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酉名,1925年从事戏剧工作,1928年入
欧阳予倩在广州创办的广东戏剧研究所工作,翌年在该所附设的戏剧学院歌剧班学习,并参加话剧演出。30年代以后在广州、南宁参加话剧活动。1951年后,任广东粤剧团(院)导演和广州粤剧工作团艺术室主任。导演过的剧目数以百计,如《牡丹亭》、《风雪访沉冤》、《拉郎配》、《血溅乌纱》、《宝莲灯》、《焚香记》、《荆轲》、《关汉卿》、《拉郎配》、《梦断香销四十年》等。著有论文集《艺苑春秋》。
人物作品
创作整理的古装剧目
《宝莲灯》、《拾玉镯》、《白蛇传之断桥会》、《白蛇传之仕林祭塔》、《蝴蝶杯》。
现代剧目
《朝阳沟》、《红石钟声》、《怎么谈不拢》、《刘介梅》。
长剧
《红楼二尤》(
白驹荣、薛觉明、
刘美卿、小木兰、李燕清、区少基主演)
《李闯王》(
薛觉先、区少基、
白驹荣、白超鸿、
谭玉真、陈小茶主演)
《宝玉与黛玉》(
薛觉先、李燕清、陈小茶、小木兰主演)
《风雪访沉冤》现代剧(白超鸿、陈晓明、
林锦屏、刘锦荣主演)
《秀才外传》(罗家宝、白雪红、叶兆柏、仇小冰主演)
《乱世姻缘》现代剧(罗家宝、
郑培英、白雪红、
卢海潮主演)
《袁崇焕》(罗家宝、
郑培英、白雪红、王中玉、罗君超主演)
《一代情僧》近代剧(姚志强、杨健、黄少飞、梁英杰、刘春燕主演)
人物生平
早年
陈酉名1909年12月出生于广东钦州的小董镇(钦州原属广东,后划归广西)。少时喜爱
音乐和戏剧,有时也学习
绘画。
1921年
13岁时,曾参加镇上以“广陵音”命名的曲艺社,至今他还记得该社门前一副对联“广寒妙曲,陵阜清音”。据说这个曲艺社的活动情况及其学习内容,有别于其他同类组织,既有粤山演唱练习,又讲授古典诗文,还请来拳师教习拳术等等,任人所好。他那时对于粤曲和诗词同样感到兴趣,在“广陵音”活动的一段
时间内,曾化过心思研究粤剧,对它的基本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1925年他进钦州城,入广东省立第十二中学读书。在校期间,经常与同学组织“校园戏剧”,编演过《哀哉草皮县县长》、《北伐军胜利》、《顾正红生命永存》、《迷信的怪象》等白话剧,即所谓“文明戏”,但有时也在剧中插入一两支粤曲,当时的观众是乐于接受的。陈酉名那时又喜爱阅读中外戏剧名著,和其他文艺理论,对戏剧艺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因而对它愈加热爱,从而决定了他一生事业的走向。
1928年底
陈酉名来到广州,适值著名戏剧教育家
欧阳予倩南来,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通过朋友介绍,他进入研究所工作,先是在编纂股协助抄誊和校对,后来该所附设的戏剧学校于1929年春成立,他即免考被录取为剧校学生。剧校分为两个系:戏剧文学系和戏剧表演系。戏剧表演系又分为两个班:话剧班和歌剧班。歌剧班其实是戏曲班,专门学习粤剧,不设其他剧种课程。陈酉名入学后被安排在歌剧班学习,与罗肇鉴(
罗品超)、黄碧桐(黄鹤声)等是同班同学。该校的话剧、歌剧虽已分班,但两班学生之间,在排戏和演出上经常互相配合。陈酉名在校虽重点学习戏曲,也参加话剧活动。为了多学博识,充实自己,还申请跨系听课,与话剧班的同学卢敦、李晨风等争取时间到戏剧文学系去旁听《国剧研究》、《中国词曲研究》、《西洋戏剧史》和《西洋名剧选读》等课程。
1930年
下半年剧校开始排练
欧阳予倩编导(易剑泉、苏荫阶谱曲)的粤剧《杨贵妃》,1931年7月15日在海珠大戏院首演(见民国20年7月6日《
