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
湖北省黄石市辖县
阳新县,隶属湖北省黄石市,位于黄石市东南部,东南紧邻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县和江西省武宁县,西北连咸宁市咸安区大冶市,东北与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县域面积2780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阳新县辖16个镇。截至2023年末,阳新县常住人口89.79万人.
历史沿革
陶唐时为荆扬之域,虞、夏、商属荆州,西周为鄂王辖地,春秋归楚,秦属南郡。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分南郡始置下雉县,属江夏郡。
三国,吴孙权析下雉置阳新县,以县治阳辛得名。
南齐,属武昌郡
陈,析阳新置永兴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阳新为富川,后改富川为永兴,时县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大业三年(607年),属江夏郡。
唐代,县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以永兴县置永兴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永兴军名兴国军,隶江南西道,领永兴县、通山县、大冶县3县。崇宁元年(1103年),属江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兴国军为兴国路总管府,属江西行省,领三县(永兴、大冶、通山)。至元十七年(1280年),兴国路总管府属江淮行省蕲黄道。至元十九年(1282年),属江西道。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属湖广行省江南湖北道。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克兴国,改兴国路总管府名兴国军。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改兴国军为兴国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兴国路为兴国府,属湖广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4月,降府为兴国州,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府。
清初,兴国州仍领通山、大冶,同属湖北布政使司武昌府。康熙三年(1664年)起,兴国州不再领县,属武昌府。雍正元年至十三年(1723—1735),分湖广行省,设置湖北省,县地属湖北省武昌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改道,改兴国州为兴国县,隶湖北省江汉道。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定名阳新县。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江汉道,阳新县直属湖北省。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阳新县隶属大冶专区。
1952年6月,阳新县改属黄冈专区。1965年7月,阳新县改属咸宁地区。1997年1月1日,阳新县划归黄石市管辖。2019年4月,湖北省政府正式批准阳新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6月,阳新县辖16个镇:兴国镇富池镇黄颡口镇韦源口镇太子镇大王镇陶港镇白沙镇浮屠镇三溪镇龙港镇洋港镇排市镇木港镇枫林镇王英镇,另辖率洲农场半壁山农场荆头山农场金海开发区城东新区。县人民政府驻兴国镇儒学路1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阳新县地处黄石市东南部,东南紧邻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县和江西省武宁县,西北连咸宁市咸安区大冶市,东北与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4°43'—115°30,北纬29°30'—30°09'之间。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6.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1.5千米,总面积278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阳新县地处幕阜山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属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境内地形为东南、西南、西北部多低山,且向东、中部倾斜,构成不完整山间盆地。东北部临江,有狭长小平原与中小湖泊。富水自西向东横贯县境。自湄潭以下,两岸湖泊星罗棋布。岗地坡度平缓,分布在山丘与河流湖泊之间。
阳新县主要山脉有父子山脉、七峰—百福山脉、老炭槽山脉、仰天塘山脉、白马山脉、后垴—横岭山脉、金竹尖—鼓鸣尖山脉、卜风尖山脉。境内最高点位于白沙镇七峰山南岩岭,海拔860米;最低点位于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拔8.7米。
