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高原
内蒙古阿拉善盟内的高原
阿拉善高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盟,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阿拉善”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突厥语,是“贺兰”的另一种音译,意思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驳”。
地域简介
阿拉善高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盟,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阿拉善”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突厥语,是“贺兰”的另一种音译,意思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驳”。《山海经》中曾经提过:“中曲之山……有兽焉,其壮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似乎类似西方传说的独角兽。
地理位置
阿拉善高原(Alashangaoyuan)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山以北,西起马鬃山,东到贺兰山,北接蒙古。大部分海拔1300米左右,地势由南向北缓倾,地面起伏不大,仅少数山地超过2000米,最低处居延海附近为820米。有若干起伏100-250米左右的干燥剥蚀低山丘陵,把高原分割为许多内陆盆地。阿拉善高原流沙、戈壁广布,为一干旱荒漠高原。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等。
阿拉善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为900-1400米,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其中分布有三个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几乎占高原面积的1/3。另外1/3是北部的戈壁沙漠向南延伸的部分。东南部是贺兰山,东北部为阴山余脉和黄河,西部是马鬃山,南部为合黎山和龙首山,从三面包围致使沙漠没有继续扩张。
沙漠中间分布着500多个咸水湖淡水湖,还有许多产盐的盐池,最著名的如吉兰泰盐池。阿拉善高原只有西部居延海周围的额济纳旗所在的额济纳盆地,由于有祁连山融化的雪水注入,水草丰美,绿草如茵,湖水荡漾,被称为沙漠中的绿洲,是良好的牧场。居延海号称天鹅湖,是天鹅夏季繁衍地之一。阿拉善高原处于沙漠包围之中,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是中国沙尘暴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组成部分
中国内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位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西部。西起马鬃山,东达贺兰山、狼山,南起北山(包括合黎山、龙首山),北止国境线 。海拔1000-1500米 ,少数山地超过2000米 。地势微向北倾,地面起伏小。为荒漠草原,流沙、戈壁广泛分布。
阿拉善高原因地处内陆,又受贺兰山的阻挡,从东南吹来的夏季风很难到达,气候干旱,大部分地方是荒漠,流动沙丘广泛分布。高原上有许多著名的沙漠,如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
阿拉善戈壁的地表依据其组成物质可。划分为岩漠、砾漠两类。岩漠是指地表岩石裸露或仅有很薄的一层岩石碎属覆盖的山麓地带,分布在周围及内部山前面积不大。如马鬃山、雅布赖山、贺兰山、罕乌拉山巴彦乌拉山的山前地带,砾漠地表为砾石覆盖,砾石大小不等,在石漠的外围地带面积广大,强劲的风力,将细小颗粒吹走,留下粗大的砾召,砾石多成为风棱石,上覆盖一层坚硬光滑的黑褐色荒漠漆皮,以岩漠和砾漠组成的荒漠戈壁面积广大,分布范围只要在阿拉善巴丹吉林腾格力、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外围。
