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蛾
昆虫纲毛翅目动物
石蛾,是昆虫纲毛翅目昆虫,世界已知种类7000多种,中国有531种。身体分为头,胸和腹3部分。头部有口、触角和眼。口器适于舐吸液体食物,通常大颚不发达,有舌。眼相对较小。胸具步行足,翅两对。具翅上被毛,如屋脊状折叠于腹部之上;触角长至极长(长度常大于展翅),分节。
简介
石蛾是住在管巢里的幼虫,石蛾在德语中被称为“住在管巢里的蝇”。但实际上,它并不是蝇类,反而与蝴蝶更相近,外观看起来与蛾相似。石蛾成虫不经常被发现,因为它是夜行动物。有趣的是石蛾幼虫,它们闹绕着义长又柔软的身体白行构筑圆筒状巢穴,只预留一处开口从里面往外探出褐色的脑袋来。这样的巢穴能帮助它们很好地抵御掠食性鱼类和其他天敌的捕食一每种石蛾幼虫都有特定的巢型,筑巢的材料也各不相同。有些只用小石子和沙粒构筑。呈典型的锥形袋形状;有些则从口巾吐出具有黏性的丝线。把周边的木屑、枯枝落叶、水生藻类,甚至是蜗牛壳粘在一起,拼凑出一个奇形怪状的巢穴。石蛾多栖息在池塘和水洼的附近,幼虫也为水柄性,并不罕见:但是它们常常隐蔽在水底和植物丛巾,而且整个身体被网筒式巢穴包闱起来,要想发现它们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石蛾的幼虫要经过多次蜕皮才能发育为成虫。每次蜕皮后它都会再筑造一个更大的、箭筒式的新巢穴。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捡到幼虫蜕皮后留下的空巢。
外观特点
通常呈晦暗的浅褐色,见于淡水环境,常停留于水体边缘的植物体上。特征为具翅上被毛,如屋脊状折叠于腹部之上;触角长。分布于全世界的淡水生境,少数种类见于咸淡水和潮区。早侏罗世(约1.85亿年前)以来的地层中保存著丰富的化石
身体分为头,胸和腹3部分。头部有口、触角和眼。口器适于舐吸液体食物,通常大颚不发达,有舌。触角长至极长(长度常大于展翅),分节。眼相对较小。胸具步行足,翅两对。但飞行力弱且不稳定。大部分石蛾夜间飞行,又如蛾类一样为光亮所吸引。日间飞行的种类常成群飞行。大部分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但少数种为掠食型。
种类分布
世界已知7000多种,我国有531种。毛翅目分2-3亚目40个科。重要的科有:
(1)长角石蛾科Leptoceridae
触角很长,通常为前翅长的2-3倍,基节球形。下颚须长,雌雄都为5节。无单眼。前足和中足的距最多2个。
(2)沼石蛾科Limnophilidae
有单眼。下颚须雌虫5节,雄虫3节。前足胫节距最多1个,中足胫节距2-3个。
(3)石蛾科Phryganeidae
大型种类。下颚须雌虫5节,雄虫3-4节,有单眼。触角稍粗。翅多不透明。前足胫节距2-3个,中足距4个。
繁殖规律
雌体将卵产在水中,或产于水面上或水面下达岩石和植物上。数日後幼虫──石蚕──孵出,均生活于淡水中,以藻类、植物或其他昆虫为食,食性依种而异。多数幼虫自行以沙粒、贝壳碎片或植物碎片筑成可拖带移动的巢壳。唇腺分泌丝质物质,用以将这些材料黏结成壳。巢壳通常管状,两端开口;覆盖幼虫的腹部,而其被甲的头部和胸部突出于巢壳之外。许多幼虫经过一个发育阶段後,将巢壳黏附于固体物质上,将其两端封闭,在其内部化蛹;另一些种类则单另建一个茧。蛹发育成熟後将巢壳或茧切穿或咬穿,游到水面完成变态,变为成虫。
筑窝规律
在西弗吉尼亚的冬天,如果人们仔细察看水中的叶子,你会发现建筑师在上面留下的痕迹,不过,这些小孔也意味着我们会很难找到它们。这片叶子已经变成了石蛾的家,石蛾幼虫就是我们排名第五的建筑专家,因为它们能用任何东西造房子。这些与众不同的建筑师都是素食者,所以它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躲避可怕的食肉动物。它们会建造一个小房子以便把自己伪装成河床的一部分。如果建筑材料太大,它们就会用有力的双颚把它快速切割成适当的形状,然后,它们会用唾液当胶水,通过分泌一种丝状的液体将各种建筑材料粘合起来。石蛾会把这些东西,粘合成它们的活动房屋。作为一名伪装大师建造的小房子,常常能骗过那些饥饿的捕食者。
稍作加工,石蛾的住所就会变成一种独特的珠子,成为人类制作珍宝的最佳原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会伤害到石蛾,我们饲养它们,一旦它们变成成虫,就放了它们。因为无论再怎么漂亮的房子,对石蛾的成虫来说都已经变得毫无价值。要知道,离开水以后,成虫满脑子想的不是建房子、不是找吃的,而是去交配。一些石蛾只能活几天时间,所以它们会迫不及待地寻找配偶。
识别要点
成虫小型到中型,外形似蛾类。口器咀嚼式,但没有咀嚼功能。触角长丝状,一般长过前翅。前胸小,中胸发达。狭窄,翅面密布粗细不等的毛,后翅臀区发达。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石蛾似蛾毛翅目,四翅膜质细毛覆;口器咀嚼足生距;幼虫水生筑小屋。
参考资料
[科普中国]-石蛾 ·.科普中国网.
自然界的建筑高手.浙江省林业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7:57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