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龙
三峡中一种自然景象
锁龙是三峡中各种千奇百怪的一种自然景象。
锁龙简介
斩龙台位于巫山县西部长江南岸的错开峡,距县城八十里,离黛溪镇约十里。黛溪水由南注入长江,峡谷幽深,两岸山势犬牙交错。东面的岩戥上,立着一根顶细底粗、高约60多米的圆形石柱,叫锁龙柱。隔峡相对的西面,有一个半环形的石岩,向上望去,形如同石鼓,传说这是大禹治水曾经锁龙之处,名斩龙台。由于当时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很难作出科学的解释,他们却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一切都寄托在神或神人身上,把万事万物想象成是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结果.
神话传说
相传在五、六千年前,神州大地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水灾。滔天洪水包围了群山,淹没了平原,大地一片汪洋,人们只好栖身于山洞,或者在树上结巢而居。 当时,正处于原始部落联盟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派去治理这次洪水。鲧治水9年,他采取水来土挡、堵塞水路的办法,结果水愈堵愈高,堤破决口,洪水再次泛滥,鲧的治水以失败告终。尧终舜继,舜又派鲧的儿子继承其父亲未竟的事业,继续治理洪水,还派了(商族的祖先)、后稷(周族的祖先)、皋陶等人去协助他。 禹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 禹从江州东下来到了三峡,便开始疏浚三峡的工程。晋郭璞《江赋》云:“巴东之峡,夏后疏凿《淮南子·修务》说,禹先是决巫山,令江水得东过”即凿开了堵塞江水的巫山,使长江之水能够顺畅东流。然后,他又凿开瞿塘峡“以通江”,开西陵峡内的“断江峡口”(见《水经注·江水》),终于使长江顺利通过三峡,向东流注大海,解除了水患对长江中下游的威胁,而上游的四川盆地终成粮仓,号称“天府之国”。 传说,禹在疏浚三峡时,还曾得到神女瑶姬的帮助。人们说,大溪宽谷中的“锁龙柱”和“斩龙台”,即为瑶姬帮助夏禹治水凿峡时锁龙斩姣的地方;对大禹疏浚三峡的传说,古人大多是相信的。这不仅从各种文献记载上可以得到证明,而且诗人们多以赞颂的诗句予以讴歌。杜甫的《瞿塘怀古》诗曰:“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而任夷陵县令的欧阳修,只相信禹王开山之功,不信神牛凿峡之说,所以他将“黄牛庙”改名“黄陵庙”,庙中祭祀的黄牛神改为祭祀夏禹王。范成大的《初入巫峡》诗,结句以咏叹出之,直抒胸臆,倍有神致:“伟哉神禹迹,疏凿此山川!” 但是,神话毕竟不能代替科学。大禹与神女开凿三峡的传说,只能是人们美好的想象,要想真正了解三峡的形成原因,我们还得暂时回到那久远而又动荡的地质历史年代。
巫山三台
楚阳台
(即古阳台) 在巫山城北约二里的高邱山(一名高都山)上,台高一百丈,面对浩浩长江;半山腰有“观”,名叫高唐观,古庙已废。据史书记载,巫山之口阳台高唐,是因楚国宋玉作《高唐赋》而名始传。
授书台
位于巫山十二峰的飞凤山麓,在青石的西面,与神女峰隔江相对。这里有一个石坛,地势平矿。传说古时候,瑶姬带领众姐妹游东海回到巫山,见大禹正帮助三峡黎民百姓治水,正遇到困难。瑶姬就向大禹授天书于此平台,因此得名。
斩龙台
位于巫山县西部长江南岸的错开峡。
龙之乡
锁龙乡位于岷县县城东部,地处东经104°42′,北纬34°23′。东靠马坞乡,西连闾井镇,南邻礼县洮坪乡,北与漳县东泉乡接壤,面积285.74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锁龙村,距县城90公里。
历史沿革
解放前属伪马沿乡管辖,解放后是严川乡的一部分,属马沿区辖,1958年公社化后是马沿公社的一部分,1961年体制调整,成立了锁龙公社,1982年12月锁龙公社更名为锁龙乡人民政府沿用至今。
行政区划
自然环境
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高山多,平川少,山脉连绵蜿蜒,巍峨陡峻,山尖似裹在云间。锁龙山、八盘山、胖骨山、扁林梁山,既是大面积的林山,又是大面积的草山,而且是风景山。夏秋两季,青梁绿岭,树木葱葱,百鸟啼鸣,似进入山水画中。
气候状况
境内海拔较高,平均海拔2540米,大东村海拔2400米。气候高寒阴湿,年平均气温4.3℃,全年无霜期105天,雨量多,年降雨量为630毫米,大都集中在夏秋两季,暴洪、冰雹、霜冻灾害频繁。茶马公路至锁龙口时,恰似穿环过口,地势十分险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2 17:28
目录
概述
锁龙简介
神话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