沙漠中有大小不等的干涸湖盆星罗棋布。区内水系不发育,仅有石羊河、弱水、疏勒河水量较大。弱水向北流入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二湖的面积共约300平方千米,根据湖积物的分布范围推测,过去的湖泊范围曾达到2600平方千米,内蒙古高原的西部。位于北纬37°30′-42°36′,东经93°6′-106°36′。大致与地质构造上的“阿拉善地台”相当,行政区划上则构成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的主体。北为中蒙国界线,东界贺兰山,西面直抵黑河西岸的马鬃山地东端,南面则以阿拉善地台边缘山地的龙首山一合黎山(北山)邻接河西走廊,但界线不甚明显,大致与内蒙古及甘肃省界相当。
形成原因
阿拉善地区的翰海戈壁,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距今一亿三千万年前的地质时期,这里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这里的地势有所上升形成高原。由于上升幅度比较缓慢,再加上这里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山岭阻隔,气候干旱,河流很少,侵蚀作用微弱,因此地表切割轻微,一直保持着广阔平坦的高原,土壤大部分含盐碱和石灰,有机物含量低,多为荒漠、半荒漠地形。
阿拉善高原处贺兰山以西,夏季风很难到达,为干燥的非季风区,再加上南边有高大的青藏高原为屏障,阻挡了印度洋湿润气温的进入,从高原上下来的干热气流,及阿拉善高原周围高地环绕,致使这里水稀少,日照强烈,冷热剧变气候异常干旱,干燥度在4.0以上。地表植被非常稀疏,地面大部裸露,再加之地处高空西风环流区,冬春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与堆积作用很强烈,强大的西北风常将高原地面上的细士携卷而去,在古岩床上只留下薄层粗砂和砾石,这就形成阿拉善西北部的广阔戈壁。
地质地貌
地质构造上为长期稳定隆起的剥蚀地块,仅于燕山运动时期在南缘形成了一些断裂山地与拗陷盆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以剥蚀石质戈壁和洪积砾石戈壁为主,盆地中心有砂砾戈壁与盐沼,其中吉兰泰盐池雅布赖盐池为中国两个重要池盐产地。
地表结构为一系列东北—西南或东西走向的干燥剥蚀山丘与山间盆地相骈列,以后者为主。干燥剥蚀山丘从北而南为:
①洪果尔山,为海拔900-1300米的浑圆低丘。
②阿克雷山海拔约1350米,东部没于流沙。
③宗乃山—雅布赖山,前者海拔约1400米,相对高度仅100-200米;后者海拔1600-2200米,相对高度350-700米,西北坡平缓,东南坡峻陡。
④北大山海拔1800-2600米,亦为西北坡平缓,东南坡峻陡。
⑤龙首山—合黎山是“北山”的主脉,基底为元古代变质岩系,其上超覆厚度不大的中、下石炭系,局部拗陷中有侏罗纪以来的陆相沉积,构造长期稳定,地形准平原化,海拔2000-2500米,最高峰龙首山3440米,相对高度不过500-1000米。
阿拉善高原南缘和东缘的一些较大山间盆地则为广阔的沙漠,主要有三:①巴丹吉林沙漠分布于高原西南缘。②腾格里沙漠位于高原东南缘。③乌兰布和沙漠位于高原东北缘,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四周为剥蚀山地荒漠,山麓为砾石戈壁,广大盆地中心为沙漠(流沙、半固定、固定者各约占1/3)。北部地区和黄河沿岸还有大片土质平地,80年代初成为全国重点农垦区之一。
气候水文
阿拉善左旗地处西北内陆腹地,属亚欧大陆腹地、中温带干旱荒漠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水资源贫乏,为典型温带荒漠地区。由于湿润的海洋季风势力鞭长莫及,年降水量均在200毫米以下,从东部贺兰山的200毫米左右向西递减到黑河下游的50毫米左右,干燥度则从4.0左右递增到16.0左右。10℃以上的活动积温约3500℃,地域差异不大。
阿拉善高原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较少,地表水除东缘的黄河,几全属内陆流域,常年河流稀少,并有大片无流地段。黄河、石羊河黑河等较大河流均源自境外高山地区。但在三大沙漠区有许多湖泊和时令湖。石羊河下游及黑河下游(又名额济纳河)有广阔的冲积、湖积平原。石羊河过去曾注入淡水的白亭海,现已完全干涸,盐分厚积,成为重要食盐产地之一。民勤绿洲四周为腾格里沙漠及广大戈壁滩所包围,是中国著名造林固沙的样板之一。黑河下游平原介于巴丹吉林沙漠与马鬃山地间,沿河有少量农田及居民。黑河最后潴为嘎顺诺尔(居延海)及苏古诺尔。前者蒙古语意即“苦湖”,湖面海拔820米,原为盐湖,属氯化物(钾)-硫酸盐(钠、镁)水,矿化度10克/升以上,现已全部干涸。后者蒙古语意即“母鹿湖”,湖面海拔879米,湖水可向嘎顺诺尔排泄,湖水矿化度为3-5克/升,但从1959年后基本干涸。阿拉善高原古来即为蒙古族粗放游牧的场所。