地质
地层
阳新县地壳结构具有不均一的多层模式特点。沉积盖层复杂,建造类型纷杂,结晶基底在部分地区裸露于地表。
地质构造
(一)淮阳山字形构造体系
阳新县境处淮阳山字形构造弧顶西翼而受其控制。海口至封三洞一带地层断裂,大致呈北西西至南东东方向展布。所见褶皱断裂多以陡倾角为主,背向斜构造地层均北陡南缓。
(二)东西(纬)向构造体系
本构造体系控制县境中部广大地区。
1.褶皱
北有黄姑山—犀牛山—向录山为轴线复背斜,南有富水街—木石港为轴线复背斜,两者之间有复向斜。产状:近背斜轴部较陡,多呈陡倾角产出;近向斜轴倾角较缓,背斜轴部出露地层,西段以寒武、奥陶系为主;东段以志留系为主,局部见奥陶系。背斜两翼及向斜轴部出露地层,西部以志留系至二迭系为主,东部为二迭系至三迭系。
2.断裂
断裂多呈组出现,活动期次多,性质复杂。
浮屠街—银山—玛垴山断裂组。走向西东,长逾40公里,西延至大冶境内。产状南倾,呈陡倾角产出。压、张、扭力学性质均有表现,以压、扭性为主。
大箕铺—白沙—浮屠街断裂组。走向北北西至南南东。断裂形迹主要见于阳新岩体西段两侧,为控制成矿主要构造。均呈陡倾角产出,但岩体两侧倾向相反。
浮屠街—牛头山—赤马山—太子庙断裂组。走向南南西至北东东,与前述两组断裂组成完整西东向断裂体系,控制阳新岩体东南侧边界。呈陡倾角产出,倾向东南。
铜硐山—玛垴山断裂组。规模小,但发育较完善。北南走向。
此外,富水街、枫林两处出现较大规模硅化带。木港—枫林一带发育有北西—南东、南西—北东两条大型挤压破碎带,为县境南部东西向构造断裂表现形式。
(三)新华夏构造体系
早期褶皱,主要表现为对东西构造叠加改造。沿县境东南缘向东至枫林一带,构造轴线呈北东东至南西西向,形成反S形构造。中后期褶皱,主要表现对东西向构造横跨与叠加。特征较明显的背斜构造有富水街—黄姑山背斜、木港—向录山背斜。背斜轴部叠加分别出现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向斜轴部因第四系掩盖而不清。
县境中部,还发育华夏式构造,形成湄潭—富池口走向南西西至北东东之阳新盆地,给白垩系至第三系提供沉积场所,为形成现代湖泊创造条件。
岩浆岩
在漫长的地质变化过程中,由于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县内火成岩和火山岩有广泛出露。
气候
阳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境内多东南风,气候湿润,冬寒期短,水热条件优越。多年平均气温17.2℃,1月平均气温4.5℃,极端最低气温-14.9℃(1969年2月1日);7月平均气温29℃,极端最高气温41.4℃(1966年8月10日)。最低月均气温0.6℃(1977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1.8℃(1967年8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4.9℃,最大日较差24.1℃(1963年2月28日)。生长期年平均265天,无霜期年平均254天,最长达297天,最短为21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786.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417.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4.1天,最多达167天(1970年),最少为122天(1978年、1995年、2004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128.3毫米(1999年),极端年最少雨量882.2毫米(1966年)。降雨集中在4—7月,6月最多。
水文
阳新县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一级河长江过境总长46.9千米;二级河富水、大冶湖港、海口湖港、金相园港、菖湖港和上巢湖6条,总长149千米;三级河龙港河、三溪河、获田河、牧羊河、木港、牛湖港、樟桥河、双港、网湖等43条,总长465千米;四级河316条,总长753千米。河流总长度1412.4千米,河网密度0.5千米/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22.1亿立方米,年排涝量10.4亿立方米,年量大排涝量15.6亿立方米。
阳新县境内最大河流为富水,总流域面积5310平方千米,从富水水库大坝至富池镇流经境内排市镇、军垦农场、三溪镇、荆头山农场、浮屠镇等12个镇(场),长98.5千米,境内流域面积2245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5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龙港河、三溪河、胡桥河、牧羊河、木港、牛湖港等。
土壤
阳新县成土条件(母质)复杂,土壤种类繁多。共有6个土类,15个亚类,还有48个土属,225个土种。
6个土类:红壤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
15个亚类:棕红壤、黄红壤、红壤性土、黑色石灰(岩)土、棕色石灰(岩)土、灰紫色土、酸性紫色土、潮土、灰潮土、草甸沼泽土、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侧渗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沼泽型水稻土。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阳新县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6种,银杏、水杉、樟树、杜仲、莲、胡桃。境内仅可食用山野菜达130余种,年蕴藏量达2万多吨,主要品种有: 花牛儿腿、香椿、马齿苋、竹笋、蕨菜、地耳、灰条菜、荠菜、黄精、板栗等。
