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文化是武汉
新洲因“孔子使
子路问津”故事、
问津书院2000多年历史,在民间盛行
耕读传家之风,倡导“诚实、守信、忠诚、宽恕、仁爱、勇敢、担当”等美德,所形成的传统历史文化。
子路不仅没有问到津口的位置,反而遭到了一番奚落和教训,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孔子当时在新洲一带疲于奔命,在河流面前迷失了去向,他名义上问的是渡口,实际问的是人生归属。“问津”实际是一则寓言。这个寓言揭示了一个重大问题:学问的奥秘在于追问,在于思考,而“追问的过程就是寻求答案的过程”。
问津文化所倡导的“诚实、守信、忠诚、宽恕、仁爱、勇敢、担当”等美德与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脉相承,曲意相通,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
论语》中有关
孔子使
子路问津的具体记载,再现了当时的生动场景。孔子当时在
新洲一带疲于奔命,在河流面前迷失了去向,他名义上问的是渡口,实际问的是人生归属。经过一番与隐者的答问之后,
子路不仅没有问到津口的位置,反而遭到了一番奚落和教训,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
“
耿定向、
萧继忠等学者道学经济,节义文章都非常好,是明白人生本体的‘知津’者。而普通同学则处在参寻人生目标、生命本体的阶段,是‘问津’者。”
郭齐勇指出,“问津”是寻找人生理想、“知津”则是找到生命本体、明确人生理想目标。知津者传道授业,问津者好学深思,由此形成了问津书院的“求道津梁”功能。
穿行于新洲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能处处感觉到当地人对“问津文化”的熟知和自豪。在城区,常年有区“问津讲堂”和区广电“问津学堂”等大型国学讲座,来的是
杨叔子、
赵法生、
郭齐勇等名家。在乡村,智能广播网“村村响”将《问津国学》节目定时传播。15个乡村儒学基地、30个乡村儒学讲堂,让“纸上经纶”走进百姓生活。
李森林是第一个提出“问津文化” 的人,他痴迷于“
问津书院”,痴迷于“问津文化”。在“问津文化”的探求与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成了全国知名的“问津文化”名人。他连年向省市政协上报提案、信息和社情民意,呼吁《叫响“问津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他建议开设“问津讲坛”,建议新洲区将其纳入“
十二五规划”,打造东部文化生态旅游,他恢复每年春秋的祭孔活动,邀请孔子学院代表到
问津书院参加
祭孔大典,吸引
孔子学院人员来参观学习。
2001年春节,
李森林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屋子,不分昼夜写作,终于拿出了20多万字的“
问津书院”初稿;在向学者请教之中,书稿不慎遗失,他又耗费两月之余,端出了30万字的第二稿;2002年10月,李森林编著的《
江黄学府——问津书院》正式出版发行。
在2014年年初的武汉市政协十一届五次大会上,“问津文化”被列入大会发言重要篇目。他研究并撰写的问津文化及涉孔方面论文被上百家媒体采编刊用。他先后参与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品读武汉》、武汉出版社的武汉史话丛书《新洲史话》及百姓看武汉系列丛书之《百姓回忆》、《百姓发现》、《百姓收藏》、《百姓摄影》和《武汉通史》等书的编撰,他第一次将孔子使子路问津的故事写入武汉的地方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