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承齐(1946.10—)浙江青田人。擅长油画。毕业于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1979年任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美术干部。1981年在天津美术学院进修,1984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毕业。1988年任石家庄市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油画《小草》获建军60周年美展佳作奖,《迎着曙光》获建党70周年美展铜奖;《渊源》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沧桑》获全国写生
画展佳作奖。
作品有《解放石家庄》、《胜利》、《屠杀》等。
人物简介
陈承齐, 1946 年出生,祖籍
浙江青田。
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终身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石家庄市文联副主席,石家庄美术家协会主席,石家庄市画院(
石家庄美术馆)院长。自幼热爱美术。 1982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得益于靳尚谊、
苏高礼等名师的亲授,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注意研究新古典主义的绘画
风格,不断强化个性语言,形成了自己极致到位的风格。油画“迎着曙光”、“渊源”等
作品十几次获河北省一等奖、三次特等奖、四次全国奖,并参加过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曾多次作为访问学者赴
法国、
美国、日本等国家参观、学习和举办展览,作品受到多个国家艺术评论界的广泛好评。
生平
1946 年 10 月 23 日陈承齐出生于
云南省昆明市,父亲陈鼎书汽车工程师,母亲蔡树强数学教师。1952 年~ 1959 年上小学,喜欢足球,三年级考入石家庄市少年体校,一年后由于父亲受到冲击,家庭经济困难放弃了足球生涯。
1960 年~ 1965 年向同院的兄长赵汝彪学习(当时是天津大学建筑系学生,此人对陈承齐的绘画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水彩画、素描、速写。陈承齐的母亲为了鼓励他学习绘画购买了一尊少女石膏像供其练习素描。
1966 年( 20 岁)到石家庄市焦化厂当一名炉前工,后调入工会当美工。
1967 年( 21 岁)画大幅宣传画,到大寨参观,折服于太行山的美景。
1968 年经常被省、市宣传部门借调,画大幅宣传画。
1969 年为省、市展览会绘制大型宣传画。
1970 年 1 、为井冈山、韶山展览复制大型油画。
1971 年与
鲁树凯一同到大庆、萨尔图参观 1202 、 1205 钻井队,创作《铁人王进喜》,并在草原写生。
1972 年在三条石展览馆复制展览。同年到西柏坡创作油画《七届二中全会》,并到太行山写生。
1973 年办“农业学大寨”展览,到平山县南滚龙沟参观“深入到太行
农村”展览,并画一批写生。
1974 年回到
石家庄市焦化厂,创作《工厂风景》。
1975 年为公安、工业等方面展览创作大型宣传画、在
费正的推荐下画宣传画并出版第一张宣传画。1976 年为唐山抗震展览绘制大型油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年水粉画《赛戏》荣获省二等奖,并到太行山写生。为工人画像。
1977 年7月调到西柏坡,筹建“西柏坡纪念馆”,并到韶山、广东等地参观。创作油画《毛主席党中央到西柏坡》。同年与安跃华、
鲁树凯到渤海油田写生,
1978 年为周恩来展览创作油画《周恩来与焦化厂工人在一起》(获省二等奖)同年父亲的冤案得以平反。
1979 年调入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任美术干部。辅导群众素描与色彩。
1980 年绘制《一路平安》(获省一等奖),到太行山深入生活,同年创作《毛主席在西柏坡的故事》。同安跃华合作创作《解放石家庄》。
1981 年油画《解放石家庄》入选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六十周年全国美展(获省一等奖),同年 9 月到天津美术学院学习。
1982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
班主任:靳尚谊
同学:孙为民
程丛林 李斌 李全武陈宜明杨松林秦明
区础坚 白昆亭 任振江 吴光鼎 曹春生 张连桂 马树林 郝加贤 贝加祥
沈嘉蔚 朱程林 钱锋
江大海 杨振武 赵竹 封楚方
高钟炎 王延清
刘晨煌。
1983 年研究
法国新古典主义
达维特的作品,画人体速写、油画作业,学习西洋美术史。绘制《英雄图谱》(中国
青年出版社出版)。
1984 年油画研修班毕业。油画《胜利》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省一等奖。与安跃华合作创作水粉画《工作忘我》,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省一等奖同年任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成为全国美协会员。
1985 年油画《星光灿烂》参加全国首届体育美展,并获省优秀奖。
1986 年绘制水粉画《幸福十亿人》,入选全国水粉、水彩
画展、并获省一等奖。绘制连环画《一个老战士的回忆》。
1987 年油画《小草》入选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六十周年美展,获佳作奖。油画《上下五千年》参加河北省展览。同年复制毗卢寺壁画。