高原植被
阿拉善高原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较少,植被以极其稀疏的灌木、半灌木荒漠为主,甚有大片地区几无寸草。水泊、沼泽和草湖主要分布于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中,通称为沙漠湖盆。湖泊中以咸水湖泊居多,多分布于沙漠边缘地带,盛产盐硝碱;淡水湖泊多分布于沙漠腹地,集水面积较小,一般在0.1平方千米左右。湖畔芦草丛生,是沙漠中的绿洲,但无灌溉之利。
矿产资源
阿拉善高原是块待开发的资源富地,在阿拉善高原漫漫黄沙和茫茫戈壁下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亟待勘探开发。 面积27万平方千米的阿拉善高原,地处中亚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碰撞的交汇处,地质构造十分特殊,境内地层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据盟国土资源局局长杨德峰介绍,截至目前,全盟区域地质调查面积只完成总面积的3%,而地质勘探程度还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5。
虽然阿拉善矿点普查少,详查、精查更少,但地质勘查前景却非常喜人。截至2001年底,全盟已发现矿种84种,产地514处,占内蒙古已发现矿种的63%。探明储量的矿产45种,占内蒙古已发现矿种的54%,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有93处。全盟已发现的矿种主要有煤、湖盐芒硝、铜、铁、金、锑、磷、石灰岩、石膏、石墨、萤石膨润土滑石、饰面花岗岩等。其中无烟煤、湖盐、锑探明储量居内蒙古自治区之首。
2004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里为各类地勘部门看好,勘查力度有所加大,先后发现并探明了株拉扎嘎大型岩金矿床,阿拉善成矿区极有前景的铜、镍矿化点,在北山成矿区圈定了多处铜、金矿产勘查地,在沙拉套尔汗地区圈定了4个成矿远景预测区,6个找矿靶区,显示了阿拉善盟矿产勘查的巨大潜力。 阿拉善盟国土资源局局长杨德峰告诉记者,阿拉善高原矿产资源特点是矿种齐全、分布集中、配套程度高,部分矿产储量大、质量优,非金属矿产丰富有特色,共生、伴生矿产多,金属矿产分布广、潜力大,比较优势明显,是一块待开发的资源富地。
风能光能
阿拉善地区风能资源较为丰富。以平均风速而言,旗内风能资源最好的地区是贺兰山顶,大岭的年平均风速7.7米/秒。丰富的风能资源为大规模风力发电提供了保证,大规模发展风力发电项目,既充分利用了阿左旗丰富的风能资源,建立清洁的生态能源产业,又缓解了蒙西电网电力供应不足的矛盾,保证地方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阿拉善地区位于北纬37°-42°之间,系荒漠干旱地区,经常晴朗无云。大气透明度好,日照时间长、百分率高,光能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在2900-3500小时之间。
沙源治理
中国沙尘暴源头之一——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正在实施退牧还绿的生态恢复工程。
资料显示,在总面积为27万平方千米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各占三分之一,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在这里交汇,其中巴丹吉林沙漠为世界第三大沙漠。2000年以来的多起沙尘暴源于阿拉善大漠。阿拉善生态有三大天然屏障:贺兰山原始森林、古弱水河畔的胡杨林、荒漠草原上的梭梭林,但经过历年不顾后果的开发,原来的绿色屏障已残缺褪色。 贺兰山原始次生林仅剩35万亩(15亩合一公顷),胡杨林由最盛时的170多万亩锐减到50多万亩,梭梭林由原来的1700多万亩减少到300多万亩。2000年以来阿拉善盟经过反复调研和试验后,提出把人口和牲畜撤出仅存的绿色,把绿色交还大自然自由延伸和扩展;国家有关部门积极部署黑水河(古弱水河)分水方案,给阿拉善的绿洲以充分的滋养;澳大利亚派出了十几人的专家组,常年在这里进行生态意识教育及恢复生态的研究。为找回绿色,阿拉善启动了“五步走”退牧还草的生态恢复工程。这一工程除“三大屏障”的禁牧封育以外,还包括了腾格里沙漠东缘200万亩飞播封育区的退牧,最终将扩展至占全盟国土三分之一、总面积约9万平方千米的荒漠草原区的全面退牧。
