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白
中共中央华北局文化教育办公室副主任
陈康白生于1898(一说1902),1981年逝世,原名运煌。湖南长沙人。192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后任国立浙江大学教员、国立北京大学理学院研究员。1932年留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修有机化学。1937年回国赴延安,任中央军委军工局技术处处长。1941年任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次年任院长。后任东北军区军工部总工程师、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等。1951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195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秘书长、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兼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主任、国务院参事等。曾当选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生平
陈康白,生于1898(一说1902),1981年逝世,湖南长沙人。原名运煌。192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31年任北京大学理学院研究员。1932年赶德国留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到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院长、中原军区军工部长、东北军区军工部总工程师、东北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重工业处处长、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东北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常委。建国后,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秘书长、国务院参事、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7月31日于北京病逝。
备注:陈康白的出生年份档案记载为1898年,北京理工大学在编写校史时与家属核实后,其实际应为1902年生人。
主要事迹
延安文化建设
陈康白是延安学位最高的科学家之一,通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由徐特立介绍前来。1938年2月,他与高士其、董纯才、李世俊等在延安发起成立国防科学社,宗旨是“研究与发展国防科学,增进大众的科学常识”,即科研与科普并重。
1938年,延安成立新哲学会,艾思奇任会长,陈康白参与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讨论。科学技术及科学方法论,都被列入《边区文化》的传播内容。
1939年初,陈康白担任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筹备组主要负责人;五一劳动节,由中共中央提议、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等机关共同筹备,边区举办首次工业展览会,也由陈康白任筹委会主任。他在延安《新中华报》上,从4月下旬到5月中旬连续撰稿报道,受到中央和边区各界的广泛关注。
延安办学
1940年初,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改制为延安自然科学院,是抗日根据地自然科学教育与研究的最高学府,是培养党与非党的高级与中级专门科学及技术人才的学校,直属中央领导。任务是“开展科学研究,协助政府发展经济建设,推进生产事业,解决边区物资困难,改善人民生活”。筹建班子主要由副院长陈康白负责,李富春任第一任院长,徐特立继任。
科联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陈康白在北京负责全国科联工作,并参加筹建中国科学院。1951一1953年调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兼党组书记。该校原属中苏两国共同管理,1950年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陈康白借鉴苏联教育模式加以创新,高瞻远瞩,为学校开拓新局面。
1953年,为了建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政务院在十多名专家筹委中特意安排他兼委员。1954年中国科学院设秘书处,秘书长为钱三强和陈康白两人,副秘书长为秦力生武衡,秘书有贝时璋叶渚沛钱伟长张文佑刘大年张青莲叶笃正汪志华
核研究之先声
1955年12月,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了首次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中国被拒之门外。与会的苏联代表主动提出派一个代表团到中国来,介绍核科技情况。中国政府确定由科学院和国务院第三办公室接待,由陈康白任接待办公室主任,这是中国正式启动原子弹和核科学研究的先声……
轶事典故
陈康白讲授有机化学课,在科学馆上课,一堂课两个小时,滔滔不绝讲述和写黑板,从不看一眼讲稿。
在北大工作的3年中,陈康白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美国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引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道夫·温道斯在内的国际化学界的重视,阿道夫·温道斯还特别邀请陈康白到自己所供职的德国哥廷根大学讲学交流。得到国际学术界如此的肯定,这使得陈康白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化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专家之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09:2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