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舜臣
华裔日本作家
陈舜臣(1924年2月18日-2015年1月21日),华裔日本人、作家,出生于日本神户市,祖籍中国。毕业于大阪外事专门学校(现大阪大学)印度语专门科。代表作:《中国历史》《小说十八史略》《鸦片战争》等。
人物经历
1924年2月18日出生在日本神户,自动取得日本国籍。家住元町通7丁目,为次子,父陈通,母苏娇,祖籍中国福建省泉州,原籍台湾省新庄乡(现台北市)。祖父陈恭和写一得手好文书,喜欢读书、篆刻以及盆景栽培等。父陈通在日本商社任职,在陈舜臣出生前一年将全家移居神户。
1931年,升入小学2年级。全家搬到北长狭通4丁目,但没有转学。同年9月18日中国爆发了满洲事变
1932年,4月祖父去世,享年60岁。因参加祖父的纪念法事返回故乡台湾。升入三年级时转学到神户寻常小学。
1934年,小学5年级。全家搬到神户市海岸通5丁目。一楼仓库,二楼办公,三楼居住,这是当时华商办公兼居住的典型住宅,颜色分别为红白绿三色。后来的推理小说《三色之家》就是以自家建筑为原型写成的。
1937年,7月7日在中国北京爆发了“卢沟桥”事件,了解祖国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秋季,父亲公司的职工林天侠被特高警察以怀疑间谍为罪名逮捕,陈家受到牵连。当时,生活在两国敌对关系中殖民地的“日本国籍”处境十分艰难。
1941年,4月考入大阪外国语学校(今大阪大学外语学院)印度语专业。之所以选择印度语是因为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戈拉》作品中,知识分子超越民族主义到达普遍主义的影响。在大学英语课上接触了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受其影响开始阅读福尔摩斯的作品。
1942年,大学二年级。结识从台湾来日本报考大学的终身好友何既明,知道了台湾人受歧视的现状。开始阅读鲁迅郁达夫的文学作品。
1943年,9月由于战争提前大学毕业,留在母校做西南亚洲语言研究所助手。继续学习波斯语,阅读了诗人哈依亚姆的《四行诗集》。
1944年,除学习和研究以外,常与同事一起逛书店,并结识了世界语研究的名人石洪纯太郎,开始思考“世界和平”的问题。7月塞班岛日军覆灭,美军开始对日本本土轰炸,秋季开始郊外的避难生活,陈氏家庭与台湾商人蔡氏家庭共同租借郊外一栋楼,结识后来成为妻子的蔡锦墩,战争进入尾声。
1945年,在新文学杂志上发表处女作《印度现代诗抄》。8月7日和9日美军分别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后由于国籍的改变不能继续留校任教。辞去教职后准备回台湾。此时,读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深感自己正站在历史转折的关头,产生了要像杜甫那样以历史再现时代的文学创作念头。
1946年,在去故乡台湾之前与蔡锦墩订婚。2月底由广岛吴港乘船去台湾,后被聘为台北县立初等中学英语教师。
1949年,10月返回日本。12月国民党政权由南京迁至台北。回日本后第一次写了30多页没有标题的小说。
1950年,3月与蔡锦墩结婚,新居神户市生田区布引町。战后一度被中断的民间贸易再开,在父亲贸易公司工作。
1953年,经商之余阅读推理小说,产生要写此类小说的念头。从中国进口木材上的弹痕联想到中日战争和中国内战,产生要将自己生存的时代以文学形式书写出来的心情,阅读大量书籍开始历史研究。
1960年,10月以笔名陈左其创作小说《在风之中》,进入第十届文学界新人奖最终候选阶段,虽没获奖但坚定了文学创作的信心。
1961年,5月以长篇推理小说《枯草之根》获得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被评委赞誉为历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祝贺会上得到众多华侨的祝福,文学同仁田边圣子等也前来祝贺。10月《枯草之根》单行本由讲谈社出版。在出版洽谈中,提出想写以鸦片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得到出版社的承诺。
1962年,4月推理小说《三色之家》由讲谈社出版。7月《弓屋》由东都书房出版。11月短篇集《方壶园》由中央公论社出版。12月《割破》、《愤怒的菩萨》分别由早川书房和桃源社先后出版。从此一发而不止,成为日本文坛耀眼的作家。
1963年,1月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改名为日本推理作家协会。结识作家黑岩重雄、俳句家赤尾兜子。由《小说宝石》杂志9月号连载小说《天上之天》,这是第一部由专业文艺刊物连载的小说,后由讲谈社出版单行本。
1964年,这一年是文学创作丰硕的一年。先后由东都书房出版《载月之海》(3月)、中央公论社出版《黑色的喜马拉雅》(3月)、角川书房出版《尚未结束》(5月)以及学习研究社出版《白泥》。发表《桃源遥远》等6篇短篇小说及数篇随笔类作品。
