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中国青海省辖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Haixi Mongolian and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简称“海西州”,中国青海省辖自治州,州府驻德令哈市,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32.58万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5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辖3个县级市,3个县。截至2023年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常住人口47.1万人。
名称衍变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因地处青海湖以西而得名,又因州域主体为享誉世界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有柴达木之称。
清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今海西州境划定9个蒙古旗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民国六年(1917年),今海西州境归都兰理事辖。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1952年9月26日,撤销都兰县,设立县级“都兰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63年8月26日,全政区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84年5月,全州的哈萨克族群众自愿要求,并经国务院同意,全部迁返新疆。1985年5月21日,定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海西古为西羌地。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两汉时,辖境东部为先零卑禾等羌人部落活动范围,西部属“若羌国”。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王莽西海郡,辖境东部属之。王莽末郡废,复为羌地。
东晋后期,辖境西部为吐谷浑属地,东部为鲜卑乙弗国地(后并于吐谷浑)。吐谷浑首领拾寅在位时(约452年),曾在白兰(今都兰县诺木洪一带)修建城廓,至吐谷浑伏连筹即位期间(491-529年)曾建都于辖境境内,后移置伏俟城(今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洽古城)。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大业五年(609年),隋军击败吐谷浑,在其地设置四郡,辖境东部属西海郡,西部属鄯善郡。隋末,吐谷浑复据故地。
唐贞观十年(636年),吐谷浑成为唐属国。龙朔三年(663年),吐蕃王国灭吐谷浑据有其地,辖境州曾隶吐蕃腊城节度使。
代,辖境西部为撒里畏兀尔(即黄头回纥)地,东部为吐蕃地方政权——角厮啰势力范围。
代,辖境州西北地区为甘肃行省沙州路辖区,其余大部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元顺帝时,设曲先答林元帅府,封卜烟帖木儿为宁王,镇守今柴达木西部地区。
明清时期
明初,辖境为安定、阿瑞、曲先、罕东四卫地,由西宁卫兼管。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左右,东蒙古诸部开始进入青海,攻破塞外四卫,至此,成为东蒙古诸部统治地区。崇祯十年(1637年),居住在今新疆卫拉特蒙古(即西蒙古)和硕特部,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进入青海,统辖辖境地区。
清雍正三年(1725年),清庭编定青海蒙古左右两翼盟29旗,辖境州境划定9个蒙古旗,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班禅商上喇嘛移住巴彦托辉、岳霍洛依(即今都兰县香日德一带),为班禅香家旗。咸丰八年(1858年),藏族汪什代海部落迁入今峻县境内驻牧,当地的蒙古北前旗北迁祁连。至光绪年间(1875-1908年)藏族沟里、日安两个百户部落迁入今都兰县境内落居。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7月,青海办事大臣改为青海办事长官,辖境地区属之。次年增设蒙番宣慰使,管理蒙藏事务。民国四年(1915年),改由甘边宁海镇守使兼管。民国六年(1917年),归都兰理事辖,上隶甘边宁海镇守使。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辖境州全境,上隶青海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今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设立青海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称青海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都兰县属其管辖。此间,从民国二十四年至民国三十年(1935-1941年),生活在新疆的部分哈萨克族先后迁入辖境州境内落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辖境州全境,直隶青海省。
1952年9月26日,撤销都兰县,设立县级“都兰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
1954年1月25日,改建为专区级“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驻察汗乌苏)。
1955年12月12日,更名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
为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1955年7月30日,在格尔木设立了“柴达木工作委员会”,作为青海省人委派出机构,处理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的日常工作。
1956年2月,更名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同年3月驻地迁至大柴旦。
1957年4月,撤销“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改设“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
1958年1月,更名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
1959年1月,海西州人委由察汗乌苏迁驻大柴旦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合署办公。
1963年8月26日,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全政区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1966年4月,州府迁驻德令哈。
1984年5月,全州的哈萨克族群众自愿要求,并经国务院同意,全部迁返新疆。
