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省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其范围包括青海湖整个水域及鸟类繁殖、栖息的岛屿、滩涂和湖岸湿地,地跨二州三县。
概况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海省五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闻名海内外的旅游风景区。面积4952平方公里,其范围包括青海湖整个水域及鸟类繁殖、栖息的岛屿、滩涂和湖岸湿地,地跨二州三县,环湖40余条河流以及众多泉水形成了大面积高原湿地,主要河流有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倒淌河、黑马河,大量的植物和水生生物为鸟类提供了食物,鸟岛成为鸟类生息繁衍的天堂。
保护区始建于1975年,1976年建立管理站,1984年晋升为管理处,1992年被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东自环湖东路、北自青藏铁路、西自环湖西路、南自109国道四至以内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管理,重点保护鸟岛、泉湾、沙岛、三块石、海心山、倒淌河和布哈河等各入湖口湿地的鸟类资源。管理局现有干部职工33人,内设办公室、科研保护科、信息宣传科、森林派出所等机构,另建立鸟岛、泉湾、黑马河、湖东、甘子河5个保护管理站。2007年体制改革,并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的领导,成为其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处。
构成保护区主体的青海湖形成于大约距今21万年前,为一新构造的断陷湖,更早的2亿年前,这里属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称为特底斯古海。成湖初期,青海湖属于外流淡水湖,与古黄河相通。随着第四纪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青海湖地区也强烈抬升,日月山的隆起堵塞了倒淌河注入黄河的出水口,倒淌河水随之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湖底矿物质长期受到侵蚀,不断融入其中,因而使湖水逐步咸化,成为咸水湖。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系南麓。介于东经99°36'~100°46',北纬36°32'~37°25'之间。其范围包括东自环青海湖东路,南自109国道、西自环湖西路,北自青藏铁路以内的整个青海湖水体、湖中岛屿及湖周沼泽滩涂湿地、草原,总面积为495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现状
青海湖状似梨形,湖面海拔3193米,东西最长约104公里,南北最宽约62公里,周长约360公里,面积4200平方公里,现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湖水最大深度28.7米,平均深度17.6米。
青海湖处在高原山间盆地,四周为巍巍的高山所怀抱,南傍青海南山,东靠日月山,西临阿木尼尼库山,北依大通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米至5000米之间。
青海湖周围有大小河流40余条,均属内陆封闭水系,青海湖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此,其中主要河流有7条,即布哈河、巴哈乌兰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倒淌河黑马河,其流量约占入湖总径流量的95%。其中以布哈河最大,长约300公里,是青海湖裸鲤(湟鱼)在夏初集中产卵繁殖的主要场所。全区流域年地表经流量为19.3亿立方米,年总输沙量为48.8万吨。由于湖水下降,湖面退缩,青海湖呈现出一大多小,从青海湖出来的子湖有尕海、夏日脑、海晏湾、洱海4个子湖。
青海湖的地形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形势,从高山到湖面分别是极高山、高山、山前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在青海湖西部和北部主要发育和分布有河漫滩、三角洲及河流堆积阶地,东北部分布有大面积沙漠化土地,湖周分布有2-3 级的湖积阶地, 这些阶地一般高出湖面2- 3m ,有的最高达50m , 湖西北部分布这湖蚀基岩阶地。
形成历史
构成保护区主体的青海湖形成于大约距今21万年前,为一新构造的断陷湖,在更早2亿年前,这里属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称为特底斯古海。青海湖形成是更新世以来最强烈的一次新构造运动的结果,即湖体洼地相对下陷周围山体不断上升扩大的结果。成湖初期,青海湖属于外流淡水湖,湖水经东南倒淌河穿野牛山后与曲乃河相连,注入黄河。随着第四纪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青海湖地区也强烈抬升,日月山的隆起堵塞了倒淌河注入黄河的出水口,倒淌河水随之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湖底矿物质长期受到侵蚀,不断融入其中,因而使湖水逐步咸化,成为咸水湖
青海湖全盛时期面积为8200平方公里,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湖东西两端分别退缩了40~60公里,南北两侧不同地段退缩40~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纵然如此,青海湖现今仍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水面积4283.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6米,最大水深31.4米,水面海拔3193.69米,湖水容积719.4亿立方米。环湖40余条河流以及众多泉水形成了大面积高原湿地,主要河流有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倒淌河、黑马河,大量的植物和水生生物为鸟类提供了食物,鸟岛成为鸟类生息繁衍的天堂。
气候特征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光照: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气温: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0.3℃~1.1℃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和-33.4℃。
水分:湖区全年降水量偏少。但东部和南部稍高于北部和西部,东部全年降水量是412.8毫米,南部是359.4毫米,西北部370.3毫米,西部公360.4毫米和324.5毫米.全年蒸发量达1502毫米,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湖区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雨热同季。