动物资源
境内普类有华南金钱豹、狼、豺、水獭、豪猪、兔、野猪、黄麂、獐、黄鼬、刺猬等30余种。鸟类有斑鸠、猫头鹰、鹭、竹鸡、野锦鸡、啄木鸟等90余种。鱼类有鲢、鲤、鳜、青、草、乌鳢、鳅等80余种。软体动物有钉螺、马氏珠母贝、无齿蚌等13种。节肢动物有虾、蟹、蜜蜂、蜈蚣、百节虫、蝎等67种。爬行动物有龟、鳖、蛇等1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方白鹤、黑鹳、白鹤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河麂、小天鹅、白琵鹭、白头鹞、鸳鸯等29种。
矿产资源
阳新县境内已探明矿藏资源35种(金属19种,非金属16种,矿产地112处)。金、铜、煤、水泥石灰岩等储量居湖北省前列。其中,金矿探明储量68.2吨,铜矿探明储量110.9万吨,煤矿探明储量4152.9万吨,水泥用灰岩矿1.27亿吨,熔剂灰岩5328万吨;钨、钼、锰、铁、锌、铅、硫、花岗岩、大理石、玄武岩、硅灰石、黄沙等矿产资源的储量在湖北省也占相当比例;建材资源以水泥用石灰岩为主,其储量大、分布广。
自然灾害
阳新县来水面积大,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和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极易发生水旱灾害。有些年份一年几次水灾或几次旱灾,甚至水灾、旱灾同时发生。如:2003年,先洪后旱,旱重于洪;2004年,先春旱后夏旱。1986~2005年的20年间,阳新县共发生水旱灾害24年次。进入20世纪90年代,水旱灾害频发,7年水灾,4年旱灾。
人口
2022年末,阳新县户籍人口111.79万人,常住人口90.16万人,人口与2021年基本持平。
截至2023年末,阳新县常住人口89.79万人,城镇化率48.85%,较上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经济
综述
2022年,阳新县(含两镇)生产总值为40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97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55.04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164.59亿元,增长6.2%。三次产业结构由2021年的21.3:36.6:42.1调整为20.2:38.7:41.1,一产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2.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
2023年,阳新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县域口径)472.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65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215.86亿元,增长37.3%;第三产业增加值175.77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2:38.7:41.1调整为17.1:45.7:37.2,一产比重下降3.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3.9个百分点。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本级)387.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固定资产投资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4%(不含新港)。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1.3%,制造业投资下降1.1%,工业投资增长23.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3.5%,民间投资增长20.1%,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91.0%,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下降12.7%。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103.5%、23.8%、9.2%。三次产业比由上年同期1.9:37.3:60.8调整为3.3:39.7:57.0,第一、二产业投资占比分别上升1.4、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下降3.8个百分点。
从投资构成看,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完成投资占比81.7%,同比增长22.9%;5000万元以下占比6.0%,增长282.6%;房地产投资占比12.3%,下降31.3%。