1985年5月21日,定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1988年4月19日,设立县级德令哈市,以德令哈镇和乌兰县的怀他头拉、戈壁、郭里木、宗务隆、畜集五个乡为德令哈市的行政区域。
2018年2月22日,经民政部(民函〔2018〕48号)批准,撤销茫崖行政委员会冷湖行政委员会,设立县级茫崖市,以原茫崖行政委员会和冷湖行政委员会所辖区域为茫崖市的行政区域。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北临甘肃,西接新疆,东与青海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相连,南与青海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90°07′-99°46′,北纬35°01′-39°19′。东西长约837公里,南北宽约486公里,全州总面积32.58万平方千米,州域主体柴达木盆地面积25.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面积的85.28%。
气候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典型的高寒干燥大陆性气候区,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可分为柴达木盆地干旱荒漠区和盆地四周山地高寒区。两个气候区的气候特征截然不同。柴达木盆地干旱荒漠区,由于深居大陆腹地,四周高山环绕,西南暖湿气流难以进入,所以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盆地区海拔一般在2700-3200米之间,在青海省内仍算为地势较低地区,所以在省内气温较高。盆地四周山地寒区,地势高峻气候寒冷。降水日数少、降水量小是海西州降水的主要特点。全州年平均风速因受地势影响而不同,盆地一般都在3-4米/秒,山地年平均风速4米/秒以上。海西州海拔在2675至6860米之间,气压、空气密度、含氧量和水沸点温度均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地形地貌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域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着的柴达木盆地为主体,盆地海拔2675-3200米,四周高山海拔3500-45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盆地从边缘至中心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湖沼5个地貌类型,呈环带状分布,可划为3个大地貌区、7个中地貌区,23个小地貌区。从成因上分主要有构造地貌、流水地貌、湖泊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夷平面、喀斯特地貌、重力地貌。
水文水利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共有大小河流160余条,流域面积大约500平方公里,常年有水的河流有40余条。多年平均径流量超过一亿立方米的河流有那棱格勒河、布哈河、柴达木河、疏勒河、格尔木河、鱼卡河、呼伦河、乌图美仁河、党河、沱沱河、哈勒腾河、巴音河、木里河、诺木洪河、塔塔棱河、察汗乌苏河等16条,流域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有湖泊90多个,其中察尔汗盐湖最大,面积5856平方公里。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42个,总面积1967.7平方公里其中湖水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淡水湖泊巧个,面积476.9平方公里;咸水湖6个,面积322.3平方公里;盐湖21个,面积1168.5平方公里。
截至2019年9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立足自身水资源稀缺的实际,把水利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累计投资60多亿元,建成调储水库、水电站、人畜饮水、农田灌溉等700多项水利工程。2024年12月6日,海西州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和察汗乌苏河河道治理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116.09亿元。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淡水资源决量为73.1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9.237亿立方米,地下水43.905亿立方米(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利用量40.024亿立方米)。淡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每年80%的降水集中在6-9月,分布特征是由东南向西北,由四周山区向柴达木盆地中心逐渐递减。地表水主要由河流、湖泊和冰川构成。全州有大小河流160余条,常年有不泊40余条;淡水湖泊21个;冰川1854.88平方公里,年融消水量9.18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5.29亿立方米,一般埋深在70-4米之间。
土地资源
2018年6月,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在都兰、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地区探明了544.1平方公里的绿色富硒土壤资源。其中,富硒耕地1.422万公顷,富硒林草地4.02万公顷。富硒土壤硒含量平均值为0.4毫克/千克。柴达木盆地富硒土壤来源于第四纪湖相沉积物,富硒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均不超标,具有富硒来源稳定、清洁无污染、有效硒含量高的突出优势。
矿产资源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已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矿产地281处,其中大型矿床72处,中型矿床61处。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原盐、钾、硼、锂、镁、锶、溴、碘、芒硝、自然硫、铬、铅锌、金、银、石棉、石灰岩等,其中原盐、钾、镁、锂、锶、石棉、芒硝等矿藏储量居中国首位,溴、硼等储量居第二位。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等特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共有大小盐湖33个,其中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盐湖,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纯碱、镁系化合物、锂盐生产基地此外,柴达木盆地还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