1965年,1月《神户三宫中心街》月刊杂志开始连载《马耳东风》。3月新作《神户这座城市》由至诚堂出版。出版《桃源遥远》短篇集。
1966年,取材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推理小说《焚画于火》由《大众读物》杂志5月号至8月号连载。9月由文艺春秋出版单行本,成为第56届直木奖的候选作品。12月《面影消逝》由读卖新闻社出版。
1967年,相继在朝日、每日、东京、产经、现代等新闻杂志上登载随笔作品,还发表《再见玉岭》等12篇推理小说。第一部中国近代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全3册卷《鸦片战争》由讲谈社出版。从此文学创作逐渐转向历史小说。
1968年,5月由《神户新闻》连载小说《孔雀之路》。长篇推理小说《混浊的航迹》由读卖新闻出版。9月历史推理小说《青玉狮子香炉》登载在文艺春秋别册上。获神户市民主办的《半日会》奖。出版《红连亭的狂女》单行本。
1969年,1月《青玉狮子香炉》获第80届直木文学奖。7月由《周刊每日》连载小说《冻结的波纹》。12月乔迁新居。出版《重见玉岭》《孔雀之路》《青玉狮子香炉》《幻梦百花双瞳》《他人的钥匙》《无名的墓标》单行本,还发表24篇中短篇小说和17篇随笔类作品。
1970年,1月小说《残线之曲》由《周刊朝日》连载。3月《重见玉岭》和《孔雀之路》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5月赴美国、加拿大等国旅行。10月自传小说《青云之轴》由《莹雪时代》杂志连载。11月由《文艺春秋》登载与司马辽太郎的对谈《日本人是“临战体制”的民族》。还出版《冻结的波纹》单行本。继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直木奖后,又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在日本文学界能一人获取三项殊荣的作家极为罕见。
1971年,2月长篇历史推理小说《北京悠悠馆》由讲谈社出版。5月当选神户市民协会干事。5月25日由《北海道新闻》连载描写郑成功之父郑之龙的小说《风兮云兮》。《实录鸦片战争》由中公新书出版。7月任《大众读物》推理小说新人评选委员会成员。8月由《妇女画报》连载《格树公馆》,长篇随笔《日本人和中国人》由详传社出版,成为畅销书。10月《实录鸦片战争》获第25届每日出版文化奖。除了《异乡的门槛中》《残线之曲》《夜空齿轮》《昆仑河》《六甲山心中》《什么也看不见》《掩埋南十字星》7部小说以外,还发表短篇小说8篇以及12篇随笔类文章。
1972年,1月与夫人蔡锦墩共同执笔的《美味方丈记》由《周刊每日》连载。2月推理小说《长安日记——贺望东探案集》由《周刊每日》连载。4月《中国任侠传》由周刊《大众读物》连载。5月随笔《生人之眼》由讲谈社出版。10月6日第一次去中国旅行。与弟陈谦臣共著《日语和汉语》由详传社出版。出版《日本的中国的》和《笑天升天》两册单行本,发表短篇小说10篇以及24篇随笔类作品。
1973年,1月《故事·史记》由《周刊朝日》连载。因为中日恢复外交关系及访问中国,在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随笔类文章。4月描写中国留学生之作《青春的烙印——神田希望馆》和侦探陶展文破案的推理小说《虹之舞台》相继由《小说现代》连载。7月《唐代传奇》由《周刊朝日》连载。取得中国国籍。8、9月经香港去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旅行。10月随笔《中国近代史札记》、游记《丝绸之路》分别由《朝日亚洲》和《周刊读卖》连载。出版《长安日记——贺望东探案集》《中国任侠传》《失去的背景》《风兮云兮》《美味方丈记》《虹之舞台》《格树公馆》《续中国任侠传》8册单行本,发表短篇小说4篇。
1974年,文学创作力极其旺盛。从1月起在一种月刊和三种周刊上同时连载文学作品;在《大众读物》连载《秘本三国志》;在《周刊朝日》连载《水浒传》;在《周刊每日》连载《小说十八史略》;在《周刊读卖》连载《新西游记》。2月12日与竹内实对谈后共同出版《中国英杰再评价的方法》。与司马辽太郎对谈后共同出版《东夷北狄和农耕——中国两千年》。9月赴中国深圳、北京、大连等地旅行。11月描写郑成功的作品《致旋风》由《京都新闻》开始连载。出版《故事·史记》《唐代传奇》《青云之轴》《秘本三国志(1)》单行本。
1975年,1月《中国近代诗华抄》由《妇女之友》连载。2月以古美术品为题材的短篇集《汉古印缘起》由《小说现代》连载。在《大众读物》登载与司马辽太郎的对谈《日本在亚洲闪耀之日》。5月《人物·日本史记》由《文艺春秋》连载。7月中国现代史小说《桃花流水》由《朝日新闻》连载。8月赴北京、西安、敦煌和兰州旅行。10月获神户市民文化奖。出版《水浒传(上下)》《新西游记》《秘本三国志(2)》《青春的烙印——神田希望馆》单行本,发表7篇短篇小说以及20余篇随笔游记类作品。
