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银
福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传统美术
历史渊源
错金银是青铜器重要装饰工艺之一。金不仅是贵重金属,还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可以制成极薄的箔或拔成极细的丝。银虽次之,但性能也属上乘。人们便利用它们优异的延展性,用来装饰器物。
中国青铜器上的错金银装饰,出现于春秋中期或稍晚,较为稀见。代表器如栾书缶、子乍弄鸟尊、吉日壬午剑等。其中春秋中期晋国的栾书缶,器表有错金铭文40字,为所见最早的一件错金铭文铜器。
战国时期,错金银青铜器甚为流行,几乎各国制造的寿铜礼器、生活器、兵器等都使用了这种新工艺。北方地区的三晋、秦国、魏国以及中山国出现了大量绚丽多彩的错金银青铜器,南方地区的楚国、吴越等的错金银工艺也别有特色,尤其是兵器上的错金工艺多于错银工艺。战国早期的错金银器以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的豆和盘为代表,其通体错以变形龙纹、斜角云纹和垂叶纹;战国中期的以河北平山中山王墓为代表,如虎噬鹿屏风座、双翼神兽器座、铜牛等,通身金银交错,把原本就极为优美的造型装饰得富丽堂皇。此外,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的铭文和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错金文字均堪称惊世之作。
两汉时期的错金银工艺在春秋、战国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有不少金属艺术品,表面既错金又错银,有的还镶嵌以绿松石,构成绚丽多彩的图案。错金银技术达到流畅自如和出神入化的纯熟地步。尤其在一些王室和诸侯王等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金属细工铜器,可称得上是奇珍异宝。例如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件博山炉,通体以错金饰流云纹、卷云纹、鸟兽人物、山石树木等,线条流畅自如,体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又如江苏邗江广陵王刘荆墓出土的牛灯,通体饰错银的流云状龙凤纹,做工也十分精细。
文化特征
错的概念
错金银工艺是战国、西汉时期最常用的一种金属细工工艺,汉代许慎编的《说文解字》的大字典对“错”字,只有一种解释:“错,金涂也,从金昔声”。错金银最流行的汉代,对“错”字的全部解释,就只有上述八个字,说明那时所说的错金银,就是把金银涂画于青铜器上的意思。清代杰出的文字学家段玉裁注释说:“错,俗作涂,又作措,谓以金措其上也”。所以,广义说,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错金银。《辞海》,对“错”字的第一解便是:“错,用金涂饰”。饰,就是纹饰。《康熙字典》对“错”字的解释,是引《集韵》“金涂谓之错”。
用途
错金银工艺大多同时用于纹饰装饰上,使青铜器更加绚丽多彩,构图虚实相间,富有动感。错金银工艺也可单独使用在青铜器上,其中,错金工艺早于错银工艺。发现中国较早的错银实物是洛阳中州路出土的战国早期错银铜器,错银工艺到战国中期达到繁盛状态,主要用于车马器、装饰品、日用品和部分礼器。
装饰手法
中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做金银图案纹饰的方法,已发现的,主要有二种。
镶嵌法
已发现的中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有的是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又叫镂金装饰法。其制作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涂画法
涂画法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这从汉人对“错”字的解释:“错,金涂也”,就可以看出来。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金涂”法主要工序如下:
(1)制造“金汞剂”
“金汞剂”的制造即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
(2)金涂
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
(3)金烤
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
这种方法,有人称为“鎏金”,但古代叫“金错”。因为古代图画纹饰也叫“错”。古人曾说道:“翦发纹身,错臂左衽”。原注:“谓以丹青错画其臂也”。古代画彩也叫“错彩”,例如:“汤惠休金涂”法,就是“错彩”。如果把全器都涂上金,而没有“错彩”,没有任何花纹图案,是素面,就不能叫“金错”。
