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北地区
山西省辖原地区
雁北地区在我国行政区划中现已不复存在。原雁北专区所辖十三县,七县今属大同,六县今归朔州。但这一地域还在,在雁门关以北,所以称呼为“雁北”。其历史变故、民俗民风、矿藏物产、山水草木,对于长期生活工作在这一地区的人们,留在脑海里的记忆和印象是难以抹去的。同源同文化的雁北地区的人们更希望能恢复曾经的一家人。
建制沿革
1.先秦,春秋时期为游牧民族楼烦占据。战国时期属赵国,设置云中、雁门代郡
2.秦汉,秦统一六国后置雁门郡两汉时期平城县,隶属雁门郡。
3.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曹魏时隶属冀州新兴郡。北魏自云中徙都平城,置司州牧及置代尹,又置恒州,领辖八郡十四县。北齐将北恒州改为恒安镇,隶属恒州太平县。北周将太平县改为云中县
4.隋唐五代,隋以其地属云、朔、代三州,为避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的名讳,故而将云中县改为去内县。唐开元年间置云州,天宝初年改云中郡,乾元初年复为云州,咸通九年置大同军节使,领辖云、朔、蔚三州。五代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辽重熙十三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大同始称于此时,领辖弘州、德州二州以及大同县、云中县、天成县、长青县、奉义县怀仁县怀安县七县。
5.宋元,北宋宣和五年预置云中府路,因宋辽对峙,大同为辽所占据,故而云中府路只是虚设而已。金为西京路大同府,置西京路总管府,又置留守司。西京路领辖二府(大同、德州)、七节镇、八刺郡、三十九县、九镇。大同府领辖大同县(今云州区)、云中县宣宁县、怀安县、天成县、白登县、怀仁县七县以及奉义、窟龙城、安七疃三镇。元朝大同中书省河东山西道,改西京道为大同路,领辖八州、五县、七屯。八州:弘州、浑源、应、朔、武、丰、东胜、云内;五县:大同、白登、宣宁、平地、怀仁;七屯: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
6.明清,明朝实行省、府、县三级制。明初设山西行中书省,不久改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共辖五府、三直隶州、七十七县。大同府辖四州、七县、十三卫所。四州:朔州应州(今应县)、浑源州、蔚州;七县:大同县(今云州区)、怀仁县马邑县山阴县广灵县、广昌县(河北省涞源县)、灵丘县;十三卫所:大同前卫、大同后卫、大同左卫、云川卫、大同右卫、玉林卫、阳和卫、高山卫、天成卫、镇鲁卫、平鲁卫、威远卫、井坪千户所。
清朝定鼎中原以后,承袭明朝辖制,山西为十八省之一,共辖九府、十直隶州、六散州、八十五县、十二直隶厅大同府(治大同)辖二州七县一厅。二州:浑源州、应州(今应县);七县:大同县(今云州区)、天镇县阳高县、怀仁县、山阴县,广灵县、灵丘县;一厅:丰镇厅(由丰川、镇宁二卫合并);朔平府(治右玉),辖一州三县一厅,一州:朔州;三县: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一厅:宁远厅(丰、宁二厅今在内蒙)。
7.民国初年,中华民国元年大同府废,民园二年五月置雁门道,治大同,辖雁北十三县和析州十三县,共计二十六县。当时雁北十三县有:大同县(今云州区)、怀仁县应县山阴县朔县(今朔城)、平鲁县、左云县、右玉县、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
8.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13日,日寇侵占大同之后,于10月15日成立“晋北自治政府”,1939年4月成立“晋北政厅”隶属日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3 年改为“大同省公署”。在此期间所辖雁北13县,即:大同县(今云州区)、怀仁县、应县、山阴县、朔县、平鲁县、左云县右玉县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于大同农村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以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为界线,成立了东西大同县,东大同县属晋察冀边区,西大同县属晋绥边区。1949年5月1日雁同地区解放以后,划归察哈尔省管辖。
9.解放后,1952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后,雁北十三县及大同市又划归山西管辖。1958 年雁北地区与忻县地区合并为晋北专区,1961年雁北与忻县两个地区分开,大同改为省辖市。1964年恢复大同县(今云州区)、怀仁县,属大同市管辖,1965年二县划归雁北专署管辖。1970年4月,大同市划归雁北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2年3月,大同市复为山西省辖市。大同市辖有四区,即: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雁北地区辖有十三县,与抗日战争时期设置一致。