从入库情况看,新入库投资项目158个,增长12.1%,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84个,下降32.3%;500-5000万元项目74个,增长335.3%。房地项目入库8个,数量与上年同期持平。
财政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04亿元,增长16.5%,在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9.63亿元,增长38.9%。公共预算支出88.50亿元,增长14.8%。
人民生活
全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92元,比上年增长6.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比上年增长8.0%。
第一产业
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68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5%。分行业来看,农业产值67.87亿元,同比增长3.4%;林业产值4.51亿元,增长23.5%;牧业产值19.61亿元,增长5.9%;渔业产值39.67亿元,增长4.5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00亿元,增长11.3%。行业占比由上年同期的45.5:4.7:14.3:30.4:5.1调整为48.6:3.2:14.1:28.4:5.7。
粮食产量29.35万吨,增产2.0%。油料产量6.95万吨,比上年增长6.5%;茶叶产量0.12万吨,增长8.0%;园林水果产量10.27万吨,增长4.7%;蔬菜产量54.91万吨,增长4.1%。
猪肉产量4.34万吨,增长5.7%。全年生猪出栏55.66万头,增长6.3%。年末生猪存栏33.31万头,增长1.7%;禽肉产量0.84万吨,增长0.4%,禽蛋产量3.22万吨,增长4.1%。家禽出栏595.48万只,增长0.4%。家禽存栏495.50万只,减少2.0%。
水产品产量15.20万吨,比上年增长3.7%。
第二产业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58.26亿元(不含新港),同比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比增长7.8%。高新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城北工业园、滨江工业园和新港物流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1%、9.8%和175.3%。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11.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增长12.8%,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5.5%,非金属矿采选业产值下降8.2%,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产值增长6.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增长4.7%,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产值下降20.4%,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产值增长56.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产值下降25.0%,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下降12.6%,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下降12.6%。
全年建筑业总产值37.41亿元,增长22.6%。商品房销售面积67.31万平方米,增长9.0%。
第三产业
国内外贸易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66亿元,同比增长8.8%。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25亿元,同比增长20.0%。按所属行业分:限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累计销售额(营业额)分别增长15.3%、39.4%、-15.9%、45.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15亿元,同比增长18.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亿元,增长41.3%;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11.89亿元,同比增长16.4%;餐饮收入2.37亿元,增长42.0%。
外贸进出口总额184.9亿元,同比增长483.6%。
旅游
全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1.5%、22.8%。排市滴水涯旅游区入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王英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名单,三溪立中村等4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交通运输