在汉代青铜器工艺的流程中,有一道专门的金银错工序,负责这道工序的工人,叫“金银涂章文工”,“章文”是文章、纹饰的意思,所谓“金银涂章文”,就是在青铜器上,用金银涂饰花纹图案。由于汉代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所以,在一些汉代金银错青铜器铭文中,常常见到有“金银涂章文工”,“黄涂工”,或简称“涂工”的工种名字。
在现存的战国秦汉金银错铜器中,多数是用这种“金银涂”方法制成的。
装饰题材内容
中国古代金银错的装饰题材和内容,主要有下面几种:
铭文
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在商代出现的,最先是铸造的,战国秦汉多是刻的或錾的,但是,无论是铸的,还是錾刻的,铭文与铜器的本色没有区别,粗心的人,有时会对铭文视而不见。但是,从春秋时期错金银工艺兴起后,人们在铜器上用黄金错成铭文,这样,铭文就熠熠生辉,人们一见到青铜器,金光闪动的铭文,就抢先进入你的眼睛,尤其是,青铜器经过地下千年埋藏,其表面已变成深颜色的“绿漆古”或“黑漆古”,而金错铭文,则数千年光辉丝毫不减。
自公元前六世纪金错铭文开了个头,从此之后,竞相仿效,风行了近一千年,其高峰期是春秋后期至汉代。
金银错本身是一种装饰工艺,为了追求装饰美,铭文从此发生了变化,铭文的位置,从器内移于器表,并刻意进行显示。金错铭文一般使用各种美术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吴越鸟虫书
鸟虫书又名虫书、鸟篆、鸟籀,是篆书中的花体,往往用虫鸟组成笔画,似书似画,饶有情趣。金错鸟虫书铭文,在春秋至战国早期,多用于兵器上,秦汉则见于壶等容器上,如上海博物藏金银错鸟篆纹铜壶和河北省满城西汉墓出土的金错鸟篆纹铜壶。
有些青铜器金错铭文,虽然不是鸟虫书,但也有图案化、艺术化的倾向。如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金错鄂君启节,上有金错铭文312字,字体似草叶篆,线条劲细飘逸,横竖笔划交叉处,常常以圆点装饰,好似点点明星,散落于字里行间,非常美观。
几何纹图案
金银错青铜器多用几何纹装饰,其中尤其以几何云纹最多见。
金银错几何云纹,与以往青铜器的几何云纹不同,其主要特点是,它既有几何图案所固有的严谨规则构成的骨法,而又在规则中求变化。如多使用细而匀称的云纹涡线,而旋转的细涡线之间,是用较宽的面来联结,这种纹饰富有节奏感和律动美,显得格外清新和活泼。几何图案的创新,是战国秦汉金银错工艺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
此外,几何图案,还有菱纹、三角纹雷纹、勾连纹等,但都不是主要纹饰。
动物纹
动物纹、狩猎纹以及各种动物造型的青铜器上的眼、眉、鼻、嘴、爪、毛、羽的描画等纹饰。
器类
兵器
春秋后期至战国秦汉,青铜兵器上,广泛地使用了金银错工艺。 春秋至战国早期金银错兵器的主要特点是金错铭文。铭文字体以鸟篆文最多见。 戈上的金错铭文,一般在戈面的胡和援。在胡部的,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宋公戈,传为1936年安徽寿县出土,戈长22.3厘米,胡长9.7厘米。胡部有金光闪闪的鸟篆铭文:“宋公之戈”。宋景公名,公元前516年即位。该戈的内部,还有金错变形兽纹一组。又如上海博物馆藏春秋后期蔡公子加戈 ,胡部有金错鸟篆文六字,内部还有金错双钩线。还有的戈铭在援至胡部,如山西省博物馆藏的王子戈,戈的援至胡金错鸟篆文王子于之用戈。王子于可能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僚。
剑上的金错铭文,一般在剑面上,个别错剑脊上。如安徽省博物馆藏蔡侯产剑,1959年安徽淮南出土,剑面金错鸟篆铭文蔡侯产作畏剑。湖北江陵望山麓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在近格处剑面,金错鸟篆“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字。 如1983年湖北马山楚墓出土一件吴王夫差矛,矛的基部有金错铭文二行八字,记“器为吴王夫差自作”。
战国秦汉流行佩剑和佩刀,如《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代官吏的佩刀制度:“佩刀,乘舆黄金通身貂错……诸侯王黄金错”。这种用黄金错的佩刀,当时叫“金错刀”。但考古发现秦汉的金错刀、剑,多为铁兵器,只是戈、矛等则用金银错铜尊、铜敦。此外,战国、秦、汉的铜弩机、承弓器等,也有金错铭文和几何云纹的。如长沙马王堆二号汉墓和河北满城汉墓均出过此种器物。
车马器