截止2000年,阿拉善生态恢复系列工程中的第一步——总耗资近1000万元的贺兰山禁牧搬迁一期工程已顺利完成,15万头牲畜和2020口人全部搬出贺兰山。 另外,胡杨林带、梭梭林带、人工飞播封育区等几项禁牧措施的前期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有关人士预测,半个世纪以后,阿拉善荒漠草原区的草场覆盖率将由已有的6%提高到40%左右。
旅游景点
阿拉善高原境内山脉、沙漠、湖泊、森林、古迹为主,加之鲜明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构成了具有丰富内蕴和独具特色的景观。阿拉善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风土人情绚丽多彩。西夏古塔、明代修筑的贺兰山三关长城、清代建的定远营城遗址、阿拉善王府(今阿拉善博物馆,呈列有出土文物、岩画、民族民俗实物)、延福寺、广宗寺(南寺)、福因寺(北寺)等古遗迹、古建筑。秋季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的文娱体育集会,举行摔跤、射箭、赛马的等比赛。阿拉善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景色各异、风韵独具,尤以5月至10月气候宜人。民族体育活动丰富,宗教法会集中,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曼德拉山岩画,在阿拉善高原上有一座形状奇特的山脉,山上黑石嶙峋,岩脉蜿蜒,周围巨大的岩石皆成圆形,酷似陨石分布,一条崎岖小路不见尽头,这便是曼德拉山。蒙语曼德拉是汉语“升起来”的意思。专家考证,早在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阿拉善大地上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这些岩画是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生活、精神的写照。岩画6000多幅,面积约18平方千米,属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制作。岩画的造型技法有凿刻、磨刻和线刻。画面内容为狩猎、放牧、战斗、神佛、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游乐等。岩画形象生动地记录了远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形态、自然环境风貌。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堪称中国西北古代艺术的画廊。 额济纳胡杨林: 这是一个神奇的树种,它的生长总是和凤凰与鲜血紧密相连……这是一个多变的树种,春夏为绿色,深秋为黄色,冬天为红色……这是一个坚强的树种,活着三百年不死、死后三百年不倒、倒后三百年不朽…… 弱水河畔、居延海边是胡杨的故乡,这里的39万亩胡杨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
通湖草原旅游区,通湖,顾名思义是湖水相连的意思。几百年前这里确有一片湖水,据说有两个喇嘛在距此60千米处的“太阳湖”边用铜壶取水,一不小心铜壶掉到了水里,几日后,有一个牧民妇人在这里发现铜壶,方知两地地下水系相通,因此取名“通湖”。通湖草原旅游区位于宁夏和内蒙交界处的腾格里大沙漠腹地。
草原文化
阿拉善文化圈地处阴山、贺兰山以西,雅布赖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等组成的走廊北山以北的阿拉善高原,其东南部属黄河流域,西部有额济纳河(古称黑水、弱水)及其下游的居延海、居延绿洲。这一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极少,每年大多在50毫米以下,蒸发量大,每年可达3500毫米以上,是十分干旱的地区,大面积分布着沙漠和戈壁,草原则为荒漠草原及河、湖畔的灌木、胡杨林等。
阿拉善地区历史悠久,在额济纳绿洲曾发现了约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发现的约8000幅岩画,生动、形象地记载了约6000年以前远古先民的历史。商、周时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陶器遗物,说明这里已有人类的较多活动。与大兴安岭文化圈、阴山文化圈不同,在阿拉善地区活动的游牧民族多属于西戎、西羌等西北游牧民族族系。秦、汉之际,匈奴兴起,一统大漠南北,汉武帝开西域,通“丝绸之路”,派大将霍去病进入居延绿洲,又修筑外长城延伸至居延,筑居延塞、遮虏障,置居延都尉,居延为西北重镇。汉宣帝设居延属国。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均置西海郡,郡治所居延。北周宇文氏在居延设置大同城。
