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宫殿、
城垣、陵墓、
祠庙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因此也叫阙门或
门阙。阙的产生一方面是登高守望防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标表宫门”的等级需要。
产生
学术界普遍认为,阙门至迟产生于周代。据文献记载,周代阙门这种建筑形式已经存在,主要为宫阙和城阙。东周洛邑王城宫殿的雉门外立有双阙,这便是宫阙。文献中记载最早的城阙见于《诗经》,《诗·郑风·子衿》曰:“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可知周代已有了“城阙”。但也有学者认为,“阙”的产生可能早于周代,因为商代甲骨文中有“阙”字出现,说明商代已有了阙门这类建筑。还有人认为阙的起源应当更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阙门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由观这个实用性建筑物演变而来的。《释名·释宫室》曰:“观,观也,周置两观,以表宫门,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这条文献既说明了阙的前身是观,也说明了周代观的形制。即观是树在宫门两边,它既可居住,又可望远的门旁建筑。而且在周代,观演变成了礼制性建筑——阙。文献记载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说文解字》曰“阙,观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是为阙名的由来。可知阙在门的两旁,中间“阙然为道”。通过汉景帝阳陵南阙门遗址的发掘便证明了这条史料。南阙门遗址位于汉阳陵陵园垣墙的南部中央,由一组两座三出阙相连接构成,阙在陵园南门两旁,中央有宽5.5米的门道。
因为观是树立于宫门旁的建筑,所以我们推测最初阙也是应建立在宫门两旁。由于建筑的高大醒目,故成为天子颁布政令的地方。《
释名·释宫室》对此也有记载:“门阙,天子号令、赏罚所由出也。”
由于阙门建筑所居位置的特点,阙门,特别是宫阙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引出了其它用途。主要有区别等级、尊卑以及思过反省等。如《
白虎通义》云:“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还有《
古今注》曰“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多少,故谓之阙。”引申为臣下面君临阙时,自省思其所阙(缺)多少。而且,阙门的功用在历史的发展中变得很广泛,城阙、宅第阙、坞壁阙、陵阙、墓阙随之出现。
历史背景
隋唐时期,应天门是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
朵楼,向南伸出阙楼,其间以
廊庑相连的庞大的建筑群体。整体平面呈倒凹字形,城门是一门三道,阙楼是双向三出。
明清时期,北京宫城午门前也有双阙,平面形成凹形,城楼和左右方亭间以明廊相连,方亭和伸出的阙间以雁翅楼相连。阙已简化成方亭。
类型
根据阙门用途的不同,阙门分为
宫阙、
城阙、宅第阙、坞壁阙、
陵阙、
墓阙、祠庙阙七类。现分述如下:
1、宫阙:自周代产生了阙门,至清代紫禁城午门的双阙,宫阙在阙门的历史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西汉以前,大量的文献对宫阙有所记载。如《周礼》云:“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悬治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郑众注曰:“象魏,阙也”。陕西凤翔秦都雍城遗址的钻探中发现一组建筑遗址,该遗址的第三道门专家考证为雉门,据文献记载,
象魏(
雉门)亦应遵循“阙门两观”制度,推测这里应有阙门的存在。秦孝公迁都咸阳之后,使商鞅“筑冀阙宫廷”,说明秦咸阳宫也曾筑有阙门。西汉长安城未央宫建有
东阙和
北阙,
建章宫东、北二门之外也都有阙,名“
凤阙”和“
圆阙”。凤阙基址至今尚存,位于建章宫前殿遗址以东700米,长安城以西300米,在今双凤村东南。二阙东西并列。其中西阙基址保存较好,现存高11米,底径17米。二阙基址均为夯筑。其间有一条南北路,宽50米,为阙门的中央通道。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各个宫城南门外均建有阙门。经考古发掘知,唐大明宫含元殿建有左右双阁,名为栖凤与
鸾翔,它们实际上就是《
含元殿赋》中所云:“翘两阙以为翼”的阙门建筑。而北京明清紫禁城午门双阙是宫阙发展的最终形式。
2、城阙:文献中关于城阙的记载非常多,但由于朝代的更替、都城遭到战火的毁灭,城阙实物已不可见。考古发掘资料中最早的宫城阙门遗址当属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北魏宫城阊阖门前的双阙遗址;经考古发掘的城阙遗址还有北齐
邺南城正门朱明门前双阙、隋唐东都
洛阳宫城正门应天门前双阙。城阙的图像资料在甘肃
麦积山西魏时期
石窟壁画中可以见到。这也是能看到唯一的城阙形制资料。
3、宅第阙:四川、山东、湖北、河南等地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像砖上都有阙门的图形,有的可能属宫殿或某些重要场合所用,但多数阙门已明显是住宅。四川不少墓的墓道两侧壁上镶嵌阙形画像砖,应表示在墓主人生前所居宅第门前情形。也有表示全宅风貌的画像砖,如宅院前对立双阙。在魏晋
砖室墓中还有将墓门装饰成宅第门的阙门形式。
4、坞壁阙:这种阙流行于东汉中晚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不是孤立在大门以外,而是后退与大门平行,且在一条直线上,目的是加强防守。阙的顶部一般高于大门屋顶和两边院墙,仍保持双阙对峙的传统构图
5、陵阙:根据现有的资料可知,帝陵建阙起源于秦汉时期。
秦始皇陵的考古勘探工作中,在秦始皇陵园西面的内城和外城之间钻探发现一组南北相对的
三出阙。近年来对西汉帝陵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证明,西汉十一座帝陵多建有阙门,都是在陵园垣墙四面中央修建,如汉景帝刘启
阳陵。阳陵帝陵陵园四周有垣墙,每面垣墙中部均筑有阙门。考古发掘的南阙门遗址由一组两座三出阙相连接构成,三出阙的平面由大小依次递减的三个长方形组成。阙门的中间为中央通道,长25.5米,宽5.5米。南阙门遗址的发掘,从实物上证实了西汉帝陵的三出阙制度。此外茂陵、平陵、渭陵、延陵和义陵的陵园垣墙中央都有阙门遗址。
6、墓阙:根据《
汉书》对霍光墓建阙僭越一事的记载,说明西汉时期,除了帝陵建阙之外,部分大臣的墓已经开始建阙。但现有的考古资料中未见西汉时期的墓阙,可以看到的是东汉墓阙。
7、祠庙阙:是指建在祠堂宗庙处的阙,庙阙可能在汉代才兴起。现存河南
嵩山三阙,分别置于太室山庙、少室山庙及启母石前,也都是东汉的
庙阙。这种
石阙也都是原型的模仿物,所以不可登临,尺寸也比其他阙小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