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2月1日生于
维也纳,父亲是
银行家。6岁开始发表作品。其诗优美的抒情,迷人的语言和梦幻的情调立即引起轰动,被称为
新浪漫主义神童。1892年入
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后改学
法国文学和哲学,1898年获博士学位。
1901年后专事文学创作。他曾遍游
意大利、
瑞士、德国、法国、英国和
希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作后备军官,曾随外交使团去斯堪的那维亚和瑞士
执行公务。战后继续从事写作。
霍夫曼斯塔尔是德语文学19、20世纪之交
唯美主义和
象征主义的重要代表。他受尼采、马赫、弗洛伊德等人的影响,同时又受到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和
欧洲基督教文化传统的熏陶,在思想和创作中都表现出复杂而深刻的矛盾。
1891年,他在维也纳结识德国诗人
格奥尔格,深受其唯美主义
文艺思想的感染。早期的创作在艺术上刻意求工,
诗歌语言优美而富音乐性,剧本中的对话都用典雅的诗句,情节与人物形象都带寓意性和象征性;但内容脱离现实,往往通过生与死、苦与乐的矛盾这类“永恒”主题抒发内心的感受,情调感伤、抑郁,表现了对于世事无常和对死亡的悲叹。
他的诗歌大多写于1893至1900年之间,其中著名的有《生命之歌》、《昨日》、《提香之死》、《早春》、《三行串韵诗节咏消逝》等,主人公多为病态的幻想家。主要表达人已经失去
认识世界和
自我发展的可能的思想。他的剧作大多为诗体短剧,早期重要的短剧《傻子与死神》(1900)所表现的主题,与这个时期的抒情诗相似。
1900年以后,他改变唯美主义倾向,同时对
帝国主义时期的社会又感到厌恶和恐惧,因此又遁入过去,用精神分析和现代
表现手法来革新
希腊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和
巴洛克戏剧,试图把古代
人道主义传统同基督教“受难”的学说结合起来,从而建立现代的
宗教剧。为了革新
古希腊悲剧,他写了《埃勒克特拉》(1904)、《奥狄浦斯与斯芬克斯》(1906),宗教神秘剧《每一个人》(1911),维也纳喜剧《困难的人》(1921)。1920年与马克斯·赖因哈德一起创办“
萨尔茨堡音乐节”,并写了《萨尔茨堡的世界大舞台》(1922)。他与
理查德·施特劳斯合作写了许多歌剧,重要的有《
玫瑰骑士》(1911)、《失去影子的女人》(1916)、《埃及的海伦娜》等。
他的作品还有小说《第672夜的童话》(1905)。他的《尚多爵士致弗朗西斯·培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此外他编选的《德语小说选》(1912)、26卷小开本《奥地利文库》(1915)、《
德语读本》(1922),为推广优秀文学遗产作出了贡献。
理解:因为陌生,所以不愿涉足了解新领地,
新事物。也因为熟悉的事物,所以人们总是更趋向于以陈旧的观点和先入为主的偏见去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