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肛蛙
叉舌蛙科、倭蛙属两栖动物
隆肛蛙(学名:Nanorana quadranus)是叉舌蛙科、倭蛙属的两栖动物。头宽略大于头长;吻圆稍突出于下唇缘;吻棱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鼓膜不显或略显轮廓;犁骨齿发达;舌大,后端缺刻深。前肢适中,不特别粗壮,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后肢较长,约为体长的1.7倍;内蹠突窄长,无外蹠突;无跗褶。皮肤粗糙。除吻、头顶及背部前端较光滑外,头侧、背部后端以及体侧满布疣粒或小白刺。雄蛙肛部周围的皮肤形成明显的方形囊状泡起,始自胯间达体末端,略呈方形,雌蛙背部的小白刺不如雄蛙的明显,体背后端至肛部正常,无囊状泡起。腹面皮肤光滑。生活时背面橄榄绿色而略带黄色,疣粒部位色深;沿吻棱、颞褶色深。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82毫米,雌蛙体长90毫米左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圆稍突出于下唇缘;吻棱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鼻孔至眼下方凹陷深;鼻孔略近眼,鼻间距显然大于眼间距,而与上眼睑等宽;鼓膜不显或略显轮廓;犁骨齿发达,自内鼻孔内前方向后中线倾斜,并延到内鼻孔后端,但两者在中线不相连接;舌大,后端缺刻深。
前肢适中,不特别粗壮,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趾末端膨大呈球状;指侧微具缘膜,以第二、第三指内侧的最为明显;第四指略短于第一、第三指,达第三指末节基部;指基部的关节下瘤极明显,尤其以第一指的最大;掌突2个,外侧的窄长。后肢较长,约为体长的1.7倍,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前方,胫长大于体长之半,左、右跟部略重叠;足与胫等长;趾端成球状比指端的略大;趾间满蹼;外侧蹠间蹼达瞧长的1/2,第一、第五趾游离侧具宽的缘膜,后者缘膜仅达趾基部;关节下瘤明显;内蹠突窄长,无外蹠突;无跗褶。
皮肤粗糙。除吻、头顶及背部前端较光滑外,头侧、背部后端以及体侧满布疣粒或小白刺,背部始自肩后方有排列较疏、直径略大于1毫米的圆形疣粒,体两侧疣粒稍大而略成长形,隐约断续排列成纵行;头侧、体侧以及疣粒之间有锥状小白刺;在四肢的显露部位小白刺排列成行,蹠部外侧亦有之;疣粒上有小白刺多枚,小刺的顶部多成黑色。枕部有一横肤沟;颞褶明显隆起;口角后端领腺明显。雄蛙肛部周围的皮肤形成明显的方形囊状泡起,始自胯间达体末端,略呈方形,占体长的1/4-1/5,雌蛙背部的小白刺不如雄蛙的明显,体背后端至肛部正常,无囊状泡起。腹面皮肤光滑。
生活时背面橄榄绿色而略带黄色,疣粒部位色深;沿吻棱、颞褶色深;眼的瞳孔菱形,黑色;虹彩紫灰色,且带金色;体侧棕黄色,有深色云斑;唇缘及整个四肢背面均有深色横纹,股胫部各有6条左右;前肢、股、胫部及体腹面均为鲜黄色。液浸标本体呈棕色;小白刺极为明显;腹面灰色或有棕色斑点。
雄蛙肛部周围的皮肤形成明显的方形囊状泡起;无婚刺;无声囊;无雄性线。
卵径3-4毫米,连同卵外胶囊其直径6.5-7.5毫米;卵的动物极为深棕色,约占卵球的12,在约600处有1个浅黄色圆环,植物极乳黄色。
体大而肥硕。全长50毫米左右的蝌蚪生活时多为紫黑色,上有细绿点,尾鳍色浅;全长80毫米以上的蝌蚪,背部多少呈绿色,尾肌及上尾鳍的后半段出现大小不一的深色斑点;即将完成变态的蝌蚪背部呈棕绿色,有网状深色斑纹;尾部完全萎缩后的幼蛙体背面为蓝绿色,疣粒明显,其上有棕黑纹。第38-41期的蝌蚪,足长平均12.1毫米,头体长28.2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205%。头窄而体宽,吻端圆,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眼在头的背侧,眼间距与吻等长;尾肌甚发达;上尾鳍前半段低而厚,尾末端钝圆;口较宽,为头体长的33.5%,口角部唇乳突1排,副突较多;下唇唇乳突两排,排列较规则,乳突上常有色素,少数标本下唇内排乳突上也有唇齿;腾齿有变异,唇齿行均长;下唇齿3排几乎等长,最内一排中央稍中断;角质颌适中不特别强大,出水孔位于体左侧,有游离短管;肛管斜开口于尾基部右侧,而肛部周围的皮肤褶发达。
第42期左前肢刚伸出时的变态期蝌蚪,全长71.9毫米,体长27.1毫米左右,口部及尾部尚无明显变化,但前肢及后肢横斑清晰;另1个第43期已具四肢的变态期蝌蚪,全长70.9毫米,体长28.6毫米左右,背部疣粒明显,口部基本形成,趾间具满蹼。
栖息环境
隆肛蛙的生活环境较广泛,一般栖息在海拔335-1830米的大、小流溪或浸水沼泽地中的水荡内或其附近;水质清澈见底,溪沟底多为大小石块或泥沙,溪水或深或浅,某些溪段可能由于水位降低而被截成多个水荡。在溪沟两侧一般植被较为稀少,有的地方甚至杂草也稀少,但也有灌丛杂草比较茂密的环境。
生活习性
白昼隆肛蛙伏在草丛中或溪边石穴间,受惊扰后,跳入水中,潜入水底石下,有的伏在水底腐烂树叶及稀泥中,常用水网拦在头前,后面以竹棍驱赶,此蛙受惊即向前游入网内即可捕获。
捕食多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据方荣盛(1985)报道,解剖陕西商洛、宁陕、陇县地区的隆肛蛙120只,胃内有绿蝽蟓石蛾幼虫、叶甲虫、拟步行虫蠼螋灯蛾幼虫、泥水甲、叩头虫、芝菁、泥鳖、天牛象鼻虫步行虫、蜂类、大蚂蚁、蚊子、、长翅类成虫、蚯蚓等共20多种。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甘肃(文县、武山、两当、徽县、天水)、陕西(陇县、太白、留坝、宁强、佛坪、洋县、宁陕、镇巴、平利、祚水、山阳、商南、华阴)、河南(伏牛山、桐柏山)、湖北(丹江口、神农架、宜昌、巴东、利川)、湖南(桑植)、四川(平武、青川、茂县、安县、南江、万源)、重庆(城口、巫溪、巫山、奉节、秀山)。
繁殖方式
4月中旬卵产于溪底石块下,野外获两个卵群分别有卵1230粒和641粒,卵群单层平铺于石块底面。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4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类)——近危(NT)。
隆肛蛙分布区较宽,但是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和过度捕捉,种群数量减少。
参考资料
Nanorana quadranus.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1:0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