行政区划
雁北专区(1952-1958)
1952年原察哈尔省雁北专区划归山西省,原由察哈尔省直辖的天镇县划入雁北专区,专署驻大同市。辖大同(驻西坪镇)、阳高(驻龙泉镇)、天镇(驻玉泉镇)、广灵(驻壶泉镇)、灵丘(驻武灵镇)、浑源(驻永安镇)、应县(驻金城镇)、怀仁(驻云中镇)、山阴(驻岱岳镇)、朔县(驻马邑镇)、平鲁(驻井坪镇)、右玉(驻城关镇)、左云(驻云兴镇)等13县。
1954年大同县、怀仁2县合并,改名为大仁县(驻大同市)。雁北专区辖12县。
晋北专区(1958-1961)
1958年撤销雁北专区,改设晋北专区,专署驻大同市。原由省直辖的大同市及原雁北专区所属大仁、天镇灵丘应县朔县左云阳高广灵浑源山阴平鲁右玉等12县及原忻县专区所属忻县代县五台阳曲岚县岢岚河曲五寨宁武崞县繁峙定襄静乐兴县保德偏关神池等17县划入晋北专区。撤销阳曲县,并入太原市;撤销大仁县,并入大同市和山阴县;撤销应县,并入山阴县;撤销忻县、定襄2县,合并设立忻定县(驻原忻县城)。撤销崞、代2县,将崞县部分地区并入宁武县;代县部分地区并入繁峙县;崞、代2县其余地区合并设立原平县(驻原崞县城)。撤销岢岚县,并入五寨县;撤销神池县,并入五寨、宁武2县;撤销岚县,并入静乐县;撤销保德县,并入河曲、兴县2县;撤销偏关县,并入河曲县;撤销天镇县,并入阳高县;撤销广灵县,并入浑源县;撤销平鲁县,并入朔县;撤销右玉县,并入左云县晋北专区辖大同市及忻定、原平繁峙五台静乐兴县河曲五寨宁武阳高灵丘浑源山阴朔县左云等15县。
1960年,恢复广灵保德偏关应县4县。原平县由原崞县城迁驻原平镇。晋北专区辖1市、19县。
复设雁北专区(1961-1970)
1961年撤销晋北专区,复设雁北专区,专署驻大同市。大同市改由省直辖。将忻定、宁武、原平、繁峙、五台、静乐、兴县、河曲五寨、保德、偏关等11县划归忻县专区。恢复天镇(驻天镇县城)、平鲁(驻井坪镇)、右玉(驻右玉县城)3县。雁北专区辖11县。
1965年大同市所属大同(驻大同市)、怀仁2县(此2县为1964年恢复),划入雁北专区。辖13县。
雁北地区(1970-1993)
1970年雁北专区改称雁北地区,地区驻大同市。辖大同市及大同(驻大同市)、阳高天镇广灵灵丘浑源怀仁应县山阴(驻岱岳镇)、朔县、平鲁(驻井坪镇)、左云右玉等13县。
1971年大同县(今云州区)驻地由大同市迁西坪。
1972年大同市改由省直辖。雁北地区辖13县。
1973年右玉县驻地迁梁家油坊。
1989年1月,成立朔州市雁北管辖的朔城区(原朔县)、平鲁区(原平鲁县)、山阴县划归朔州市。
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区撤销,地市合并,怀仁应县、右玉三县划归朔州市,将天镇阳高广灵灵丘浑源左云大同县(今云州区)7县划归大同市,实行市管县。大同市辖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4区7县。
交通运输
雁北地区农业较不发达。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工业以采煤工业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此外,雁北地区处于晋、冀、蒙三省交界,京包铁路同蒲铁路以及大秦铁路交汇于此,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社会事业
1959年7月,原忻县师专和大同师范学院合并,成立晋北师专。
1962年,晋北师专被裁撤,改办为神头中学。
1976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晋北师专,更名为“山西省雁北师范专科学校”,由雁北地区领导。
1984年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将雁北师专收归省管。同年7月,在大同市御河桥东选址建设新校。1986年暑期学校从朔县神头迁入新校址。
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3年升格为本科,即雁北师范学院
2002年,为更好的适应山西高等教育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以及大同市教育资源整合的需求,教育部批准雁北师院、大同医专、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学院四校合并筹建山西大同大学
简介
雁北地区,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山西省内雁门关以北的地区),也是1970年到1993年在这一地区存在的行政区划的名称。这一行政区划撤销于1993年7月10日,原雁北地区所辖的县区划归山西省大同市、山西省朔州市管辖。原雁北地区共包括大同县(今云州区)、怀仁县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广灵县、灵丘县、山阴县应县、朔县、平鲁县、左云县以及右玉县等十三个县,统称“雁北十三县”。
地图集
原雁北地区各区县地图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3 13:30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