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风格原指阿拉伯建筑中花巧的装饰图案。在音乐上,阿拉伯风格曲指旋律富于装饰的作品。R. 舒曼(作品18)、C. 德彪西等的阿拉伯风格曲是一种带有幻想性、即兴性的抒情
特性曲。
所谓阿拉伯风格,原来是指古代西班牙宫廷、古堡、寺院和
意大利城市建筑中的
装饰性的花纹,这花纹被认为是阿拉伯风格的,所以又叫《花纹》。虽然还不是典型的
印象派风格,但那轻松的流动感,已经和情感浓重的浪漫派相当不同。
《阿拉伯风格曲》(Arabeske in C Major, Op. 18)是舒曼1839年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作品,而这一年,正是舒曼与克拉拉结婚的前一年,正是舒曼处于事业与爱情进展最顺利的一个阶段,此时的他,习惯于在钢琴上倾诉自己的情感,在作品里,不断流露出柔情蜜意和诗一般的浪漫幻想。克拉拉作为一名钢琴家,对于舒曼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或者说,当舒曼遇到了克拉拉,他的创作热情,创作风格、创作体裁开始有了革新意识,
浪漫主义色彩越发明晰。
这种浪漫色彩很明显地体现在,他送给克拉拉的
结婚礼物歌曲集《桃金娘》中的第七首《莲花》,根据音乐学家的分析,从主体包括的
音型C--降B--A--升G--A最终推出三个字母C--A--A,即使克拉拉名字(Clara)中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母,而第二个与第四个字母则以半音的形式与这三个字母靠近,形成了“克拉拉主题”。从音乐中解开这个主题密码,可以看到舒曼对于克拉拉的情感。
舒曼曾经是想成为一名诗人,他热爱文学,偏于执拗,又爱幻想,“幻想”是他一生难以舍弃的翅膀,幻想成就了他,最终又毁灭了他。他用幻想的诗意结合
音乐的语言创作了大量的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作品,其中就包括这首《阿拉伯风格曲》。
这部作品中时而有巴赫的影子,运用了多线条的旋律创作思维,同时又发扬了“克拉拉密码”的
文字游戏,运用了
多调性的变化,并在和声中尽情渲染了浪漫主义色彩。
但是,从演奏者的角度看舒曼的作品,更多直接的感受是“癫狂”“执拗”,这种理解并不夸张,他的一生都在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融入作品中,执着地进行
浪漫主义运动。这种浪漫主义,并不是一种情怀,而是一种执着地追求和革新。作品里都凝结着作曲家对文学深深的热爱,而这种热爱正是他的使命所在。不得不说,当舒曼的音乐响起时,所有的文字语言都显苍白,他的音符凝结着文学,带着他的爱情、性格、事业、人生像一部神秘的戏剧般呈现在我们面前,等待着真正懂他的人去慢慢靠近……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首先得到出版的就是这著名的《二首阿拉伯风格曲》(Deux Arabesques, L. 66),作于1880年。正如洛克斯皮塞尔指出的:“这是第里比斯舞剧的优美风格的再现,”他们更多相似的地方表现在作品的形式结构与钢琴家所用的手法这两个方面。充满明快情绪,相当优美。
第一首,以大量的左右手
三连音以及右手三连音切分左手的形势,表现出一种特别的
节奏感,随着轻响的变化以及略有东方风格的主旋律,给听众带来一种奇特的幻境,仿佛置身于一个安谧平和的下午,阳光从树从间穿透,洒在身上。中间部分更富有效果,如歌的经过句在坚定的和弦式的
C大调的陈述中达到了高潮。它迅速从C大调转回原来的
E大调是明显的。它以半音的变化使C大调
三和弦转为
升c小调的
第一转位以及在完成调性的转换上都做得十分出色。
第二首,比第一首更为随意,它以清脆的吱吱鸟鸣声的音型从头至尾贯穿各个
乐段,同时尾声具有一种奇形怪状的、虚拟的
赋格曲式,一开始宛如两支
大管。中间乐段靠后部分再度进入转调,在处理转调的手法上生动而有特色。即从C大调转入原来的
G大调本无不可克服的问题,但德彪西选择了一条纡回的路线,他从C大调
属七和弦进到E大调的
主和弦是直接插入的。进入降E大调用的是侧滑,进入G大调用的是无准备的跳进,从而完成了这段不大正规的路程。这里的钢琴手法表现得非常精致,也正好是用在标明“稍慢”导向乐曲结束之前,同时“稍慢”本身在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中是初次出现的例示,是作曲家在“不可能”用音符来表明的情况下(持续进行中,指法不能实现时只有用踏板)而用持续踏板音来说明的一种方法。他在这里标有“谐和的”字样作为附加的指引,这也似乎为后面每隔两小节结合低音部的全音符的一段进行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