1988 年油画《解放石家庄》、《胜利》、《屠杀》参加首届全国新人新作展。被评为二级美术师任石家庄市画院(石家庄美术馆)院长 。
1989 年油画《征途》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得省一等奖。油画《胜利》被
美国拉维私人博物馆收藏。
1990 年油画《晚春》参加首届全国油画精品大赛并被日本收藏家收藏同年创作一批太行山风情画 。
1991 年油画《迎着曙光》入选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获铜牌奖,并获省特等奖、党魂征文奖。同年 10 月,
作品被《美术》杂志当作封面发表,全国著名艺术评论家
蔡若虹发表文章高度评价此画。作品还由《人民日报》、《中国
青年报》等 20 余家刊物发表。受到中央老一代领导人接见。油画《迎着曙光》由西柏坡纪念馆收藏。
1992 年油画《太阳爬上山冈》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又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全国美展,并获省一等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终身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评为一级美术师。
1993 年到太行山深入生活,写生,创作太行山组画,并与北京音乐厅合作创作一批风情画。
1994 年油画《渊源》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入选全国优秀作品展.被评为全国优秀作品,省特等奖。油画《渊源》参加中国现代
画展,到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日本的
东京、大阪、长崎、福冈巡回展出。与香港十三艺廊合作,一批作品被私人艺术家收藏。
1995 年到日本参加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展在大阪的展出,油画作品《迷途的羔羊》被日本收藏家收藏,第一次到西藏拉不楞寺、塔尔寺和格尔木深入生活,创作一批西藏风情画,为西柏坡纪念馆创作油画《黎明》。
1996 年油画《沧桑》参加中国油画学会首届美术作品展览,并被香港艺术家收藏、成为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到甘肃藏区写生。举办首届画院院展准备赴
巴黎展出
作品。
1997 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外联部派遣到
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学习半年。在
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陈承齐油
画展。同年 10 月参加在
法国大皇宫举办的秋季沙龙展,并结识了
法国著名画家瓜拉地尔与画家刘德润一起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参观学习。在
法国期间多次到
卢浮宫参观,被
达维特的
作品所倾倒。第一次接受《欧洲时报》专访回国举办陈承齐法兰西归来汇报展。
1998 年参加由
法国世界艺术基金会主办的法国现代艺术国际七人展,并到凡·高墓地、莫奈故居参观。同年 11 月参加全国时代风采写生展,并获佳作奖。
1999 年油画《 1998 年·夏》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
作品展览.并获省银奖。
2000 年应
美国奥兰多华人艺术节的邀请,到奥兰多访问。应
纽约州立大学的邀请参加纽约州立大学主办的亚洲艺术家年会展。同年 6 月应
法国国家美术协会的邀请参加在法国
巴黎卢浮宫举办的法国 2000 年国际美术邀请展,并获得“外国艺术家荣誉奖”。结识
法国美术协会主席艾蒂安·奥德夫莱。同儿子一起到意大利等五国参观考察,接受《欧洲时报》专访。母亲病故回国后在石家庄举办陈承齐走进
卢浮宫油画
作品展。
2001 年 1 月 8 日应联合国教科又组织的邀请,参加由又化部组织,在法国
巴黎举办的中华世纪之光—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大展。创作油画《耕者有其田》、《沧桑五》。
2002 年为西柏坡纪念馆创作大型油画《迎着曙光》。
2003 年出版陈承齐油画集,并获河北省文学艺术最高奖“文艺振兴奖”。
2004 年油画《太阳翻过山冈》参加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5 年创作油画《不能忘记》,
作品在 2006 年 8 月《美术》杂志封三发表。
2006 年创作油画《国恨家仇》,
作品在 2006 年 7 月《美术》杂志封面发表。同年 11 月在意大利佛罗伦撒举办个人
画展。
2007 年创作油画《鬼子来了》。
主要作品
《中国人》、《征途》、《渊源》、《岁月》、《曙光》、《胜利》、《黄土地希望》、《花月夜》、
《攻克石门》、《塬上秋》、《源渊》、《晓春》、《小草》、《屠杀》、《太阳翻过了山岗》等
作品介绍
陈承齐的油画
作品不论是
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陈承齐的绘画都有一种深沉的沧桑感、历史感。他在尊重
历史真实和体验历史情景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历史,同样也以自己真挚的
感情来观照现实和描写现代生活。陈承齐力求将西方古典油画的精湛技法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蕴融于一体,来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
风格。这种创作
风格可以说是对古典主义以及由古典主义衍生的
现实主义的继承。
艺术历程
陈承齐的艺术创作一直是在