大风和沙暴:湖区大风、沙暴日数是全省较多的地区之一。每年2~4月,午后至傍晚多出现大风,且盛行西北风。以刚察为例。大风(≥17米/秒)年均47.3天,2~4月最多,平均5.9~9.3天之间,最多3月份达19天之多。沙暴历年平均为14天。重点保护区布哈河口——鸟岛区多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由于湖区海拔高,湖西风多,高空气影响极大,全年多在西风控制之下。冬春风速最大,夏秋季较小。在风力作用下,一般波浪为2~3级,最大为7~8级,全年波浪6级以上的日数为40天左右。
水温:青海湖的水温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湖水温度有明显的正温层现象,8月份最高达22.3℃,0.9℃,底层水温3.3℃。春季解冻后,湖水表层水温又开始上升,逐渐又恢复到夏、季的水温。
冰情:青海湖因含水量有无机盐类,湖水冻结的温度比0℃稍低。每年从11月中旬开始,湖区气温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气温为最低,全湖形成稳定的冰盖,封冰期年平均为108~116天,最短为76天,最长138天。冰厚度一般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封冰后,冰面平坦,由于猛烈狂风,往往出现裂缝和沟隙。在冬时来观赏湖光山色,满目皆白,银光闪闪。3月中旬,冰盖破裂,湖面出现浮冰,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冰山飘至岸边,最大冰山体积约10立方米,4月中旬后,湖内冰块完全消融。
水文特征
青海湖水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湖周大小河流有70余条,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湖东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积少。布哈河是流入湖中最大一条河,发源于祁连山支脉的阿木尼尼库山,长约300公里,干流长92公里,支流有几十条,较大支流有10多条,下游河面宽约50~100米,深达1~3米,PH8~8.2。流域面积16570平方公里,约占湖区各河流流域面各1/2。年径流量1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60%。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是鱼类回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
交通状况
行政区域地跨青海省海南、海北两个藏族自然州的共和、刚察海晏三县。东有青海湖环湖东路,南邻109国道、西有环湖西路,北邻青藏铁路和315国道,总面积为4952平方公里。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280公里,距海北洲刚察县50公里区内交通较为方便。
历史沿革
1975年8月成立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并在1976年设立鸟岛管理站。 管辖面积为761公顷。
1984年保护区管理机构由科级单位升格为县级建制,成立青海湖自然保护区鸟岛管理处。
1985年5月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强青海湖自然保护区鸟岛管护工作的布告》,确定鸟岛管护区范围为“鸟岛(又称小西山岛、蛋岛)、海西皮岛、沙岛三处周围半径五千米以内的地面和水域;海心山、三块石两处周围半径五百米以内的地面和水域;那尕泽、泉湾至布哈河入湖口一带雏鸟觅食区和天鹅越冬区;布哈河从大桥以上五千米至入湖口母鱼繁殖区;环湖其他有鸟营巢、栖息的地段”,管辖面积为53600公顷。
1992年由中国政府申请,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109号)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
1998年7月7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青机编[98]57号)青海省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东至环湖东路,西至环湖西路,北至青藏铁路,南至109国道以内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管理,重点保护鸟岛、泉湾、沙岛、三块石、倒淌河布哈河等各入湖口湿地鸟类资源,管辖面积为495200公顷。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青海青海湖普氏原羚及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
保护对象
一是青海湖湖体及其环湖湿地等脆弱的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二是在青海湖栖息、繁衍的野生动物,尤其重要的是珍稀濒危动物—普氏原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
资源状况
动物资源
鸟类资源
青海湖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有鸟类189种,分属14目37科,青海湖地区鸟类种类相对周边其它区域丰富,鸟类种数占青海省鸟类总数的55%,其中候鸟种数占63.6%。
每年在青海湖迁徙停留的候鸟有数十万只,青海湖又是中国境内夏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每年在此集中繁殖的棕头鸥鱼鸥斑头雁鸬鹚四种大型水鸟数量在5.8万只以上。青海湖还是水禽的重要越冬地,每年有近4500只左右的大天鹅在此越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在保护区湿地草甸中繁殖,数量达50余只。
(图册《保护区鸟类》图片来源)
兽类资源
青海湖兽类共计有42种分属5目17科,湖区的兽类种类几乎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啮齿、食肉目、偶蹄目种类为多,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6种,Ⅱ级保护物种有11种。
其中普氏原羚(别称:滩黄羊,滩原羚)是湖滨沙化草原地带的代表种,属世界级濒危野生动物之一,1872年由俄国自然博物学家尼古拉·普热瓦斯基在青海湖发现,现全世界只在青海湖地区分布有600余只,比大熊猫数量还少得多。被称为“羚羊界的大熊猫”
(图册《保护区兽类》图片来源)
鱼类资源
青海湖保护区有鱼类8种,鱼类资源主要为青海湖裸鲤。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是青海湖中惟一的水生经济动物,处于青海湖整个生态系统核心地位。1994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政策。至2011年已是第五次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此次封湖育鱼为期10年至2020年12月31日。并在2003年将青海湖裸鲤列入“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第一批名录”中,2001年来每年坚持向青海湖放流裸鲤原种鱼种,由此使青海湖裸鲤资源呈现缓慢恢复趋势。经监测,2002年至2007年,青海湖裸鲤的可捕资源量分别为2592.44吨、3610.8吨、5017.69吨、6926.88吨、15274吨、20176吨,增加可捕资源量17583吨。
两栖爬行类
青海湖两栖爬行类5种,主要有高山蛙西藏蟾蜍、沙蜥、高原蝮蛇等。
植物资源