生物资源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柴达木盆地地形复杂多样,峻山、丘陵、盆地、河谷、湖泊交叉分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加之人口稀少,为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柴达木盆地是青海省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区之一,有96种野生动物,其中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30余种,主要的水禽有黑颈鹤、天鹅、斑头雁、赤麻鸭、鱼鸥、鹭鹅等;哺乳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白唇鹿、马鹿、盘羊、岩羊、藏原羚、鹅喉羚等珍稀的野生动物。此外,以祁连山和昆仑山还有雪豹、猞猁等,野禽有石鸡、雪鸡等。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共有野生植物173种。主要药用植物有麻黄、锁阳、芦苇、枸杞、大黄、狼毒、龙胆等27种。主要用材植物有云杉、圆柏、胡杨、怪柳、白刺等8种。主要牧草植物有早熟禾、扁蓿、柄茅、沙拐枣、野葱、甘草、芨芨草、珠芽蓼等45种。主要固沙植物有白刺、怪柳、枸杞、罗布麻、麻黄、沙棘、胡杨等18种。主要食用植物有锁阳、野葱、蕨麻、阔叶独行菜、灰条等11种。主要纤维植物有罗布麻、马兰、狼毒、芨芨草等10种。主要酿造植物有白刺、枸杞、沙棘3种。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自然保护区6个,面积212.97万公顷,其中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105平方公里。
可再生能源
柴达木盆地地势开阔平坦,理论上可用于新能源发展的土地资源近10万平方公里,年风能可利用时间达3500~5000小时,太阳能资源处于全国A类地区,太阳能发电理论装机容量35亿千瓦、占全省理论装机容量和理论发电量均为90%以上,已建成两个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和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清洁能源占电力消费总量的90%左右。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5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辖3个县级市、3个县,分别是德令哈市格尔木市茫崖市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另有大柴旦行政区(代管自治州辖柴旦镇锡铁山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德令哈市乌兰东路16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常住人口4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万人。按城乡分,乡村常住人口10万人,减少0.2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37.1万人,增加0.52万人,占全州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8.77%,比上年末提高0.61个百分点。
截至2023年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户籍人口40.2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5万人。按城乡分,乡村户籍人口11.96万人,增加0.02万人;城镇户籍人口28.33万人,减少0.7万人,城镇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70.32%,比上年末回落0.08个百分点。男性人口20.38万人,减少0.06万人;女性人口19.91万人,增加0.0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63‰,比上年提高0.9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81‰,比上年提高2.33个千分点。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0.82‰,比上年下降1.39个千分点。
民族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个移民型、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有蒙古、藏、汉、回、撒拉等42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为蒙古族、藏族。
语言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通用的语言文字是蒙古族、藏族、汉族语言文字。
宗教信仰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藏族、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经济
综述
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实现生产总值828.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总量与上年持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1.92亿元,同比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545.65亿元,同比下降5.1%;第三产业增加值230.62亿元,同比增长10.6%。三次产业比重为6.3:65.9:27.8。
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4%。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8.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0.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7%;按门类分,制造业投资增长157.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6.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8.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14.9%,教育业投资增长9.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投资增长17%,民间投资增长18.8%;按主要投资领域分,一般性工业投资增长25.8%,新能源项目投资增长1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3%。
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7.81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72亿元,下降8.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15.77亿元,下降12%。其中,增值税41.75亿元,下降17.2%;企业所得税21.07亿元,下降11%;个人所得税2.67亿元,增长48.2%;资源税34.28亿元,下降8.1%;城市建设维护税6.29亿元,下降21%。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3.5亿元,同比增长16.9%。其中,教育支出16.82亿元,增长5.6%;科学技术支出0.69亿元,增长34.6%;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5.48亿元,增长3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68亿元,增长7.2%;卫生健康支出13.81亿元,下降12.1%;城乡社区支出51.92亿元,增长68.8%;交通运输支出6.26亿元,下降15.6%。