现实主义的轨道上发展的。从 80 年代初至今,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美术界的变化也与这个巨变的时代同步,由传统的
现实主义发展到今天的多元结构。但
现实主义作为当初一种精神和
风格,直到今天仍然作为一种精神和观念,就像
历史的长河一样不息地流淌。陈承齐的艺术就一直置身于这条长河之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理想,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
历史,表现历史;用自身的经验来体验现实,反映现实。
现实主义就像一种信念,支撑着他的艺术,也支撑着他的人生。陈承齐的绘画不论是
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他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
历史,也同样以自己的经验来关照现实。在
历史与现实的题材之间,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这种区别也可以视为他的
现实主义风格的演变和发展。陈承齐在
历史题材的表现上是一种文学阐释的结构。他力求从
历史的本质出发来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他不是简单地记录或再现
历史,而是将历史事件置于他的
戏剧性框架之中,来展示两种力量的冲突及其命运。戏剧性的绘画中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情节性和叙事结构,选择实践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暗示出事件的前因后果;其二是表现同一事件中矛盾双方的紧张冲突。一般来说,后者比前者更具有文学特征。
历史画在传统上就与文学密切相关,但画家在一个事件的瞬间同时展开视觉的空间。绘画中的文学性语言在本质上又不同于文学,它是对事件的视觉把握,在一个凝固的瞬间表现事件的本质和过程。应该说,戏剧性的两个方面在陈承齐的创作中都有所体现,但具体到每一幅画上又各有侧重。如在《胜利》中,胜利的八
路军战士与战败的日本军官之间有一种情节性的暗示,即通过构图和造型等绘画性语言暗示了画面没有出现过的全过程,从两者的关系中揭示出事件发展的必然逻辑。而《解放石家庄》则淡化了文学性情节,更像
历史事件的记录,突出了敌对双方的现场的
戏剧性冲突。两幅画的共同特征,是着重表现了冲突的结果,也就是艺术家通过他的艺术语言表达了自己对
历史的总结。当然,陈承齐的这种叙事性和
戏剧性的历史画结构,也是以坚实的造型能力为基础的。真实地再现现实的能力也是复原历史场景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表达艺术家对历史本质的判断。 在由历史画转向现实题材的创作中,陈承齐首先是把他的历史画观念与乡土
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即把历史画的主题性暗示与联想灌注到风俗画之中,使风俗画超出一般的乡土场景再现,赋予
作品更深的文化含义。如作品《渊源》塑造了一个优美而健康的农村妇女形象。这个形象具有象征的意义:他既是大地的母亲,也是民族文化的母亲。画家在这个形象中歌颂了人性美好的一面,从象征意义上说也是宏扬了民族文化的主体。这与他在历史画中追求正义的表现是一致的,反映出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对他的影响。
在其他的乡土风俗画中,陈承齐逐渐淡化了文学色彩,开始如实地表现现实场景。也就是说,他在这些场景中实际上是表现他自己对乡土生活的真实体验。为了追求这种真实感,他在风格上也有一些变化;
历史画中那种熟练的画室技术逐渐转变为泥土味的手法,笔触艰涩而略带稚拙,色彩凝重而简单,构图偏重于形象的特写,仿佛要把观众直接带人
农村生活之中。这种变化,不是他对形式的刻意追求,而是他找到了一种朴实的语言来真实地反映自己对乡土文化的朴实感觉。
陈承齐的艺术是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一面镜子,他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首先是把艺术家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对现实变化的感受真实地反映出来。陈承齐忠实于他的艺术理想,也忠实于他的人生信念。因此,无论中国的当代艺术在
风格上呈现出多么丰富的局面,现实主义精神总是一个精神支柱,使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客观地分析现实,真实地表现现实。陈承齐的艺术就是对这种精神的反映。
自述
热爱的事业
我热爱美术,爱的如痴如迷,美术成为我的职业是我终生最大的幸事。美术是最具独立性和创造性的造型
艺术,任何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应该是他独特个性延伸的成功。几十年来,我像圣洁的信徒,虔诚地迷恋着自己的追求和信念,醉情游弋于美术的
海洋,不管何等的坎坷和艰难,我会无怨无悔、不改初衷。我奋力拼搏驶向成功的彼岸。
我的家庭本与绘画无缘,父母都是学理工而从事教育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没有给我遗传什么艺术细胞。难得的是抗战时期父亲结识了大画家
徐悲鸿先生,徐大师的墨宝就悬挂在我家的厅堂。孩提时偶然的冲动我竟去临摹徐大师画的鸡。父母夸我比哥哥画的好,这一启蒙的夸奖使我着魔似地爱上了画画,看见什么就想画什么。父母尊重我的爱好,他们不顾家庭的困窘却花钱为我买一些石膏和教具。面对来之不易的画具,我如饥似渴地练习素描和写生。父母的热切和严谨,又促使我一步步进入美术的迷宫。
