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巫峡
宋代范成大诗作
《初入巫峡》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写巫峡之险峻,首联点明节令及行船路径;中间两联写景清新;结尾两句把巫峡奇险归之于大禹的神力。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感情饱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品正文
初入巫峡①
钻火巴东岸②,摐金峡口船③。
束江崖欲合④,漱石水多漩⑤。
卓午三竿日⑥,中间一罅天⑦。
伟哉神禹迹⑧,疏凿此山川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巫山得名,又称大峡。在瞿塘峡和西陵峡之间,西起四川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全长四十二公里,包括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
②钻火:即钻木取火。古时钻木取火因季节不同所钻木亦不同,故又称改火,用来比喻时节改易,后仅于寒食节后二日为之,并成为习俗。此即指刚过寒食节。巴东:县名,在秭归之西,今湖北省西部,邻接四川省,在巫峡入口处。
③摐(chuāng)金:敲锣。旧日峡中行船,开船时要敲锣打鼓,遇有急流险滩,船夫与急流险滩拼搏,也要金鼓齐鸣,以助威助力。
④束江:江两岸的山崖好象连合起来一样,把长江拦腰捆住。形容峡路的窄狭。
⑤漱石:江流冲激礁石。漱,冲刷。比喻江水好象以石漱口,引起众多的旋涡。旧时峡中旋涡,力量急猛,常把船卷入深渊。
⑥卓午:正当中午。三竿日:早晨日出后升到三竿高,形容天色已不早。
⑦一罅(xià)天:犹一线天,指巫峡两岸高山耸立,仰望天空如一条缝。罅,瓦器的裂缝,引申为一切物件的缝隙。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⑧神禹,夏禹,亦称大禹,夏后。
⑨疏凿,疏通开凿。传说三峡是禹治水时所开凿。郭璞《江赋》:“巴东之峡,夏后疏凿。”
白话译文
刚从巴东上岸度过寒食节,又要敲锣打鼓登上巫峡船。
紧束峡江的悬崖,对峙的趋势就象要合拢,冲击沙石的江水,卷起的漩涡一环接一环。
峡中观日,太阳要到中午才得见面,峡底观天,天空的形状好象一条线。
伟大啊,神禹的功迹,竟疏凿成这样了不起的山川。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范成大为四川节度使、知成都府,淳熙四年(1177),以病告归。范成大赴任、归京之行,皆取道巴渝三峡地区。他由广西经略安抚使调任四川节度使,从桂林岀发,途经湖南、湖北人蜀。诗人乘舟穿巫峡,第一次领略到峡江的险峻和恐怖,作《初入巫峡》。
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巫峡的山形水势,书写了作者船行巫峡之所见。此诗细致描绘了峡口之窄,暗礁之险,以及峡水漩涡激流,两岸峭壁林立,中间只见一线天的奇观,突出三峡险峻壮奇的特点。最后歌颂大禹开凿峡谷、疏通洪水的丰功伟绩。
首联点明节令及行船路径,紧扣题目。中间两联集中描写巫峡景色。这里,仅用四句诗,便突出地表现出巫峡景色的典型特征:山高流急,江面狭窄,使人有如身临其境。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感叹,既惊叹眼前景物的雄奇,又盛赞大禹治水,疏通江河的伟绩。
全诗以景物描写为主,由于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故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笔墨净省语言明快,是其显著的特点。
名家点评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高海夫《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范成大诗选注》:该篇中间两联集中写巫峡景色,虽着墨不多,但因突出表现了巫峡景色的典型特征,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词,文赋也享有盛名。著作颇富,传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吴郡志》等,存诗1900多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0:08
目录
概述
作品正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