广州民国日报》消息),陈酉名参加了该剧的演出,原饰演该剧中的陈玄礼,由于饰演安禄山的同学演出两场之后突然失声,导演需要他临时顶角,终于不负所望,完成了“救场”任务。提起“救场”,他在剧校的演出中已非第一次,1930年4月24日,话剧《茶花女》首场公演,离开场仅剩数小时,饰剧中法维尔的演员偶然出了事,导演
唐槐秋决定让他顶替演出,演出后竟获得观众好评。这年5月份的《广州民国日报》“晨钟”副刊曾登了好几编剧评对陈酉名这次表演加以赞许。葛芸生于1988年9月20日,在《广州日报》也以《陈酉名救场》为题复述此事。
广东戏剧研究所组建之初,田汉、
洪深领导的“南国剧社”为了替该所“打开场锣鼓”,特来广州作短期公演,他们既演话剧又演京剧。在与戏剧研究所共同合作演出的京剧《人面桃花》一剧中,
欧阳予倩饰演村姑杜宜春,
洪深饰演崔护,
唐槐秋饰演村姑的父亲,唐叔明饰演书童,演出十分成功。田汉虽然未演过戏曲,连话剧也少演,但有时也非常认真地哼上一两段《秦琼卖马》。这些中国戏剧运动的先驱者的戏剧活动,对陈酉名影响很大,受到很大的启发与薰陶。
1931年
广东政局起了变化,戏剧研究所及其附设的戏剧学校因经费无着,终于停办了。那时正是日本入侵东三省,国难日深的时候,他应聘回乡教了一年书,又复转来广州,先后参加了“广州前卫戏剧作者同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广州分盟”,从事“普罗”戏剧运动;同时也分出
时间回乡教书,协助组建“青鸟剧团”支持新兴剧运和“校园戏剧”。“七七”芦沟桥事变,继而“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随着广州沦陷,他和华嘉、
吴光华、李沛澄、肖芳等人在广西创办“南宁业余剧团”(由当时中共地下党南宁中心县委属下的文化支部领导),为抗日救亡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南宁沦陷后,又转到中共地下党桂西南特支领导的“南宁战时工作团”,担任第三队队长,仍继续从事剧宣活动。在八年抗战的艰难岁月中,由于话剧的“轻骑”特点,他排演话剧多于粤剧,但仍未放弃粤剧工作,他编演的《春之笑》、《陈圆圆》、《西厢记》等,经常在桂南各地演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全国解放后
中央文化部于1953年11月27日至12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研讨戏曲改革事宜。他和省文教厅黄宁婴参加了这次会议。当时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接见与会代表,当周总理了解广东“戏改”情况时,问他:“广州大新公司楼上现在还演粤剧吗?我在黄埔军校时曾去看过戏,很有特色,可惜我是个‘外江佬’,看不全懂。”这句话引起哄堂大笑。总理又说:“戏曲改革工作很重要,且很艰巨,‘戏改’干部要有决心干下去。”总理的指示,他深深的牢记着。此后,陈酉名虽然有一段
时间还在广州市文教局工作并在广东省文理学院和华南人民文艺学院授课,但已以较多时间去研究戏曲改革和粤剧导演艺术了。
人物评价
简评
陈酉名同志近30年来,执导的粤剧上百个,他的导演艺术,是取得丰硕成果的。远的不说,即如在1987年广东省第二届艺术节上,凡观摩过他执导的珠海粤剧团上演的《一代情僧》,(
潘邦榛、刘南之编剧)无不称赞他的胆识和才华。
《文化参考报》评价
《文化参考报》1987年第八期刊载刘玲玉文章,评《一代情僧》的导演艺术,文章称道:“《一代情僧》主要写的是近代中国的一位文学奇才——苏曼殊。‘情僧’二字,构成他的独特个性。陈酉名的导演构思,正是紧紧地扣住‘情僧’二字,细腻而有层次地渲染‘情’与‘僧’的内在心理冲突,敷演出一段又一段感人的好戏。”“一幅幅融入诗情的画面,一场场抒发诗意的舞蹈,一段段幻似诗境的表演,让观众沉浸于艺术享受之中。”关于他的导演艺术特色,这位“谦谦君子”,却“胸无宿物”地侃侃道来。他说:“我的导演方案,除着重抓紧突出主题思想和树立人物的鲜明形象之外,在表演方面,还力图在民族戏曲传统表演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拘泥于固有形式,力求有自己的风格。”