1976年,7月纪行随笔《敦煌之旅》由平凡社出版。8月《大众读物》登载与司马辽太郎的对谈《日中历史之旅》。9月由《历史与文学》季刊连载《亚洲史札记》。9月9日毛泽东逝世。在报纸杂志发表《从历史看毛泽东》以及《巨星坠落毛主席的事情》等文章。《敦煌之旅》获第3届大佛次郎奖。12月《黎明前的中国——续中国近代史札记》由《朝日亚洲》连载。出版《敦煌之旅》《秘本三国志(3)》、(中国近代史札记》《桃花流水(上下)》单行本和9篇短篇小说及15篇随笔类作品。
1977年,1月由《艺术新潮》连载《中国画人传》。4月由《周刊小说》连载推理小说《夏季的海水葬》。推理小说《暗色的金鱼》由讲谈社出版。11月任江户川乱步奖评选委员会委员。5月由《历史人物》杂志连载《大江不流——小说日清战争》。7月赴乌鲁木齐、喀什等地旅行,在返回北京时拜访矛盾。11月由平凡社出版《丝绸之路旅行》。出版《暗色的金鱼》《秘本三国志》《致旋风(上下)》《兰花随想》《小说十八史略(1)》单行本,发表10篇短篇小说和约15篇随笔纪行类作品。
1978年,1月与司马辽太郎的对谈《丝绸之路——历史和魅力》由《大众读物》登载。2月《绝句拾遗》和《小说马可·波罗——中国游记》由《大众读物》连载。2月由文艺春秋出版与司马辽太郎的对谈集《对谈思考中国》,4月《周刊读卖》连载《弥缝录——中国名言》。6月由《问题小说》连载《燃烧的水柱》。11月由平凡社出版长篇纪行《北京之旅》。出版《小说十八史略(3、4)》《汉古印缘起》《燃烧的水柱》单行本,发表11篇中短篇小说以及10篇随笔类作品。
1979年,1月历史随笔《九点烟花》由《读书志》连载。2月在《周刊朝日》上连载与尾崎秀雄的对谈《“巨象”为理解中国应如何解读》。3月为写《太平天国》赴中国采访旅行。4月历史随笔《西域余闻》由《朝日新闻》刊出。《中国历史之旅》由《人民中国》连载。6月中国近代史三部曲之一的《太平天国》由《小说现代》连载。9月作为NHK电视台特别节目《丝绸之路》制作成员之一赴西安等地,同行成员还有井上靖、司马辽太郎等人。在北京拜访中国作协副主席冯牧。10月随《朝日新闻》组织的“天竺之路”采访去吐鲁番、库车、帕米尔高原等地。出版《小说马可·波罗——中国游记》《蝴蝶之阵》《热砂和虚幻——丝绸之路列传》《黎明前的中国——续中国近代史札记》《山河太平记》《夏季的海水葬》《中国陶瓷纪行——景德镇》《西域余闻》单行本,发表两篇短篇小说和巧篇随笔类作品。
1980年,1月由《朝日新闻》连载《天竺之路》02月由《妇女公论》登载对谈《中国的日本人·日本的中国人》。经香港到厦门、福州、武夷山等地旅行。5月由新潮社《读书志》登载与司马辽太郎的对谈《项羽和刘邦》。6月24日由《山阳新闻》连载《珊瑚之枕》。11月长篇纪行《西域巡礼》《中国的历史(1)》由平凡社出版。出版《来自景德镇的礼物——中国工匠传》《丝绸之路第1卷从长安到河西走廊》《三藏法师的路——丝绸之路纪行》《弥缝录——中国名言集》《九点烟花——中国十八景》《新西游记(上下)》《中国近代的群像》单行本,发表短篇小说两篇和19篇随笔类作品。
1981年,《中国的历史》2-7卷分别于1、3、5、7、9、12月由平凡社出版。4月任松阴女子大学教授,担任文学概论讲座至转年3月。5月《神户故事》由平凡社出版。9月底至11月赴北京、乌鲁木齐等地旅行。12月分别就《日清战争》和《长江》与司马辽太郎、增井经夫对谈。出版《竹之随想》《人物·日本史记》《大江不流——小说日清战争(上中下)》单行本,创作短篇小说1篇以及纪行随笔类作品18篇。
1982年,《中国的历史》的第8-12卷分别于2、4、5、9、12月由平凡社出版。4月描写空海大师的作品《曼陀罗的人》由《读卖新闻》连载。5月与增江经夫对谈《长江》由中央新书出版。10月与弟陈谦臣共译姚雪垠所著《叛旗——小说李自成》由讲谈社出版。出版《珊瑚之枕(上下)》《小说十八史略(5)》《太平天国(1-4)》单行本,发表短篇小说4篇以及《史记之旅》等8篇纪行随笔类作品。
1983年,1月《录外录》由《朝日新闻晚刊》连载。从1月至2月赴泰国、新加坡和美国旅行,2月由季刊《三千里》登载与司马辽太郎、金达寿的对谈《日本,中国,朝鲜》。《中国的历史》的第13、14、15卷由平凡社出版,历时3年的系列读物15卷册完成。10月《叛旗——小说李自成》获第20届翻译文化奖。12月《中国五千年》由平凡社出版。出版《丝绸之路,通向罗马的路程(7、8卷)》(共著)、《妖怪之谈》《英雄在》《小说十八史略(6)》单行本,短篇小说3篇以及随笔类文章11篇。
1984年,2月《风骚集陈舜臣诗歌选》由平凡社出版。4月与司马辽太郎、考古学者森浩一、民族学者松原正毅一起赴中国福建旅行,后去西安采访。5月参加第41届国际东京笔会,并与中国作协名誉会长周扬会谈。6月由平凡社出版《中国挖掘故事》。《相思青花》由《新泻日报》连载。7月历史随笔《东眺西望》由讲谈社的杂志连载。10月《续中国挖掘故事》由平凡社出版。出版《曼陀罗的人——空海求法传》《录外录》《在历史的交叉路上——日本·中国·朝鲜》(与司马辽太郎、金达寿对谈)、《中国画人传》单行本,两篇短篇小说以及9篇随笔类作品。