青年时期赶上了“十年动乱”,冲破了我上学深造的愿望,命运之神安排我做一名炉前工,熊熊的烈火燃烧着我久寄心中的画家梦。每天我在高温的灼烤中熬过了十几个小时,下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趁着夜深人静时,我坐在简陋的画桌前,心中流淌着俄罗斯
巡回画派的源流,回闪着一幅幅折射生活的画面。蹉跎岁月,执着地追求,我冒着“个人奋斗”“白专道路”的责难和非议,在不正常的年代,偷偷地用画画充实着自我。然而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我的一幅油画被选中在省会展览馆展出。从此我被当作美术人才,告别了近两年的工人生活走上了美术工作岗位。在省会绘制巨幅宣传画,在大型展览中担任领衔和主要创作角色,锤炼了我创作巨幅油画的功力。在频繁的美术活动中我有幸结识了不少美术精英,如:留苏归来的
苏高礼老师和苏派画家胡振宇老师等。在他们的关心指导下,我的创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并着手临摹和研究列宾、
苏里柯夫、阿尔西波夫等人的
作品,开阔了视野,坚定了我主攻油画的志向。
1982年我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聆听仰慕已久的靳尚谊、
苏高礼等老师的教诲。同班同学中不乏佼佼者,如孙为民、
沈嘉蔚、
程丛林、李宾、
李全武、秦明等,他们都是在全国美展中各领风骚的
青年画家。美院的学习氛围和师生间的艺术感染使我终身难忘,受益无穷。在美院我学习研究了西方美术史,我真诚热爱和追求古典主义的艺术创作原理,它主张个性和由此产生的心灵感受和审美取向。我尤其崇拜新古典主义
风格的绘画,它以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为标准,主张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并以高贵的
历史画代替风俗画。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为冷峻的
理性表现,认为所谓美就是理性的理想;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重造型,重素描和轮廓美感等。这些理论和我的生活实践及审美情趣结合在一起,日后逐步完成了一批
现实主义的油画,如《攻克石门》、《屠杀》、《征途》、《胜利》、《曙光》等一批反映中国革命的重大题材
作品。我喜欢构思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人物众多的大型画卷。
80年代在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下中国现代艺术思潮迭起,在美术论坛中铺天盖地的主义、流派风起云涌,新思潮、新主义、新观点层出不穷。我始终没有怀疑过自己,尊重自己的情趣,尊重自己的
感情,走自己的路。用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多方面的修养、学识、魅力,步履艰难地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
艺术与美
美术是美的使者,美是一种高尚的情感,真切的表现人类的情感才是艺术品的本质。艺术本无法,无法即
为法,无论什么流派、什么主义,情感永远高于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毕竟不是时髦而是永恒。90年代我的艺术追求更多的由外在美向内在美转移,注重内在的
感情和精神,更加注重源于生活的切入点,如《沧桑》、《渊源》等表现中国黄河母亲这一宏大的题材。我运用超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创造一种时空,表现中华民族的深刻内涵。画面色彩并不鲜艳,倾向沉着含蓄,暗含淡淡的艰涩和苍凉,在画面的节奏中注入了宁重和沉静,使人感受中国
历史进程的文化底蕴。面对东西方艺术潮流的撞击与交汇,如何寻找自我的最佳位置和坐标,充分展示主体语言的个性,它既检验画家的传统文化底蕴审视社会生活的态度及美学修养,又有赖于观念的更新与技法的突破。我在几十年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的油画生涯中认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新,强化个性语言。我的
作品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入把它推向极致,形成与众不同的自我
风格既是追求的目标。
画展
1996年,我的作品入选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展,在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日本的
东京、大阪、长崎、福冈巡回展出。1997年中国美协推荐我到
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学习,举办了个人
画展。1998年参加了由
法国世界艺术基金会举办的法国现代艺术国际七人展。两年后到
美国纽约参加了亚洲艺术家年会展。最让我终身难忘的是,参加了在
卢浮宫举办的
法国2000年国际美术邀请展,并获“外国艺术家荣誉奖”。2001年再次参加了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举办的中华世纪之光——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大展。我的
作品几次在国外展出,得到了国外观众和专家的称赞,增强了我对事业的
自信。
美术
作品是画家生命的延伸,是生命派出的永恒瞬间。读这些作品,你会感到我的心灵在震颤,脉搏在跳动,触摸到我对艺术的真诚,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让我的画和您进行一次促膝的谈心吧!
作品赏析
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