第一产业
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6.16千公顷,较上年增加1.91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68千公顷,较上年增加0.55千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7.69千公顷,减少0.18千公顷;青稞种植面积11.21千公顷,增加1.1千公顷;藜麦种植面积2.35千公顷,减少0.48千公顷;豆类种植面积0.1千公顷,与上年持平;薯类种植面积0.33千公顷,增加0.12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4.48千公顷,较上年增加1.36千公顷。其中,油料5.45千公顷,减少0.15千公顷;药材27.89千公顷,减少0.67千公顷(其中枸杞27.6千公顷,减少0.67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1.79千公顷,增加0.39千公顷;青饲料7.62千公顷,增加0.25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9.8万吨,较上年增产0.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301.22公斤/亩,较上年增加16.55公斤/亩。
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牛存栏37.37万头,羊存栏290.29万只,生猪存栏2.87万头,家禽存栏11.63万只。全年牛出栏11.3万头,羊出栏163.53万只,生猪出栏4.26万头,家禽出栏8.53万只。全年猪牛羊禽肉类产量4.66万吨,牛奶产量4260.6吨,禽蛋产量1098.8吨。
第二产业
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2%。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8.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下降13.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26.7%;按门类分,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1%,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8.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5%;按产业分,金属冶金产业增加值增长13.6%,特色生物产业增加值增长10.2%,油气化工产业增加值增长2.9%,新能源产业增加值下降5%,盐湖化工产业增加值下降21.8%,新材料产业增加值下降26.6%,煤化工产业增加值下降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9.19%,比上年提高6.51个百分点,完成营业收入1122.7亿元,同比下降10.5%,实现利润总额329.87亿元,同比下降40.6%,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57.76元,比上年增加14.08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9.38%,比上年回落14.95个百分点。
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2.12亿元,同比增长7.2%。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5户,同比增加2户。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6.0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3倍。
第三产业
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14亿元,同比增长16.9%。按规模分,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48.08亿元,增长18.8%,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47.06亿元,增长15%;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8.94亿元,增长16.6%(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70.10亿元,增长22.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2亿元,增长21.7%;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90.35亿元,增长16.8%;餐饮收入4.79亿元,增长18.9%。网络零售额完成12.44亿元,同比增长89.6%。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实现3.73亿元,同比增长76.1%。
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进出口总值4.94亿元,同比下降19.1%,其中,进口107万元,同比下降93.7%,进口产品主要为实验膜堆及备件;出口4.93亿元,同比下降16.9%,出口产品中工业品4.35亿元、农产品0.15亿元、贸易类产品0.44亿元。盐湖化工产品出口4.36亿元,金属锂出口0.74亿元,焦炭出口0.33亿元,镁系列产品出口0.44亿元。
截至2023年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94.63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44.32亿元,增长10.6%;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251.41亿元,增长18.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09.78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住户贷款余额91.29亿元,增长29.3%;企(事)业贷款余额318.49亿元,增长3.1%。
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保险市场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11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37亿元,同比增长8.7%;人身险保费收入5.74亿元,同比增长4.7%;全年保险理赔支出5.03亿元,同比增长34.1%。其中,财产险理赔支出3.5亿元,同比增长37.8%;人身险理赔支出1.53亿元,同比增长26.4%。
社会事业
教育