1985年,1月《六甲书房》由《茗世界》杂志1月号连载至1986年12月号。2月获NHK第36届广播文化奖。3月和5月在旺文社刊物的中国群像栏目上,以诸葛亮和成吉思汗为题,分别与桑原武夫和奈良本辰也对谈。4月分别会见中国作协代表团团长张光年、从维熙以及南开大学的画家范曾。9月《诸葛孔明》由《中央公论》文艺特集连载。10月应邀参加林则徐诞辰200周年纪念讨论会并赴福州访问。11月赴韩国旅行。出版《丝绸之路巡礼》《长安之梦》单行本,短篇小说2篇以及随笔作品20余篇。
1986年,1月任直木奖评选委员会委员。1月随笔《爬行蜗牛》由《产经新闻》连载至12月(周一次)。3月31日-4月4日分5次在电视讲座“NHK市民大学”讲解日中交流的问题。以长篇历史小说为主的《陈舜臣全集》(全27卷)由讲谈社出版。7月《唐诗新选》由《波》杂志7月号开始连载。10月-11月赴上海和浙江采访,参观秋瑾故居。12月全13卷通史《中国的历史近·现代篇》第1卷《黄龙不舞》由平凡社出版。出版《天竺之路》《追忆》单行本,发表短篇小说5篇以及随笔类作品13篇。
1987年,3月NHK大黄河第5卷《汇入大河渤海》(同NHK采访班共著)由日本广播出版协会出版。4月为《茶事巡礼》赴中国采访。5月《中国的历史近·现代篇》第2卷《落日余辉》由平凡社出版。8月赴中国北方旅行。9月执笔系列全5卷《中国诗人列传》。11月《茶事巡礼》由《朝日新闻》连载。12月赴中国南方旅行。出版《相思青花(上下)》、《六甲山房记》、《中国奇人传》单行本。
1988年,1月NHK电视5天讲座,题为“中国与日本——陈舜臣谈儒教和现代”,后经整理编成《儒教三千年》一书,1992年3月由朝日新闻社出版。5月《中国的历史近现代篇》第3卷《黎明曙光》由平凡社出版。8月《战国海商传》由《产经新闻》连载。9月讲谈社出版《陈舜臣全集》全27卷册。12月由《全集月报》登载《中国诗人传》。10月任第1届柴田炼三郎奖的评选委员。出版《丝绸之路旅行札记》《历史随笔东眺西望》《茶事巡礼》单行本。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去世。2月《茶事巡礼》获读卖文学随笔·纪行奖。9月《梦醒的坎坷》由《德岛新闻》晚报连载。10月《三灯随笔》由《读卖新闻》(大阪版)晚报连载。11月随笔集《含笑花之树》由二玄社出版。12日在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创立90周年纪念典礼上做讲演。出版《唐诗新选》《云外峰》单行本。
1990年,1月由中央公论社月刊1月号至1991年5月号连载《中国杰物传》。在《周刊朝日》8月12日号登载与溥杰就《最后的皇帝》的对谈。10月取得日本国籍。11月应中国实报社的邀请赴台湾访问,时隔41年踏上故乡台湾的土地。出版《战国海商传》《六甲山房记》《异人馆的周围》《五台山清凉寺》《杭州菊花园》单行本。
1991年,对海湾战争表示忧虑,在2月18日的《中日新闻》晚报星期六访问栏目上发表题为《学习“葵丘之盟”在呼喊大义、正义时要冷静》的文章。3月由中央公论社出版的《诸葛孔明(上下)》成为畅销书。7月为《读卖新闻》策划的寻找成吉思汗之墓的节目,和江上波夫赴蒙古采访。从11月-12月分7次在《读卖新闻》上连载《情系草原》。出版《大海的微笑》、《梦醒的坎坷(上下)》《三本松》《中国杰物传》单行本。
1992年,在《小说现代》杂志2月-8月号连载NHK电视大河连续剧原作《琉球之风》的现场采访录,后经修改在9月、10月和11月分别出版《琉球之风》的《怒涛卷》《疾风卷》《雷雨卷》。3月《诸葛孔明》获第26届吉川英治文学奖。4月由文艺春秋出版《世界都市物语·伊斯坦布尔》。9月22,23日参加在大连由日本每日新闻社和中国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日中文化经济研讨会,作题为“现时期友好哲学”的基调演说。在北京为长篇小说《耶律楚材》收集资料,并拜访中国作协的冯牧、邓友梅、陈喜儒等作家。28日出席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纪念宴会。出版《元号的花甲三灯随笔》《神兽之爪》《骑马民族之迷》(共著)单行本,发表17篇随笔类文章。
1993年,1月27日获第63届朝日奖。NHK电视台播送大型连续剧《琉球之风》。历史传记小说《耶律楚材》连载。《聊斋志异考》由《小说中央》1月号连载一年。4月8日获朝日奖和古稀之年(70岁)的祝贺会在帝国饭店举行。5月12日由《读卖新闻》晚报,每周一次至1994年6月29日连载《纸之路》。5月为小说《耶律楚材》的采访再度赴中国。出版《中国历史之旅(上下卷)》《来自景德镇的礼物——中国工匠传》《英雄在——中国古典纪行》《九点烟记——中国史十八景》单行本。
1994年,1月辞去从1986年一直担任的直木奖评选委员会委员。3月由《中央公论》文艺特集春季号至1995年秋季号连载《曹操——魏曹一族》。5月《耶律楚材(上下)》由集英社出版,成为畅销书。8月在讲演中突然脑溢血昏倒不省人事,住院5个月。因已预定在《朝日新闻》上连载《成吉思汗一族》长篇小说,开始用左手练习写作,出版《聊斋志异考》《纸之路》《雨过天晴》单行本。