隋朝建立,西出贺兰山进攻突厥,进入阿拉善。唐朝(武周)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安北都护府自漠北迁至额济纳东南的漠南同城。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设宁寇军,统领居延军务。唐玄宗时,收温池盐(今吉兰泰盐池),设榷税使管理盐务。唐朝大诗人王维曾受命出使居延,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佳句。
西夏立国,贺兰山为重兵驻守之地,并于居延置黑山威福军司和威福军城,即著名的额济纳旗黑城。
成吉思汗南征西夏,于公元1226年攻破黑城,于1227年在贺兰山大破西夏军队,遂灭西夏。
元朝时期,黑城为西北重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路过这里,对城中所产的驼毡、白毡大为赞赏,称之为“世界最丽之毡”。元世祖忽必烈在黑城设“亦集乃路总管府”,为中原至漠北、纳邻驿道的交通枢纽。明朝代元而立,黑城被毁弃。
清朝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及次年,漠西厄鲁特蒙古和罗理等率众相继入居阿拉善高原。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设阿拉善霍硕特旗,上不设盟,直属清廷管辖。次年,徙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土尔扈特部阿喇布珠尔,同其母亲、妹妹率众500人赴拉萨礼佛,因归途被阻,请求内附,驻牧党河、色尔腾地方,后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在威远营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直属清政府管辖。
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文化带有漠西蒙古族的鲜明特点。例如,其长调悠远、粗犷、苍凉、高亢,在金色沙漠、黑色戈壁、绿色草场、蓝色天空的映衬下能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因为地处沙漠、戈壁广布的独特自然环境,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也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别。例如,阿拉善以“驼乡”著称,在那达慕大会上,赛驼是深受群众喜爱的项目,在民歌中,骆驼也成为讴歌的主要对象。
西夏时期,党项与汉族即在这里共处杂居。元朝以后,穆斯林陆续迁入,特别是聚居于宁夏。阿拉善地区逐渐成为具有漠西蒙古特点的蒙古族文化、具有西北地区特点的汉族文化和回族文化的交融、荟萃之地。
阿拉善奇石
内蒙古阿拉善位于祖国北疆沙漠腹地,特别是阿拉善北部靠近外蒙的千里戈壁,荒漠漫漫,风势极强,这里有远古形成的火成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以及含化石的石碳纪地层、海绵骨针化石和大片含笔石化石的浅变质碎屑岩系。近20亿年的地质沧桑巨变和风沙磨砺,造就了极富观赏价值的珍珠玛瑙、碧玉和独具“形”“色”的风砺奇石、集骨石、千层石、硅化木、水晶石等。石质坚硬、姿态怪异的戈壁奇石,它们是中华奇石瑰宝。
内蒙古阿拉善盟戈壁奇石属风凌石,据地质考古专家考证,阿拉善戈壁奇石原岩由距今大约800万至1亿年前火山爆发喷射出的岩浆冷却而成,经过长期的地质变迁和日晒风蚀等自然作用,形成了千奇百怪、绚丽多彩的戈壁奇石。阿拉善奇石大都属未成熟型玛瑙类,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已越来越引起了海内外奇石收藏界人士的注目和青睐,出口到了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和台湾、香港等地。阿拉善奇石天工独塑,大璞不雕,质朴硕然,采天地之灵光,沐日月之精气,淋漓尽致地凝聚和演绎着阿拉善戈壁的坦荡,博大与雄沉以及豪放壮美的西部神韵。
旅游提示
沙漠昼夜温差很大,风大、气温低。要准备好防寒服。
特别提示:防晒用品必不可少。有时会在沙漠中露营,要自备睡袋及防潮垫。
多带消毒纸巾,一路卫生状况不是很好。沙漠风沙大,要准备塑料带保护相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0 09:06
目录
概述
地域简介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