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学
研究个体青年期心理活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个体在青年期的心理活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属于年龄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内容包括青年的智力、思维、情绪、意志、自我意识、个性,以及友谊和交往、文化和道德、爱情和婚姻、职业选择等方面。最早对青年期心理进行科学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他在1904年出版的《青年期》一书中,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等方面作了广泛研究。
基本定义
研究青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内容包括青年的智力发展、个性形成、情感和意志表现、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卫生等多方面的问题。青年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1904年美国“青年心理学之父”G.S.霍尔出版两卷集巨著《青少年》,从此青年期作为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个独特阶段开始得到承认。
研究概况
一般认为,较早系统地研究青年心理的是美国的S.霍尔。他在担任克拉克大学校长时指导学生研究青年心理,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专著《青年期》(1904)。霍尔之后,美国有关青年心理的研究逐步发展起来,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F.布鲁克斯的《青年期心理学》,L.S.霍林沃斯的《青年心理》,A.格塞尔的《青少年:从10岁至16岁》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特别是德国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青年心理的研究,相继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青年心理学专著,如C.比勒的《青年的精神生活》,E.施普兰格尔的《青年的心理》等。日本的青年心理研究起源于介绍欧美的研究成果,元良勇次郎于1910年节译了霍尔的《青年期》一书,题名《青年期的研究》,土井竹治于1937年翻译了施普兰格尔的《青年的心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渐发展起自己的青年心理学。50年代初出版了桂的《青年心理学》(1950)和牛岛、桂、依田合编的《青年心理学讲座》(1955)。近年还出版了泽田庆辅等著的《青年心理学》、依田新主编的《青年心理学》等。
苏联的青年心理研究开始于30年代。50年代介绍到中国的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 Н.Д.列维托夫的《青年初期学生心理学》和Μ.Н.沙尔达科夫的《中小学生心理学概论》,介绍到中国的有И.С.科恩的《青年心理学》,Μ.季亚钦科的《大学心理学》等。 中国有关青年心理的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基本上是介绍西方的研究成果;50年代主要是介绍苏联的研究成果;从70年代末才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青年心理问题。较有代表性的是全国青少年心理研究协作组有关青年理想、动机、兴趣的研究和青年思维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派别
有关青年心理发展理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3个派别。
生物发生论
强调生理成熟过程在青年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不论是心理发展上的年龄差异还是类型差异,都是由遗传结构类型的特点决定的。比如,E.L.桑代克认为,任何一个人在他的生命之初,即产生他的那一卵子和精子相互结合的瞬间,就具有了无数有关未来行为的确定倾向,而且预先决定了在他将要遇到的情境中将会发生的反应。霍尔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种系发生的各主要阶段的再现,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青年期相当于人类发展的浪漫主义时代。另一位复演学说的代表W.斯特恩则认为,青年期相当于人类近代文化阶段。A.格塞尔认为,“生长”和“发展”是同义语,青年心理的发展取决于成熟的作用,学习只能对成熟起一种辅助的作用。
社会发生论
强调社会生活条件在青年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决定青年心理发展的是社会结构、社会化活动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比如,K.勒温认为,生活环境、交往范围、群体性质是转变年龄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的行为特征首先是由他们地位的过渡性决定的。苏联心理学家,特别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家强调,社会生活条件是青年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相互作用论
主张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制约着青年心理的发展。比如,J.皮亚杰认为心理的发展既不起源于先天的遗传,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促成心理发展。E.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产生于3种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过程。首先是自身的发育,由生物学来研究;其次是自我认识,由心理学来研究;再次是社会发展,由社会学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既同本身的生理发育有关,又同所处的社会发展有关,它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吸取国外各派观点中的积极因素和分析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青年心理发展本身的矛盾中寻求发展的动力、而把遗传、环境、教育、活动等因素看作青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些条件中,遗传是生物前提,活动是心理发生的基础,而环境和教育则是决定性条件,教育在这里起主导作用。
因素产生
造成中青年知识分子心理问题增多,自我认可度降低,职业枯竭的人数逐年上升的原因有多方面。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刘聪博士指出,在美国,研究把工作倦怠归结为下列起因:人际冲突、工作强度、工作和家庭不平衡、工作自主性,及“组织限制”。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者
1、个人因素有些人是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者,这部分人经常为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标,做每件事都追求尽善尽美。过高的目标往往只能通过拼命的工作来达到,但有的时候因为目标过高,非自己能力所及,造成工作不仅不能带来愉快,反而经常为工作而烦躁,体验挫折。此外,超负荷的工作量、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改革带来的适应不良、家庭和社会多种角色带来的冲突等等,都会引发职业枯竭。另一方面,不良的性格特点也是造成心理枯竭的重要诱因。研究发现,职业枯竭的产生原因和回避型人格、自怜型人格、抑郁性人格、强迫型人格呈正相关。
职业特点的影响
2、职业特点和环境因素首先是职业特点的影响。工作负荷量大,常需为人、为社会做贡献是导致易患职业枯竭的另一重要因素。教师、医护人员、心理咨询人员、新闻从业人员、警察、公司职员等等,这部分人群工作负荷量大,且经常需要工作者付出大量的脑力和情感,工作上的压力大,个人情感、喜好得不到补充,承载别人不愿意承载或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另一方面是环境给人带来的影响。工作不能提供给个体想要的东西,比如薪酬等物质层次的东西或者成就感等心理层次的东西,也常常会导致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会导致心理上的被遗忘后的畸形报复性行为。还有一部分人,工作清闲,报酬也很可观,但是却觉得毫无乐趣,感觉体现不出自我的价值。有的人长期从事一项一成不变、缺乏创意的工作,也会导致枯竭。
竞争愈来愈激烈,强者生存
3、社会因素现代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强者生存,弱者就有可能被淘汰。许多人都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机感和来自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如,职称晋升、职务升迁、工作质量好坏等所带来的压力,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正处中青年的知识分子更是提出了挑战,要不断的接受、消化和更新,压力可想而知,这些都使人不敢对自己有丝毫的松懈。除此之外,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常常让人感受到难以应付。长久以来,许多人产生了压抑、消极和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排斥心理,最终导致了职业场合中人际关系冷漠,员工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相互之间的信任感降低,这些均对员工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