1995年,1月13日结束了5个月的病榻生活出院。17日发生阪神大地震,一周后去冲绳疗养。作品中曾多次描述大震灾的情况,是亲身经历的继大水灾、美军轰炸后的第三次天灾。24日在《神户新闻》上登载《告神户!》一文,流露出对神户真诚的爱,为人们送去战胜天灾的温暖。3月因文化功绩获得第51届日本艺术院奖。4月5日至1995年5月31日《成吉思汗一族》由《朝日新闻》连载。11月获第3届井上靖文化奖。出版《随缘护花》《秦始皇》单行本。
1996年,文学挚友司马辽太郎去世,3月同田中芳树的对谈集《谈论中国名将的条件》由德间书店出版,3月12日由于身体不适没能参加在大阪皇家饭店举行的纪念司马辽太郎的仪式,请人代读追悼司马辽太郎的“春泥未晒菜花边”的汉诗,表达对挚友的哀悼。7月为纪念香港归还中国由讲谈社再版珍藏版《鸦片战争》。写出15篇纪念司马辽太郎的随笔。主编《用汉诗咏读中国历史故事》(全5卷)、《特写中国五千年》(全6卷)。
1997年,2月为小说《天球飞翔》的采访赴夏威夷。3月重新编辑《兰之随想》《竹之随想》,以《中国随想》为书名由PHP研究所出版。5月《世界都市物语16香港》由文艺春秋出版。7月1日在《朝日新闻》上登载《半世纪迟到的“清算”香港回归——55年英统治降下帷幕》一文。9月《什么人能在这个时代生存——掌握生存能力18种智慧》(共著)由河出书房新社出版。12月14日在《朝日新闻》时代之风的栏目上发表《向维政者索取何物》一文,此后一直为这个专栏执笔到1998年10月25日(每月1次)。出版《成吉思汗一族(1-4册)》、共同主编《新中国料理大全(全5卷)》。与尾崎秀树共编《中国群像(全10卷)》。发表8篇随笔类文章。
1998年,1月任司马辽太郎奖评选委员会委员。1-2月去夏威夷旅行,自患脑溢血后每年冬季去温暖的地方疗养。5月去上海、台北旅行。7月负责主编的《三国志便览》由三省堂出版。8月为采访修建横跨美国大陆铁路的中国人一事赴美。11月荣获三等瑞宝勋章。《曹操——魏曹一族(上下)》由中央公论社出版,成为畅销书。
1999年,1月1日由《每日新闻》连载《天球飞翔》。5月发行全30卷《陈舜臣中国图书馆》。5月28日在帝国饭店举行《陈舜臣中国图书馆》出版发行庆祝会。6月与金容云的对谈集《突破口的三国志——生存在21世纪日本·中国·朝鲜》由德间书房出版。为将要连载的小说《桃源乡》赴中国云南采访。出版《万邦宾客——中国历史纪行》《山河在(上中)》两册单行本。
2000年,1月《昂》小说杂志从1月号至2001年7月号连载《桃源乡》。由中央公论新社出版《陈舜臣中国历史短篇集(全5卷)》,3月6日台湾友人及日本出版编辑人员聚集在台北举行结婚纪念50周年祝贺会。4月在《NHK人间讲座》杂志中连载《从冲绳看亚洲》,从4月到6月分四次播放在冲绳录制的节目。8月为连载小说《桃源乡》追加采访赴西班牙和葡萄牙。出版《山河在(下)》、《天球飞翔(上下)》《随笔中国历史(上下)》《上海杂谈》单行本。
2001年,1月任第4届司马辽太郎奖评选委员会委员。5月参加在美国举行的每日新闻国际会议开幕式,后去古巴采访。10月5日由集英社出版《桃源乡》,并将此作品收入《陈舜臣中国图书馆》最终卷第30卷内。出版《看风使舵——中国史随想》、《曼陀罗之山——乍七福神的散步路》单行本,
陈舜臣在80岁高龄之后仍有著作不断问世。如反映孙文1911年辛亥革命的小说《青山一发》(2003),《曹操——魏曹一族》的续篇《曹操残梦》(2005),《龙凤之国——追寻中国王朝兴衰源流》(2005),《六甲随笔》(2006),《论语抄》(2007)等新作。
2014年,为了防止陈舜臣相关资料的遗失,“陈舜臣亚洲文艺馆”在神户市中央区成立,该馆收集了数千件陈舜臣的所藏资料和原稿。在开馆前夕,陈舜臣在其长子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来参观。据长子介绍,在看到重现其书斋的房间时,陈舜臣非常兴奋地说:“想在周围没有人的时候好好地看看。”除了书斋以外,还展示着陈舜臣在撰写作品时用作参考的《清代通史》以及《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等有关中国史的资料。
当地时间2015年1月21日5时46分,在日本神户市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0岁。他去世的时刻——凌晨5点46分,正好是20年前的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7.3级的阪神大地震的时刻。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注:陈舜臣著作大约200余本,仅列出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陈舜臣的早期作品有寻觅和探索的特征;中期有超越文化及民族普遍主义的内涵;晚年成熟期的作品表现出追求人类和谐的世界主义意识。
陈舜臣在日本出生和成长,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日本文化、自我价值及中国传统文化三方面的夹击,而且他青少年时期正值两国处于战争敌对状态,被当做“另类”和“外国人”的边缘处境使他常感到迷茫及困惑,也激励他要寻找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在强烈的文化冲击面前,陈舜臣37岁时拿起了积蓄多年的笔,开始了他的文字喷发,且是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他弃商从文成为专业作家。因为个人的经历、祖国的纷争,使得陈舜臣肩负着比其他“外国人”更深重的历史使命,因此他的文学便有浓厚的历史沧桑和时代气息。