综述
2023年,阳新县普通公路总里程达4780公里(不含新港)。共有道路运输业企业910家,危险品货运业户3家,危货车辆68辆,车辆总吨位3.58万吨。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95条,总营运里程6334公里,农村客运车辆356辆,座位数7426座。拥有公交企业1家,新能源公交车辆180台,公交运营线路12条,停靠站点405个,公交线路总长约187公里。拥有出租车公司三家,出租汽车400台,其中得福公司208台,安捷、安发公司各96台。
公路
106国道、316国道横贯阳新县东西,大广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黄咸高速公路、麻阳高速公路、武阳高速公路境内纵横交汇。
铁路
武九铁路武九高速铁路纵穿阳新县南北。阳新站位于县城城北官桥,每日停靠旅客列车可直达汉口、武昌、西安、洛阳、重庆、成都、温州、杭州、福州、上海、汕头、南昌、厦门、深圳、东莞等地。
航运
阳新县境内有通航河道2条,总长126.8千米,其中长江航道为一级航道,航线45.5千米,最大通航能力为5000吨级船舶,可常年通航3000吨级船舶;内河富水河81.3千米,县城至长江富池口30千米河段为五级航道,可常年通航100吨级船舶,其他河段为季节性通航。长江航道三洲、黄颡口、老渡口、富池口和富河沿岸的各港口统称为阳新港,航线可通达全国各港口,最大靠泊能力3000—5000吨级,年货物吞吐能力约780万吨。
人文
美食
太子豆腐
太子豆腐是产于太子镇的著名小吃,有史料可查,太子豆腐制作传统有1700多年的历史。太子豆腐的闻名,得益于太子人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整个制作过程采用手工制作,近10道工序;选豆一浸豆一磨豆一煮浆一起豆油一过滤一点浆一滤水一打包成型。食之,细腻绵滑,营养丰富;观之,细若凝脂,洁白如玉;掂之,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碎。
茶铺鱼面
茶铺鱼面,具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主料为纯净鱼肉,辅料为苕粉,佐料为姜、葱、食盐等,先将鱼清洗打麟、除内脏、去皮别刺、剁浆;再将红苕先进行洗刷削皮、磨制、过滤成粉;把鱼肉伴苕粉,加入适当姜、葱和食盐,混合揉坨、搓条成团、擀成面皮、通过锅烤、卷筒、蒸熟、最后切成面丝。鱼面具有明目养颜、健脾养胃、补钙养气、健骨活血之功效。鱼面过去视为庄稼人的“荤腥”,在当今是人们逢年过节、招待客人、送礼佳品。
阳新薯粉坨
薯粉坨,外形类似于汤圆,比汤圆略大。是用薯粉揉成外皮,用油炸豆干,竹笋、腊肉、大蒜等各种原料做馅包成团圆状,可煮可煎可炸。轻咬一口,一股清香便喷薄而出,沁人心脾。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般情况下北方过年盛行吃饺子,南方过年流行吃汤圆。而在阳新,过年最爱的还是薯粉坨,寓意家庭美满、团团圆圆,是阳新地区世代相传的风俗。
阳新折子粉
阳新折子粉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享誉鄂赣边区,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美食之一。
从明朝起,阳新就有人从事折子粉的手工制作。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传承折子粉制作技艺,据当地制作折子粉的老人讲,历史上折子粉是进贡朝廷的“贡粉”。
阳新折子粉与其他的米粉不一样,其制作技艺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原材料,阳新折子粉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产于阳新当地的优质早稻米。二是发酵。制作折子粉的大米,需要放在陶瓷的米缸中进行发酵。大米通过发酵后,会产生一种特有的香味,这是不同于其他米粉制作的关键环节。三是晾晒过程中,将做好的米粉铺在特制的竹折子上进行晾晒,利用竹子之间的缝隙,使做出来的粉干得快且不会串味,从而保持折子粉的口感。
2013年,阳新“折子粉制作技艺”入选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习俗
太子接大王
阳新太子镇的大型民俗活动“接大王”,是鄂东南地区场面规模宏大、融合“谷文化”、“俗神祭祀”等多种传统文化成分的民间文化活动形式。活动源流久远,接代相传,风貌古朴,传统文化信息含量大。
接大王又称接太王、接王,富河北岸的太子、大王、韦源口、三溪、富水等地流传的一种祭祀自然神的大型民间活动,是一种驱疫民俗,具有悠久的历史。
伍家祠社戏
伍家祠,是阳新县王英镇国和一处伍氏的家祠。伍家祠传承的一脉之伍氏子孙念念不忘祖训,堪为人文精华。秋社则是既致祭,又唱戏,且是三天三夜。伍家祠社戏活动场景恢弘,形势壮观,影响广远。
富池三月三庙会
富池 “三月三”庙会是以吴王庙(当地群众尊称吴甘宁为吴王)、甘宁公园内传统祭祀活动为主,展开一系列有着传统民俗成分的祭神祈福民俗活动。
