜政府对靖武祠的祭祀被废止后,朝鲜半岛华侨接过了祭祀的责任。1910年2月,靖武祠被移交给清朝驻韩总领事馆。祠堂经过修缮,改名为“吴武壮公祠”,由清朝驻韩总领事马廷亮题写匾额,汉城的华侨团体在春秋各举行一次祭祀。1942年进行大修,并增加供奉朝鲜半岛华侨的牌位。1977年,韩国政府制定首都圈整备计划,乙支路7街在改造开发的过程中,首尔市向华侨协会建议移动吴武壮公祠。经过交涉,到了1979年,华侨协会终于拆除了原祠堂建筑,搬到了位于首尔特别市麻浦区延禧洞的汉城华侨中学后山。1992年中韩建交后作为“非外交财产”仍划归台湾当局。
建筑布局
靖武祠由正门、正殿、东斋、碑阁组成。正门由三间门构成,正殿正面三间,侧面一间,供奉吴长庆和吴兆有。东斋正面四间、侧面一间,供奉其他20名清军将士。碑阁正面二间、侧面一间,树立朝鲜高宗命原艺文馆大提学金尚铉所撰的“吴武壮公去思之碑”。祠堂入口和正殿前各立文人石像生一双。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4 16:19
目录
概述
建筑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