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淀
地名
阳城淀是一个地名,在今河北望都县东南七里。《水经注·滱水》:“博水又东南径谷梁亭南,又东径阳城县,散为泽渚,世谓之为阳城淀也。阳城县故城近在西北,故彼得其名焉。”《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八》:“阳城淀,县东南七里。周回三十余里,莞蒲菱芡,靡所不生。”
原文
博水又东南经谷梁亭南,又东经阳城县,散为泽渚①。渚水潴(zhū)②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笋是丰③,实亦偏饶菱藕。至若娈婉丱(guàn)童④,及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⑤,长歌阳春,爱深绿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望矣!世谓之为阳城淀⑥也。
注释
①渚:水中小块陆地。
②潴(zhū):积聚。
③匪直蒲笋是丰:不只蒲笋之类的水草十分丰盛。
④娈婉丱(guàn)童:天真活泼的孩童。娈:美好。
⑤折芰:采菱。
⑥阳城淀:在今河北省望都县的东面,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了。
译文
博水又向东流,经过谷梁亭的南面,再向东流经过阳城县后,就散作一片湖泊。方圆有数里之大,不止生长芦苇,更盛产菱藕。等到成熟,不论妇女、老年人还是儿童,都驾着小舟到湖中去采菱。这时有人大声唱阳春之曲,湖水碧绿为人喜爱。采菱的人都不知道疲倦,歌谣在水上飘荡。我在路过时曾见到这个景象,也是对在外地思乡的一种慰籍。这就是阳城淀呀。
作者生平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
在郦道元兄弟五人中,道元为长,承袭其父永宁侯爵位,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害于关中(今陕西临漳县)。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郦范年少有为,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以卓越才能成为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前期的首都,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北魏都城于公元493年南迁至此)担任过骑都尉、太傅掾、书侍御史、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职,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担任过冀州镇(今河北省冀县)东府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值鼎盛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00年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镇叛乱,四方骚动。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
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故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郦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作品介绍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土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该书还记载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传下来只有《水经注》一种。
《水经》是汉代知名学者桑钦的著作,桑钦是著名地理学家,《水经》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作注。
参考资料
水经注卷十一.古诗文网.
元和郡县图志.网易云阅读.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2 20:47
目录
概述
原文
注释
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