陈舜臣最初创作的推理小说《枯草之根》《青玉狮子香炉》《三色的家》《弓的部屋》《玉岭的叹息》和《孔雀之道》等都是以中国华侨、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而且从1967年的力作《鸦片战争》开始,先后出版了《小说十八史略》《甲午战争》《太平天国》等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在日本开创“中国历史小说”先河。虽然在日本很早就有“中国历史小说”这一种文学类型,不少的日本作家在这一领域都有贡献,但是大部分所谓的中国历史小说都是仅仅以中国文化为素材,内容上更多描述的是日本文化日本的思想,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外壳日本文化的心。然而陈舜臣的中国历史小说却并非如此。司马辽太郎曾对陈舜臣有过这样的评价:“陈舜臣其人存在就是一个奇迹,他了解并热爱日本,同时他对中国的热爱有养育草木的阳光一般的温暖,这种合二为一,令人惊奇。”
纵观陈舜臣早期作品,除《鸦片战争》以外,小说时代背景以及场景的设定大都在历史的特定范围之间。像《枯草之根》《三色之家》《愤怒的菩萨》《焚画于火》等作品,都是以战后日本社会为框架,以中国大陆或者台湾为背景而写成的。与其他华裔作家显著不同的是:陈舜臣作品几乎没有显示中日文化在“唐人街”的冲突和碰撞,而表现了两种文化互动和融合的过程。他对小说整体氛围的把握以及人物的言行、情节的控制,不仅显示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明确认同,更显示出要冲破自身文化束缚的勇气,在双重文化世界里塑造崭新的、有文化融合能力的亦中亦日的“混血”形象。其中所表现的跨文化社会文化意识使人印象深刻。与此同时,陈舜臣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更加深刻,表现出要克服和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向世界主义挺进的创作意识。
陈舜臣的主要文化类随笔有《日本人和中国人》(1971),《日本的中国的》(1972),《日语和汉语》(1972),《神户故事》(1998)等;主要杂谈文集有《对谈思考中国》(1983),《中国名将的条件》(1995),《以历史展望未来》等。主要游记作品有《敦煌之旅》(1976)、《英雄在》(1982)、《茶事巡礼》(1988)等。从这些作品中,可看到陈舜臣精通中日两种文化的程度,这不是出自于“同根同源”的文化,而是建立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之上。在这些著作中,陈舜臣从差异出发的中日文化论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显示出他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的进取和探索精神,他还剖析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问题,尤其是文化的误读,进而探索解决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
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
陈舜臣推理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在日华人。他全方位表现在日华人,既描写了华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又鞭笞了华人固有的陋习,展现给读者一个多姿多彩的华人群体。
陈舜臣笔下既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又有虚构人物。他在小说场景铺设上注重情节,视角从古代到现代穿梭自由,使其历史小说极具可读性。作为历史小说家必须面对史料的加工取舍问题,而作为文学作品作家又有权用自己的文学史观对史料进行再创作。为了塑造历史人物,作家首先着手人物的设定,还要用推理和解谜的方式虚构人物,从而表达作家的历史观。作家用虚构的手法再现似曾相识的东西,要符合人的感情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规律。这就是文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不等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中的折射,也是人们情感升华的产物。