历史久远、流传至今的“富池三月三庙会”,是承载着楚地鄂东南区域祭祀习俗、战神崇拜和三月三节令风情等多种传统文化成份的复合载体,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在周边数县市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富池三月三庙会是富池地区举行的一个盛大民间节日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湘鄂赣三省边区老百姓汇集富池镇参加祭祀活动和赶庙会。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阳新县拥有幼儿园174所,在园幼儿30439人;小学221所,在校生98477人;初中45所,在校生51896人;高中7所,在校生21553人;中职1所,在校生4505人。县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经费18.76亿元,比上年增长9.2%。
科学技术
2023年,阳新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6.05亿元,占GDP比重为22.5%。入选“科创湖北”试点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3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家、“瞪羚”企业8家。远大生科荣获省级“绿色工厂”,恒驰电子荣获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可兴鞋业入选省级劳务品牌领军企业。
文化事业
2023年,阳新县文化事业费支出10363万元,比上年增长21.8%。年末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223场,观众135万人次。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37.66万册;博物馆1个;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5%,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5%。全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体育事业
2022年,第十六届省运会龙舟比赛阳新栗林龙舟队参加4个项目勇夺2金2银的成绩。摔跤项目首次出征省运会收获三银五铜、团体体育道德风尚奖。其他赛事活动收获5金4银4铜。
医疗卫生
2023年,阳新县共有医院1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8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家;全县共有卫生计生人员总数 733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227人,注册护士2397人;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022张,其中医院床位4438张,卫生院床位1584张。
环保事业
2023年,阳新县全社会用电量42.2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7.4%。其中工业用电量29.80亿千瓦时,增长64.1%;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16.69万吨标准煤(不含新港),其中原煤消费量78.77万吨,天然气消费量1148万立方米,焦炭消费量1.89万吨。
2023年,阳新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4天,有效监测天数为362天,优良天数达标率为86.7%。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8μg/m3,较上年上升5.6%;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59μg/m3,较上年上升3.5%;臭氧O3 日最大8小时第90百分位年均浓度为149μg/m3,较上年下降7.5%。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雉水(今富水)有辛潭,邑因近潭,且在富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阳辛”,又因古“辛”与“新”通用,含析置新县之意,故称“阳新”。
文物古迹
大王殿,位于大王镇境内大王山腰,为祭祀吴王孙权所建,始建于宋朝,后经多次整修、扩建。现有两重建筑。第一重为两层,东西看楼2间。第二重有大殿,俱是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6架。殿内立孙权塑像1尊,殿外有接天亭等景观8处。
陈献甲墓,位于浮屠镇西南五千米陈献甲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七月)。陈献甲墓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由牌坊、前室、祭坛、墓室、墓碑、护栏等组成,均以青石为料,雕有“双凤朝阳”“犀牛望月”“鹿鹤同春”、“鱼跃龙门”等鸟兽虫鱼图案。石牌坊高7米,三门,宽约15米。
李蘅石故居,位于浮屠镇东六千米玉堍村李姓湾。李蘅石故居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有过堂、正堂、祖堂、厢房等680平方米居室;有供管家、佣人、厨师用700平方米次间。
李氏宗祠,位于浮屠镇东六千米玉堍村李姓湾,始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李氏宗祠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戏台、看台、正堂、过堂、祖堂,进深五幢。另建正厅、义学、茶酒厅、碾房等860余平方米次间。皆以青石、青砖、布瓦、木材为建筑装饰材料。屋面布瓦堆饰曲龙图案,承接雨水归集于室内天井沟排出;柱础石为宝瓶状,精雕细刻;大梁依木材自然形态加工,弯曲有致。祠堂集公祠、义学、戏楼为一体。