战国秦汉皇室、王室和各高级官吏的车子的铜构件,常常金银错几何纹饰。古文记载,汉代太皇太后、皇太后的车子,“云纹画辀、黄金涂五末” 。五末是指车子辕的头端、衡的两端以及轴两端的辔。《说文解字》:“错,金涂也”,“黄金涂五末”就是五末均金错纹饰。这些古文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实,战国秦汉墓中,出土了数以百计的金错五末:辔、辕首、衡末端铜冒。 在考古发现数以百计的金银错铜车马器中,特别要介绍一件车伞铤,该铤是1965年河北定县三盘山汉墓出土的,长26.4厘米,直径3.5厘米。铤面金银错狩猎纹。纹饰内容极其丰富,场面生动、紧张、激烈,声势浩大,它既描绘了大自然之美,又反映汉代人们的狩猎活动,它是中国青铜金银错工艺宝库中的一件珍品。
日常生活用器
春秋时期,金银错的日常生活用器罕见。但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则广泛流行,许多贵族用的高级日用青铜器,都披上了金银错的美丽外衣,考古发现的有:鼎、尊、壶、杯、豆、舟、盆、盘、盂、耳杯、匕、罍、勺、灯、熏炉、镜、带钩、骰子、案、符、节、纽钟、虎子、镇、尺、杖首、器座、屏风插座,以及各种陈设艺术品等。总之,战国秦汉时期的金银错青铜器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制作工序
错金银工艺的做法是:先在铜胎上预先铸出浅凹的图案或铭文字体,在凹槽的底部凿出糙面,以利结合,然后将预制的金银片或金银线加热,以易于变形,用刀具或玛瑙、玉石制成的压子将丝或片嵌压入槽内,用细错石或磨炭逐次加水错磨,再用皮革、织物细致抛光。
题材作品
代表器物
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为国家一级文物,造型精美,铸工精巧,是一件罕见的东汉错金银工艺珍品,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
带钩在古代主要用于扣接束腰革带或别在腰带上,以供悬挂囊物、装饰品。从现有考古发掘资料来看,“神人抱鱼带钩”曾广泛流行于各地。据介绍,青州博物馆藏有一件东汉鎏金铜带钩,河北满城县北庄东汉墓出土过一件精美的错金银抱鱼带钩,湖北郧县李营东汉至三国时期墓也出土过一件神人抱鱼铜带钩,重庆云阳县旧县坪也出土过一件汉代神人手抱鱼带铭带钩。
因带钩一般被赋予辟邪趋吉的作用,所以先秦两汉的带钩上多铸有铭文或雕刻变形神话的鸟兽鱼虫,而带钩上的铭文也多为吉祥祝福之意等。吉林省博物院的这件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造型精美、寓意美好,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向往。
1974年,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古城乡汉墓葬,出土一件青铜铸成的错金银铜羊。铜羊全长8厘米,高5.5厘米,重665克,属国家一级文物,被收藏在宁夏博物馆。该铜羊四肢紧缩作卧地回首状,羊脖弯曲回首似张望样,双目凝视,表情祥和,形态逼真。铜羊通体使用传统的错金银工艺;从鼻梁过脊至尾端纵贯一条金线,身体两侧用细如发丝的金银线镶嵌呈立体感较强的卷曲毛状图案,铜羊整体金光银彩交互辉映、花纹纤细,做工精良、生意盎然。错金银工艺制作难度极大,工艺要求极精准,图案线条要流畅,丝条粗细要一致,开槽深浅要准确,否则金银丝无法嵌入,即使勉强嵌入也不牢固。尤其是金片金丝像组合的图案纹饰繁密,弧线集中的图案开槽精度要求更严格,制作难度更大。因为金银错工艺的金银丝全部是打、压嵌入器物表面,不能使用任何粘贴剂,所以,既要图案线条流畅,又要开槽精度准确、镶嵌平整、对丝无痕,加工制作难度可想而知。错金银铜羊的工艺显示出汉代工匠巧夺天工的镶嵌技艺和制作水平,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错金银工艺以美玉为基体,采用金银丝(片)制成纹式及图案,通过多种工艺手法,使金丝(片)与基体融合在一起,达到严丝合缝、浑然天成,从而实现以金体作为绘画效果的镶嵌技艺。
传承状况
随着清末社会动荡,错金银工艺从皇宫流出,一度消声匿迹,失传了近半个世纪。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华昌珠宝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文化馆获得“错金银”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错金银项目保护单位华昌珠宝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2年6月5日至7日,河北省满城汉墓的代表性器物、国宝级文物“海上仙山——汉代错金银博山炉”作品亮相韩国世博会。
2019年5月13日,“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错金银龙纹铜方案等作品参与展出。
参考资料
错金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错金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5:2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