陈舜臣小说的人物活动舞台多是在日本,但中国历史文化并非只是点缀和装饰,而是贯穿于小说始终,是与人物的每日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和精神内容。如《残线之曲》中的修平、《山河在》中的温世航等都是富有同情心、办事能干的正面华裔形象。反映了陈舜臣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待世界的写作立场,以及在身份和文化认同上站在民族文化一边的叙述姿态。他的作品表现出与自己民族身份相统一的文化认同。他的文字的根系总是伸向民族文化的厚土中,因此也受到当地华侨的热读和推崇,他获文学奖在华侨界也引起强烈的反响。
陈舜臣善于描写海外华人,塑造的人物几乎都具有中日“混血”形象的特征。他把华人的生活当作普通日本人的一部分加以描写,幽默而极富生活气息。他力图纠正有些日本人对华人的偏见,指出华人的矛盾是具有普遍性的,不仅仅是华人社会的问题,启发读者在平等的前提下思考文化和种族的问题。因此陈舜臣笔下的人物大都能融入日本社会,显示出四海为家,随处建家的入乡随俗的传统儒教精神价值。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枯草之根》中陶展文这一形象。陶展文既能喝着茶谈象棋,又能吃着生鱼片谈棒球,是在双重文化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物。我们不能说陶展文就是陈舜臣,但陶展文却有陈舜臣的影子。《青玉狮子香炉》中的李同源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也能跟古董商野口友好相处,原因是李同源的恋人曾在日本留过学,有那么一丝丝的“血缘”关系。《桃源遥远》中的吴景雄在酒馆邂逅了宇田,由于绘画的相同爱好和失业的共同烦恼使两人很快成为朋友。这些中日“混血”形象显得难免牵强,甚至有些“血缘”关系失真,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但这些形象可以反映陈舜臣的文化主张,也可以看作是他跨文化叙事的个性。
陈舜臣认为任何民族和国籍的人,个人文化取向有何不同,都应该在社会上获得友爱和尊重。陈舜臣笔下的人物是一个个生活在不同民族和人群中的中国人或日本人。这些人物的最大共性就是能够与不同语言、不同国籍的人自然交流,而且从来不在与周围人文化与语言的差异上无事生非、吹毛求疵。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具有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并努力“入乡随俗”适应周围的环境。这些人物有的来自大陆带有革命的烙印;有的来自海外带有飘泊的沧桑;有的来日本淘金,成功后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他们尽管经历不同,但在文化认同上却大多站在多元化的立场上,宽广的胸襟代替了狭隘的民族意识。这些就是陈舜臣塑造的文化融合型人物的典型形象。
总体风格
历史题材结合推理手法进行创作是陈舜臣对历史小说创作的自己独特的理念。他认为,日本传统的推理小说的写作技巧有一些是可以应用到历史小说创作上来的,在创作历史小说时,依据的历史资料就像推理小说中的线索,推理小说往往是依据线索一步一步地推理演绎,历史小说也可以这样,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对于过去的那个历史时代进行推理和演绎。甚至于可以大胆地说历史小说多半就是作者依据史料的推理和虚构的混血儿。陈舜臣认为历史小说也包括在广义的推理小说里。因此他有意识地把历史题材与推理手法结合,在他所有的历史小说中都有体现。
陈舜臣作为学者型的作家,在写作艺术上有着卓然不群的风格,他文笔犀利、幽默,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知识分子的众生相。这些人物多是留过学见过大世面的商人、教师或记者,他们虽能堂堂正正地生活在异文化环境中,但难免有内心的空虚、彷徨、自欺欺人、崇洋媚外等品行。陈舜臣对人物的心理、道德作了深刻的解剖,时而风趣横生、谐谑天成,令人捧腹的同时也接受了新的价值观;时而机智精辟、暗藏针砭,令人叫绝之时也吸收了新的文化。特别是陈舜臣那种将中日文化典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智慧,以及生活细节的描写和精湛的心理分析,再加擅长以“大团圆”形式表达悲剧的意蕴,使其跨文化作品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及独特的审美价值。