圣旨坊,位于富水大坝北端石角村牌楼湾,始建于明朝正统六年(1441年)。楼高14米,宽12米,木质结构,上下两层。下层4柱3门,中门宽6米,门楣有“旌表义坊”四个大字,为明英宗手迹;上层宽8米,高6米,中悬“圣旨”牌,“圣旨”二字1米见方,结体严谨,笔力遒劲;上方有100个鹤形斗拱,鹤形斗拱上托“圣旨”牌,寓意“百鹤朝圣”;牌下一横匾,上书“旌表杨昭仗义之门”,亦为明英宗手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新采茶戏,是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域的一个具有浓郁特色的汉族戏曲剧种。阳新采茶戏有传统大小剧目一百多出,表演上分生、旦、净、丑行当。音乐属打锣腔系中的板式变化体,主要由正腔类,采腔类、击乐类三部分组成。
阳新采茶戏乐器包括大框锣、低音钹、马锣、小锣、堂鼓、牙板、大竹筒或木鱼等。牙板、堂鼓由“打鼓佬”操作,大框锣、低音钹由“打夹手”操作,小锣和马锣各一人操作。县专业剧团成立后,设置了以高胡为主演奏乐器的小型民乐队,乐器包括茶胡,月琴或琵琶、二胡,并增加板鼓、京锣、高音钹、小帅锣、云锣、小钹、水钹、碰铃等,这些不同音乐的打击乐器,根据情节需要分别使用,其中茶胡为自制乐器。
阳新布贴,是阳新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从自冠至履的童装到童枕童玩,从新娘婚嫁到妇女家用,以及庙堂蒲团、吊幡等,据粗略统计有近30个品种。
阳新布贴的图案内容一般都为传统的吉祥图案。如观音坐莲、七仙舞蹈、状元拜塔、双龙戏珠、凤戏牡丹、狮子盘球、鲤鱼拉莲、喜鹊啄梅、蝶戏金瓜、梅呈五福、桃榴茶兰,以及八宝、八卦、双钱、骰子、长命锁和福禄寿喜等文字与字符。
风景名胜
七峰山,位于阳新县西北角,有千年古刹七峰禅林、佛教净地观音阁、太平天国古城墙,还有罗北口水库、青山水库存、陈家湖古民居等自然景观。
七峰寺位于七峰山北麓,占地面积60多亩,建筑面积1964平方米,为两层楼房两幢。第一幢为天王殿,殿上层为藏经阁,藏大量佛教经典和佛教刊物,为寺内众僧研究佛学之所。往前为第二幢大雄宝殿,正中供一尊高1.5米佛祖释迦牟尼坐像,其弟子阿难、迦叶分立左右。与佛祖并排的左右小龛内,左有普贤,右有文珠。佛祖大龛后为一尊观世音菩萨站像,左有善财童子,右有龙女小侍。大殿两壁佛台上塑有十八尊形态各异的罗汉坐像。钟鼓高悬,磬、鱼(木鱼)陈列。
仙岛湖,位于阳新县王英镇境内,坐落在幕阜山系北麓,1002座小山头浮出水面,错落有致地点缀在碧波之中。仙岛湖的245平方千米范围内,有戏子洞、仙牛洞、双龙洞、仙人洞、董家洞等景点。
富水水库,位于阳新县西南部。富水水库为湖北省第二大水库,水面达8万余亩,总库容17.64亿立方米。水库大坝长941米,高65米。水库景区内有凤栖洞、钟繇洗墨池、孟嘉墓、王质墓、望夫山、明代牌楼、明代古墓等遗迹和景观。
文峰塔,位于兴国镇东4千米宝塔湖西部横泊洲上。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建。塔为六方七层,通高21米,砖石结构。塔基周长33.6米,塔身自下而上递减,底层高4米,用长主块石砌筑,二层以上全部砖砌,壁厚2.2米,顶有铁铸塔刹。各层皆有出檐,均为砖迭涩砌成,檐上覆盖筒瓦,檐角各置石雕鱼尾翅起,檐下刻有装饰图案。底层南面有一拱券门,第二层以上每方各设一券门。1938年9月日军向文峰塔开炮,击破塔身中部东南面塔壁。但塔异常坚固,仍巍然屹立。1986年重修,复原如初。
望夫山,位于富水水库大坝下6千米处大桥村,山上竖立一望夫石,高约10米,占地约15平方米。石上布满青苔,酷似妇人携子翘首东望。
宝莲寺,坐落在龙港镇区西约3千米的福隆山。寺庙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据现存的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佛祖灯会》勒石记载,该寺于光绪年间由高僧宏珍祖师住持,常住僧众50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被日军纵火焚毁,仅存石礅、化钱炉、小石亭等。1991年,受戒于归元寺的青年和尚演觉在旧址上重建佛寺,更名为宝莲寺。
铁佛寺,坐落于荆头山99座山包的中部偏北,建有寺庙两座高耸于山顶。1998年,铁佛寺被阳新县定为佛教重点保护寺庙。
枫林坡山,位于阳新县城东南20.5千米处,枫林镇区西南侧,东与庐山横亘相接,西与大德山连绵逶迤,北与鸡笼山对峙,主峰碧云海拔491米。主峰北侧,悬崖峭壁;峰顶平如楼台。坡山原名碧云山,因北宋学家苏东坡于元丰年间由黄州赴筠州,途经此地,登山游览,因而改名。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6日,阳新县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0年5月,阳新县入选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11月3日,阳新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2月22日,被认定为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3年1月,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第一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