4、其他因素包括来自家庭的因素,如婚恋的成功与否、家庭是否有幸福感、亲友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子女的教育和对子女的期望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等等。此外,组织中领导与员工角色冲突、工作过量、工作气氛差、工作条件封闭、对组织决策的参与度高低,也是影响枯竭的重要组织因素。
专家解释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产生于三种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过程。首先是自身的发育,由生物学来研究;其次是自我认识,由心理学来研究;再次是社会发展,由社会学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既同本身的生理发育有关,又同所处的社会发展有关,它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吸取国外各派观点中的积极因素和分析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青年心理发展本身的矛盾中寻求发展的动力 ,而把遗传、环境、教育、活动等因素看作青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些条件中,遗传是生物前提,活动是心理发生的基础,而环境和教育则是决定性条件,教育在这里起主导作用。
研究对象
了解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青年心理学(adolescentpsychology)是研究青年期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从其研究的特定群体来看,青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时期的青年期。这个时期与青年期之前的各个时期以及青年期之后的成年期有很大的不同,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这是青年心理学将青年期与人生发展的其他时期分开来,并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的原因。 从其研究的内容范围来看,青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青年期这一特定发展时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其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青年期的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共同的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内在的身心发展与外在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的特征、水平和趋势与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正常的心理发展与异常的心理表现等等。例如,青年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常常有青年的生理发展;社会化历程;需要与动机特点;价值观形成;认知发展;情绪和意志表现;人格形成;自我意识与同一性的发展;性心理的发展;恋爱婚姻的过程;兴趣爱好的特点;职业心理;青年与社会文化、学校、家庭、同伴的关系;异常心理的表现等等。涉及青年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特征、水平、趋势和成因。
密切的联系
但青年心理学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其他相邻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青年心理学虽以青年期为研究对象,但只有将青年期与其他时期结合起来研究,才能准确地探明青年期心理的特征与全貌,从而把握青年心理的实质及规律。因而,青年心理学作为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与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成年心理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其次,青年心理学是以青年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但青年期心理的发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青年期的心理发展是生理与心理的交互作用、自然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个体与群体的交互作用和天性与教养的交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因而,青年心理学不仅与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意志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联系十分紧密,而且与教育学、社会学、生物学、伦理学、犯罪学等邻近的学科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青年心理学不仅可以汲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而且可以为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理论任务
青年一代联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其成长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貌,也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世界性的青年运动风潮,引起了世界各国对青年研究的高度重视。当今科技时代对新一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青年的研究更加引起了全世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青年涉及许多学科,而青年心理学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青年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方面的任务,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方面的任务。
青年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青年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主要是揭示青年期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它发生发展的规律。例如,青年期究竟是不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危险期?青年期有没有一个建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其表现何在?何时完成青年的社会化课题是什么?其完成历程有何规律?青年怎样才算社会成熟?其标准又是什么诸如此类问题,都必须经过科学客观的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逐步形成比较完善、丰富、系统的青年心理学理论体系,是青年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青年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研究青年心理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运用青年心理学的知识更好地为培养和教育青年服务。青年心理学对于青年的教育和成长的作用日益明显,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首先,社会通过成人对青年进行培养和教育,只有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符合青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才会有显著成效。青年心理学揭示青年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为青年教育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其次,青年通过学习青年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按科学规律进行自我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良好的自我调控、自我教育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中国青年心理学还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任重而道远。要建立起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心理学,需要广大青年心理学工作者继续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3:17
目录
概述
基本定义
研究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