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08.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71%,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毛入学率98.2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3.99%。全州各级各类学校175所,其中:普通高中12所,初级中学25所,小学44所,特殊学校2所,幼儿园9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共有在校学生82611人,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6314人,普通高中在校生7410人,初中在校生16694人,小学在校生35893人,特殊学校在校生83人,在园幼儿16217人;共有教职工6786人(专任教师5552人),其中:中小学共有教职工4575人(专任教师4251人),特殊学校教职工38人(专任教师26人),幼儿园教职工2017(专任教师1124人),职校教职工156人(专任151人,双师型教师58人)。
医疗
截至2024年7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医疗机构有床位3178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6.74张。 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达5622名,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9人、执业(助理)医师3.65人、注册护士3.75人。15家公立医院中,2家公立医院达到三级乙等标准、11家公立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组建2个紧密型医疗健康集团和5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成重点专科86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6个、省县共建特色专科20个、县级专科39个、高海拔地区专科项目20个。在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蒙藏医馆的基础上,建成17家“旗舰中医馆”和88家中医阁,100%的州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中蒙藏医药服务。3家民族医院建成院内制剂中心,317种院内制剂纳入医保目录,128种院内制剂允许在全州范围内调剂使用。
科技
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取得科技成果71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56个,基础应用成果3个,标准成果5个,专利成果7个。海西州专利授权量444件,有效发明专利31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2件,实用新型授权395件,外观设计7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71件,增长率11.4%。全年商标申请1150件,注册件数497件,商标有效注册量7952件,同比增长6.6%。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3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3%。全州各文联组织出版文学期刊2.71万册,其中少数民族文学期刊0.81万册;出版报纸301.5万份,其中少数民族文字报纸10万份。
体育
截至2023年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国家健将级运动员2人,一级运动员45人,二级运动员33人。获2022-2023赛季全国冬季两项冠军赛女子4×6千米接力第二名,混合4×6千米接力第二名;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5000米竞走冠军和10000米竞走亚军;获2023年全国中国式摔跤青少年锦标赛青年男子组第五名;获2023年青海省射击锦标赛第一名4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1个。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82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0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8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37万人,较上年末增加0.29万人。全年基本医疗保险41.6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23万人,较上年末减少0.51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37万人,较上年末增加0.5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2.83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1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76万人,较上年末减少0.01万人。年末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25万人,累计发放保障金2344.60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87万人,累计发放保障金2166.68万元。
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共有儿童福利机构1个,养老机构和设施28个,其中,敬老院8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5个。养老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服务床位746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646张,儿童服务床位100张。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90个。
交通
概述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3座机场通达全国,3条铁路、4条国道、5条高速、5条管线贯穿全境,是稳疆固藏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和西部腹地的综合交通枢纽,也是全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枢纽和向西向南开放的桥头堡。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累计完成铁路货物运输3056.88万吨,同比增长1.56%。高速公路1536公里,公路运输客运量89.59万人,客运周转量1.41亿人公里,公路运输货运量4485.17万吨,货运周转量67.05亿吨公里,客货运总周转量67.19亿吨公里。民航全年累计完成运输起降4792架次,旅客吞吐量39.68万人次,货邮1259.7吨。
公路
茶德高速公路、柳格高速公路、德小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交通便利。青藏、青新、敦格等国道干线公路在州内构成环形公路交通网。
