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黄学府——问津书院》为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文学类(
孔子问津传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森林著作,2002年正式出版发行。
出版背景
甲子之年的
李森林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小痴迷于家乡文化,热衷于收藏祖辈留下的、代表家乡文化的书画、古籍等。因为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当过兵、杀过猪、卖过肉。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慢慢有所恢复发展,李森林觉得“应该留下些什么,给老祖宗一个交代。”
偶然的一天,李森林偶遇时任的新洲县文馆所所长,见他手上拿着带有“问津书院”四字的拓片,得知拓片的作者是“张翼珍”。李森林一惊,忆起家谱和新洲年历中记载到,祖上秀才弼臣曾与名叫“张翼轸”的祖辈共为“孔庙”的学生,但是“珍”和“轸”字音译有别,与文馆所所长细细问来,才发现两人所说的正是“张翼轸”。
也正是在这时,李森林才知道
问津书院的存在,问过路后寻迹而去。他形容到,那是一座被围在庄稼地深处的小庙宇,垣墙破败不堪,院内荒芜潦倒。
李森林不忍心将家乡的文化遗世埋没,于是决定要搞清楚书院的来龙去脉,为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问津书院正名。
大约是在某个夏天,李森林回了李集老家一趟,带回来了一小卷“纸渣”。“当时他的眼睛放着光,兴致勃勃地让我和母亲一起观摩。” 女儿李瑶回忆说,只见是泛黄的纸张上写着一些毛笔字,问津书院几个字隐约可见。她和母亲不明所以,只有父亲饶有兴趣围着看得出奇。
自那以后,李森林带回来的“纸渣”越来越多,同时投入了大量的业余时间与金钱修复装裱这些“纸渣”,装裱一新的成品带回来后必然赏玩良久,挂在墙上不住地用手在空中描摹。
“父亲没有高深的学历,那时候也没有电脑,父亲的藏书资料有限,只得四处寻访打听,上门与长辈、学者、专家教授们进行探访与交流。” 李瑶小时候曾跟着父亲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一些珍贵的书籍不允许外借,父亲看一段文字记住后就赶快出来记在纸上。”
为了搞清楚问津书院的前世今生,李森林几乎把旧街的庙址当成了家,一有空闲就跑过去。没有路,他只能汽车转三轮车然后步行,走坏了多少双鞋尚且不谈,最后,旧街的三轮车夫都认识了为研究、推广问津书院和新洲人文历史而来的李森林,主动免费载他去要去的地方。
日积月累,李森林带回来的书籍资料堆满了一屋子。他开始想要为问津书院写本书,名叫《江黄学府——问津书院》。
在编辑这本书时,父亲废寝忘食的专注态度让李瑶很是难忘。“他当时是家乡的公务员,平常只有工作之余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恰逢过年,年假期间,父亲闭门不出,白天让我与母亲及年幼的弟弟出门拜年游玩,只有晚上才能回来。晚上回家亦被禁止大声喧哗嬉闹,就怕吵到他。” 李瑶在一篇文章中描写到,那个年,父亲的笔耕不辍让一家人记忆犹新。
书籍手稿零零碎碎,为了方便打印,李森林让李瑶用工整的钢笔字手抄一遍,他写几张,女儿抄几张,就这样完成了整稿。后来,稿子遗失过一次,他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编。最终,《江黄学府——问津书院》一书于2002年正式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
李森林是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文学类(
孔子问津传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武汉市的文化学者、史学专家都习惯尊称他“李教授”;
李森林是收集、整理、撰写问津书院文化传说故事、弘扬鄂东地方传统文化的民间民俗爱好者。是他首次将问津书院的历史写入武汉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