青海湖区内的自然植被有五大类型(灌丛、草原、荒漠、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以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紧邻湖岸的高寒沼泽化草甸为主,主要优势种群为西北针茅、短花针茅华扁穗草
青海湖区在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上属泛北极植物区内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的唐古特地区。这是一个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形成的年青植物区系。该区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植物种类较多,其组成包括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菌类、藻类和地衣等植物种类。种子植物共有52科、174属、445种,其中裸子植物仅有3属共6种,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
(图册《保护区植物》图片来源)
旅游资源
青海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青海湖,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青海湖拥有4300平方公里的辽阔水域。同时,还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景独特,生态地位重要,更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青海湖旅游历史已久。每年春夏,很多单位、团体组织人员或个人至青海湖游览、观湖、观鸟。主要参观项目和内容: “唐蕃古道”遗址 、湖畔草原、牧区风光、湖光山色,以及访问藏族牧民家庭,品尝青稞酒、酸奶和手抓羊肉等藏族风味食品,骑马漫游草原和沙漠,泛舟青海湖,乘船登海心山寻幽访古,夜宿具有民族特色的帐篷客房等。最佳旅游时间为每年6~9月。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沿湖北岸西行。
机构设置
管理局2008年7月干部职工33人,内设办公室、科研保护科、信息宣传科、森林派出所等机构,另建立鸟岛、泉湾、黑马河、湖东、甘子河5个保护管理站。2007年体制改革,并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的领导,成为其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处。
景观景点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宝库,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也是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具有许多知名景观及奇特景色。
鸟岛
又名小西山或蛋岛(因鸟蛋遍地故名)。位于布哈河口以北4公里处,岛的东头大,西头窄长,形似蝌蚪,全长1500米,1978年以后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鸟岛坡度平缓,地表由沙土、石块覆盖,岛的西南边有几处泉水涌流。主要植物有二裂季陵菜、白藜冰草、镰形棘豆、西伯利亚蓼嵩草早熟禾。3~4月,从南方迁徒来的雁、鸭、鹤、鸥等候鸟陆续到青海湖开始营巢;5~6月间鸟蛋遍地,幼鸟成群,此时岛上有30余种鸟,数量达16.5万余只;9月底开始南迁。为保护鸟类供人观赏,1975年8月建立鸟岛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省政府拨款60万元,兴建了暗道、地堡、瞭望台等设施,供游人观赏等,南北均有公路到达鸟岛。
海心山
海心山位于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鸟岛约25公里,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长2.3公里,宽0.8公里,面积1.14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66米,由花岗岩、片麻岩组成,岛东缘有一泉眼,可供饮用。南部边缘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为平缓滩地。岛上大部分为沙土覆盖,生长着冰草芨芨草、镰形棘豆、嵩草披针叶黄华、西伯利亚黄精等,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上,鸟禽集中在岛崖边及碎石滩地栖息。
海西山
海西山又名海西皮,位于布哈河口以北的6公里与鸟岛同处在布哈河冲积滩地的顶端,岛的东北缘有断层陡崖紧靠湖边,陡崖外有一近似圆柱形的岩石屹立于湖中,是鸬鹚的繁殖场所,岛上植被覆盖度在90%以上。
沙岛
沙岛于湖东北,海晏县境内,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长约13公里,最宽处约2.8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52米,是湖中砂垄突出水面受风沙堆积形成。1980年沙岛东北端与陆地相连而成为半岛,并围成33平方公里沙岛湖,表面均由沙砾覆盖,无植被,是鱼鸥栖息繁殖地。
三块石
三块石又名孤插山,位于湖西南,是由7块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礁石组成,高约17米,面积约0.056平方公里,距鸟岛、海心山20公里。岛上仅在碎石块间隙生长有牛尾蒿等。植被覆盖不到5%。
所获荣誉
1984年保护区管理机构由科级单位升格为县级建制,成立青海湖自然保护区鸟岛管理处。
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109号)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青海省的第二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05年10月25日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全国34家媒体联合举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青海湖被评为“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
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8年被评为“国家旅游名片”和“2008年度最受关注旅游圣地”。
研究记录
2023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名录》经专家评审修订后,共包括兽类7目17科44种、鸟类19目52科281种、两栖动物1目2科2种、爬行动物2目3科3种、鱼类1目2科10种、植物71科225属457种、水生植物21科39属56种、浮游植物9门92属119种、浮游动物5门82属187种、底栖动物4门108属161种、大型着生藻类5门17属18种。
参考资料
简介.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概貌.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9 08:22
目录
概述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