铁路
青藏铁路、敦煌铁路、格库铁路过境,设有德令哈站格尔木站等火车站。青藏铁路横贯州境536公里。
航空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德令哈机场格尔木机场茫崖花土沟机场,有航班往返成都、西宁、拉萨、北京等地。格尔木机场开辟有格尔木至西宁-西安-济南-青岛航线。
人文
饮食
馓子:面粉加少许食盐用水揉成面坯,然后饧面、切条,再搓成条状,环绕排满盆中,上面洒抹一些食用油。待面条在盆中回透,弹拉力恰到好处时,将面条绕在手上,用手来回抻开,撑、绷成粗细均匀一致的馓子条,然后放入油锅,用筷子轻轻翻动,掌握火候煎熬上色,炸成大把或小把金黄焦脆的馓子。
蒙古族开锅羊肉:将羊肉放入锅中(大锅)加入察尔汗盐湖的粗盐后开锅即食,羊肉鲜嫩味美。
尕面片:尕面片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独特的家常饭。面片具有操作简单、干脆利落,味美悠长特点。
习俗
蒙古族祭火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蒙古族“祭火节”习俗流传至今。按照传统,祭火仪式开始时,全家人都要到蒙古包外,向火神敬献,即将食用的酒、肉、奶品和饭菜的首份或第一口放到火堆里。之后,全家人要在长者的带领下向火神磕头,同时,大家一起诵念祭火词,祈求赐予“肥美的牛羊、美好的生活”等。
藏历年:藏历与汉族的农历差不多,因置闰的方法不同,有时也有差异。每逢藏历年,藏族群众要进行庆祝活动,邀请亲友,进行聚会,致赞祝词,相互祝酒,然后举行歌舞晚会,欢度佳节。
艺术
蒙古族刺绣:蒙古族刺绣是青海民族刺绣技艺的代表之一,其绣品朴实大气、色调对比浓烈、图案对称丰满、针线平整细腻,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地域特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他文化
汗青格勒》: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又名《呼德尔阿拉泰汗》,具有海西特殊的地方特征,是海西蒙古族民间艺人以说唱或演讲形式,用质朴的语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族历史和社会生活及生产状况。现今广泛流传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乌兰、都兰、格尔木、大柴旦等地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截至2018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已登记2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6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3项,代表性传承人4名(已故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34项,代表性传承人22名(已故5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1所,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77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36所,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300余项。
风景名胜
概述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然景观独特多样,高山、草原、戈壁、沙漠、河流、湖泊等一应俱全,风景随处可见。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曾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誉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和“中国最美星空”。
重要景点
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也叫茶卡或达布逊淖尔,“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盐的海;“达布逊淖尔”是蒙古语,也是盐湖之意。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附近。其南面有鄂拉山,北面青海南山,与青海湖相隔。盐湖边缘呈放射状展布的茶卡河、莫河、小察汗乌苏河等河水入湖,在湖区东部泉水发育,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茶卡盐湖湖盆。
无极龙凤宫
无极龙凤宫(西王母庙)位于青藏公路109国道旁,可乘车沿109国道直接到达,距格尔木区110公里。景区内有姜子牙及其坐骑四不象的雕像和其他道教尊神的雕像、无极龙凤宫殿等组成,无极龙凤宫(西王母庙)是供奉三圣母的昆仑山道观,既西王母、九天玄女、金圣老母,另外殿中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十世班禅大师像和鸿均师祖像。
吐蕃墓葬群
吐蕃墓葬群是唐代吐蕃墓葬群,在距都兰县城察汗乌苏镇10公里处的热水附近,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墓群分布在一公里长的范围内,共有古墓二百余座,据考证是中晚唐时期的吐蕃大型墓群。各个墓葬均有数量不等的牛、羊、马、狗、鹿等陪葬动物骨骼,还有大量的其它随葬品,如木勺、陶罐、木碟、皮毛等。
二郎洞
二郎洞位于天峻县城西南部,距县政府驻地约23公里,藏语名“关角直合孔”。相传格萨尔王与霍尔打仗时,格萨尔的大将(格萨尔的侄子)吾叶德合战死,格萨尔悲痛之下拔剑砍下北侧一个山头(即无顶山的山头),又用剑戳成山洞,在大洞内为其侄念(甘珠尔)经文108部,历时9年零9天。终超度成仙。又传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同二郎神杨戬大战于此,山洞为二郎神藏身之处,由此而得名。二郎洞在形似圆锥体的独立小山内,其山下底周长为400米,高约25米,洞口朝西,洞口两侧原有长1.5米、宽0.8米、高0.8米的108块长方形青石,砌成长10米、宽6米、高4米,周长为32米的长方形围墙,围墙正中留有通往洞内之正门,正门两侧分别设有相对称的小门。
重要荣誉
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1年11月30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确定为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地区。
2022年,入选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2022年5月,西宁市入选2022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拟支持城市名单。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全国行政区划查询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全国行政区划查询平台 .
县市简介.海西州人民政府.
海西州情简介.海西新闻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0 22:34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