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
越国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65年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一号墓出土,现收藏于
湖北省博物馆。
大事记
文物历史
20世纪60年代前期,湖北省江陵地区连续两年遭遇干旱,相关部门决定从荆门
漳河修一条水渠,引水灌溉干旱一带的部分农田。
1965年,引水灌溉水渠延伸到
纪南城西北7千米处,发现土层土质疏松,好像曾经被挖动过。经过勘测发现,地下有古代墓穴,并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计大约有50多座,后被称为望山楚墓群。
1965年12月,工作人员在望山一号楚墓墓主人的内棺尸首骨架的左侧,发现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
1965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春秋越王勾践剑在中国国内一直是“藏而不展”。
199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前夕,春秋越王勾践剑运抵北京作短期展出。
文物特征
春秋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
文物工艺
勾践剑的剑身经过硫化处理,使上面的菱形暗格花纹不会被锈蚀。
文物事件
春秋越王勾践剑在1994年8月24日新加坡举办的“战国楚文物展”中展出时被人为损坏。由于新加坡方工作人员操作不慎,使一块有机玻璃柄板卡在了剑刃上。剑拆下后,中国工作人员发现剑刃部有一道长0.7厘米、宽0.1厘米的新伤痕。中国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对剑受损情况作出的正式结论是“轻微损伤”。
文物价值
春秋末期,吴越地区铸剑的水平远远超过中原诸国。其中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
春秋越王勾践剑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越王勾践众多剑中的“自用”剑。
上海市博物馆的
谭德睿在通过3000倍的放大显微镜的观察后,从百分之一毫米厚度的金属表层发现了化学处理痕迹。据质子射线荧光分析对春秋越王勾践剑的成分和表面装饰进行分析的结果,证明春秋越王勾践剑主要用
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灰黑色的菱形花纹及黑色的剑柄、剑格都含有硫。春秋越王勾践剑为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出土环境
1965年12月,春秋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楚墓群1号墓墓主人的内棺尸首骨架左侧的漆木剑鞘内。
保护措施
春秋越王勾践剑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2013年8月19日,春秋越王勾践剑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重要展览
1973年6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经过
周恩来总理特批,春秋越王勾践剑在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中展出。
1984年12月,为迎接香港回归,越王勾践剑和
吴王夫差矛同赴香港《江陵出土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展览》展出。
1999年4月15日,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前夕,春秋越王勾践剑运抵首都北京作短期展出。
2010年11月20日,春秋越王勾践剑在
台湾博物馆展出。
2014年7月3日,春秋越王勾践剑在由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上展出。
2017年6月28日,春秋越王勾践剑在苏州博物馆对外展出,同苏州博物馆馆藏的
吴王夫差剑首次进行“双剑合璧”展出。
2019年6月6日,春秋越王勾践剑在
浙江省博物馆“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展展出15天。
文物争议
春秋越王勾践剑起初被认定为墓主人的剑,但剑身上的八个鸟篆铭文的其中六个字“越王自作用剑”被考古学家当场认出,中间两个代表越王名字的篆字却没能认出。
方壮猷将剑上的文字拓片邮寄给中国的甲骨文、金文研究的专家们,其中
郭沫若认为这两字是“邵滑”,但不肯定,而金文研究专家
唐兰却认为这两个字是“鸠浅(勾践)”。
春秋越王勾践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中,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
勾践曾把女儿嫁给
楚昭王为姬,因此,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
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于是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另一种意见是战利品,即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时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