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两是以
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
货币单位。起于
汉代盛行于
明代。作为法定货币单位,止于
民国22年(
西元1933年)的“
废两改元”。
汉语词汇
释义
[silver used as currency]
中国旧时银子为主要流通货币,以两为单位,故称银子为银两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
赵员外 取出银两,教人买办物料。”
例句
《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都管领
钧旨,自去关支银两,买办什物,打点完备。”
明 袁可立《报毛文龙战事疏》:“毛文龙统兵深入闫王寨,与奴贼大战。斩级三百七十一颗,生擒真夷四名,请发赏功银两。”
明
凌濛初《
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将一船人身边银两行李,尽数搜出。”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只得把膏腴之产尽数卖掉了,凑着偌多银两,与 满生 带去。”
清 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既是
女流,为甚么不守闺范,私自逃出,又偷窃了
宋家的银两,潜踪在本县地方做甚么。
英文
silver used as currency
古代货币
以两为单位,故称银子为银两。
银两指一种以
银锭为主要形式的
称量货币,始于两汉,盛于明清,清又见有实,
虚银两之分。
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虚银两则是一种
记账货币,虽有一定含银量,但并无实物,如近代上海的“规元”,天津的“行元”,汉口的“洋例”等。虚银两只用于记帐,实际支付时则需折算成钱元,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
废两改元后,银两停止使用。
银两也称
纹银是中国古代的
货币单位。其向上为黄金,向下为铜板也称之为
制钱。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金银的
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货币价值
基本单位
我国
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
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
基本单位:
一文
制钱(即一枚标准的
方孔铜钱)、一两白银、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
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
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金银铜的价格(
人民币)如下(截止2018年5月10日):
黄金:268.8元/克
白银:3.3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10752元
1两白银:约值132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白面(斤) 九文、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3 由于农业
技术发展的
相对速度很快,粮食
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
感性认识:
唐朝
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中国古代的
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
中间价1.75
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
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
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
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
就
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
唐太宗贞观年间
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主要是因为
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
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
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