深化主题,显示人物心态
由
白驹荣、李燕清主演的《二堂放子》与传统粤剧《刘锡放子》,我作了不少的推陈出新的处理。剧中人刘彦昌(刘锡)与
王桂英夫妇,因为两个儿子在外闯祸打死陈太师的儿子、恶少陈官保,当官衙传谕催促‘绑子过堂’治罪时,夫妻两人各怀心事,在‘放子’的选择上,矛盾非常尖锐,这是这出戏的主要情节所蕴含的主题思想。我和演员一起研究,取得一致意见:认为这种矛盾,原存在于戏剧规定情境之中,不仅不应抹掉,还应适当使之深化,在深化过程中,显示人物各自心态,然后在‘天上人间同煎逼,未知何处得安身’的感情渗透下,双方自私偏袒的低层意识,徐徐消融,‘放子’矛盾,迎刃而解。剧情跌宕起伏,深深扣人心弦。演出后观众认为较传统处理深刻感人,获得好评。又如
吕玉郎与
林小群主演的《王簪记》,在‘禅房’一场,带发修行的女尼陈妙嫦正在禅房内伏案小憩,暂时寄居在这所庵堂的书生潘必正,偶然经过房前,发觉妙嫦已经熟睡,欲入房欣赏这位道姑的陈设。
吕玉郎饰演潘必正,他演到正要撩高‘
海青’,以便踏进门槛时,观众席即发出一阵笑声,一连几晚演出,情况均如此,吕在这一环节中演出态度虽然十分严肃,仍遏止不了观众的发笑。后来吕请我观剧,并征询这段戏表演的修改意见。我认为潘必正进入禅房的动机何在,观众无法理解,那就不免猜测书生心存邪念,笑声无疑从此起。于是我给他改排,用两个方式:一个是让潘在进房之前先自言自语:‘出家之人,为何壁挂瑶琴,还有那么多古书,好不奇怪!’另一个是不说话,只用手势作弹琴状和开卷看书状,同时露出不可理解神色,然后再进房。由于观众已了解书生进房目的,不再产生别的联想,笑声就遏绝了。两个方式,都产生立竿见影效果。我认为塑造人物,揭露心态的艺术手段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具体的,只能以具体的戏剧行动,才能说明问题,产生应有效果。”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由
白驹荣主演的关汉卿名著《窦娥冤》(粤剧改编本),在‘灯下阅卷’一场,所采取的便是‘静中有动’的手法。这场戏写窦娥之父窦天章出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某夜,他的屈死在楚州山阳法场的亲生女窦娥鬼魂来到自己身边要求昭雪。先是天章翻阅案卷,逐字逐句审度案情,其中标注有‘犯人窦娥以药毒死公公’的卷摺经过点批之后本已压入卷底,但纱幻灯突然熄灭,不久又暗而复明时,窦娥的批件又回到卷面上来,且这种现象一再出现。廉访使认为此案必有蹊跷,须狠下决心追查到底。在这一连串表演中,我要求演员完全排,较大幅度的形体动作,以静为主,让观众在静中见动。这是一段没有唱词也没有念白,而且活动缓慢,
时间又比较长的独角戏,一般演员是不容易演好的。幸亏窦天章一角由老表演艺术家
白驹荣饰演,他能领会导演‘静中有动’的艺术构想。他表演时以神套形,发挥形在神中之妙,收到很好的现象效果。又所由
罗品超主演的《荆轲》第七场‘易水壮别’,我认为饯别的悲壮气氛应该沉重肃穆,但为了造成‘以动见静’的戏剧效果,我大胆应用和改造了粤剧大战中‘双龙出水’排场(说它是程式也可以),舞台上人群不断时快时慢地穿插流转,饯别人群,慷慨高歌,使观众联想到易水的涛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情境。人们看后,感到富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