陈舜臣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的叙事特点,即在情节线索当中插入中国文化、日常琐事的描写。作品中有些文化插叙、插议似乎脱离情节线索的发展,在小说中也略显累赘之感,但陈舜臣仍然别出心裁地大量使用,其目的是创造一个理解中国文化的空间,也显示他尽量利用中国文化的能力,他有时对中国风俗进行幽默式的处理;有时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文化的异同点;有时还运用中国文化的意象来隐喻现实。中国因此显得更加“神奇化”、“奇异化”。陈舜臣小说与其说情节线索吸引人,不如说通俗的异质文化更具魅力。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首先,了解、热爱日本,甚至对于其缺点或过失也是用堪称印度式慈悲的眼光来看待。而且,他对中国的热爱有养育草木的阳光一般的温暖。再加上略微脱离了中国近现代的现场。在神户过日常生活,也成为产生他观察与思考的多重性的一个要素。对中国的爱与对神户的爱竟不乖离,合而为一,真教人惊奇。”
旅日学者李长声:“日本小说界无出其右者。”
日本评论家权田万治:“陈舜臣从少年时代起就对江户川乱步的《少年读物》感兴趣,在大学时代又大量读过柯南道尔和切斯坦顿的原著推理小说,并以《史记》中的司马迁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还被波斯文学中拉希德的《历史文集》所吸引,他是具有历史胸怀的作家。他的文学修养深厚,特别是他对中国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令人惊讶。他丰富的文学修养在《枯草之根》中虽没能得到充分地表现,但这些积蓄给他的所有作品以浓厚的文学韵味,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日本文学评论家足立卷一:陈先生虽持有中国国籍,但他生在神户长在神户,从小学开始受日本教育,平素一点都感觉不到他是中国人。他在过年时比日本人还会穿和服,也会喝日本酒。另外,一次也没听过他说日本的坏话。他从小时候就和日本人一起生活,没有受过任何歧视和欺负,可以说他对日本人没有什么坏的感情。尽管如此,陈先生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他很能喝酒但一次也没见他醉过。他对人仁义而忠厚,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文学活动,从来都是有条不紊,没有乱过方寸。
陈舜臣离世的消息传来,很多相关人士都发表了谈话。同样以撰写中国历史小说而闻名的浅田次郎说:“我从先生的著作中学到了很多,特别是《鸦片战争》。这本书从正面对抗欧美史观,很少见。与其说是从日本人的角度看中国,不如说是从更为全球化的视野来书写中国历史,我受益匪浅。”
著名的宗教学者山折哲雄说:“先生不仅留下了《诸葛孔明》等历史小说,而且也留下了很多远见卓识的文章。在现今日中关系面临困难的时代,我觉得先生是为日中关系改善而尽心费力之人。”
轶事典故
国籍问题
陈舜臣在是否加入日本国籍这一敏感的问题上是深思熟虑的。并非像日本某些报道所说,是他对中国的现实失望而放弃了中国国籍。陈舜臣也许想向日本社会展示作为华裔日本人,他正追求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理想,同时也是两种文化融合的一种选择。陈舜臣在谈到此事时曾回忆道:“在居住地同化,加入居住地的国籍,周恩来总理曾经这样说过。”当唐家玻得知此事后对陈舜臣说:“不要紧的。……不用担心,尽管去中国。陈舜臣取得日本国籍后,常有人问:“你在何时才感到自己是中国人?”陈舜臣总是回答:“任何时候都是。”因此可以认为他并没有放弃自身文化,反而可以站在多元文化的高度上,对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和融合,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世界文学的韵味。陈舜臣取得日本国籍大概是为了更自由地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从事文学创作极易被卷入政治漩涡,如没有居住国法律的保护,在文学创作中则难于大胆地阐述自己的主张。另外,他对故乡台湾的感情也是促使他加入日本国籍的原因之一。1973年,陈舜臣为了去大陆采访和旅行选择了中国大陆的护照,而非台湾护照。因他常去中国旅行,加上其家庭企业与大陆的贸易来往,台湾当局拒绝发给他返台签证,致使他40年没能踏上家乡的土地。当持有日本国籍后,他当年就回到台湾省亲。
电视嘉宾
日本电视台如播放介绍中国历史人物的电视节目,会请他出场解说;前些年NHK电视台制作的世纪大作《丝绸之路》和《唐诗纪行》,也请陈舜臣临场讲解;他的著作《琉球之风》还被改编成大型电视连续剧;NHK电视台曾举办过“陈舜臣谈儒教和现代”的讲座。他还为介绍中日文化的书籍写序言或介绍、参加各种文化讲座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4:1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