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俶
吴越末代国君
钱俶(929年-988年),字文德,本名弘俶,入宋后避讳,改称俶,小字虎子,杭州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武肃王钱镠孙,文穆王钱元瓘第九子,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末代国君(948~978年在位)。
人物生平
吴越内乱
钱俶为文穆王钱元瓘的第九子,生母为钱元瓘的妾室吴汉月。钱俶的父亲钱元瓘年近四十,才有第一个亲子——钱弘僔(序齿为钱元瓘第五子,但前四个为义子)。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夏四月,钱元瓘即位,敕封钱弘僔为世子。天福四年(939年),钱俶出任内牙诸军指挥使、检校司空。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世子钱弘僔早逝,次年(941年),钱元瓘去世,第六子钱弘佐即位。钱弘佐即位时年仅十三岁,在位七年,其执政期间诸将骄横,虽然擅权者旋遭诛杀,然而其对下属还是颇为宽大,有拥立之功的阚璠、胡进思等藩将愈加骄横。
后汉天福十二年(辽会同十年,947年)六月,钱弘佐去世,其子尚年幼,因此在遗诏中命同母弟钱弘倧继立。忠逊王钱弘倧即位后,召钱俶返回杭州为同参相府事,居于南邸。钱弘倧个性严厉坚定,不满胡进思等武将擅权已久,甫一即位就欲收回权力,钱弘倧与胡进思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
继承王位
后汉天福十二年(辽会同十年,947年)十二月三十日,钱弘倧在王宫中夜宴诸将,胡进思怀疑钱弘倧将谋害自己,于是率内牙亲兵戎服入宫,发动政变。钱弘倧被软禁于义和院,胡进思假传钱弘倧命令,称钱弘倧中风,并迎钱弘倧之异母弟钱俶于私第,将其策立为王。
公元947年,钱弘俶继承吴越国王位,继承了祖先留下的繁荣,也继承了祖先留下的遗训,对中原诸王朝贡奉之勤,海内罕有其匹。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在宋朝统一全国的政治攻势下,为保一方平安,钱弘俶更是倾国所有以事贡献。
宋建隆元年(960年),复兴杭州灵隐寺,请智觉延寿为中兴第一世。又迎请螺溪义寂讲法华经,特赐“净光大师”之号。复遣使赴日本、高丽,求取天台论疏,致令天台教观绷然而起。又于杭州建普门寺,于钱塘建兜率院等。
纳土归降
974年,赵匡胤讨伐南唐,矛头直逼江南。钱弘俶拒绝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求援建议,出兵助宋灭南唐。南唐亡国后,吴越国唇亡齿寒。
曾封为“淮海国王”,八年改为“南汉国王”。端拱元年(988年)更封“邓王”,是年八月薨,后追封“秦国王”,谥号“忠懿王”。吴越国王钱弘俶墓志今陈列于洛阳古代艺术馆东展室,这方墓志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国君”级墓志。
主要影响
好吟咏,自编其诗为《正本集》,陶谷为序。今存一首“宫中作”。
吴越国境内佛教大盛,钱俶,毕生崇信佛教。自谓“凡千万机之暇,口不辍诵释氏之书,手不停披释氏之典”。他统治两浙期间,于境内造经幢,刻佛经,建寺院,修宝塔,礼遇天台德韶和永明延寿等高僧,遣使往高丽、日本寻求佛教诸宗典籍,在首府杭州重修灵隐寺,创建永明禅寺(今净慈寺),建造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等,还修了烟霞洞、慈云岭、天龙寺、飞来峰等几处南方地区少见的石窟造像。吴越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南佛国”。目前出土的钱俶造的八万四千阿育王塔实物,以铜塔居多、铁塔略少,雷峰塔发现的仅见的两座银制阿育王塔,是钱俶在壬申岁(972年)和丙子岁(976年)前后为雷峰塔特制。两座塔的不同在于,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内有金制容器,即“金棺”,存放当年钱俶供奉的“佛螺髻发”舍利;天宫的阿育王塔内悬挂4厘米高的葫芦金瓶,内含舍利,是最高规格的阿育王塔。钱俶一生酷爱佛教,在吴越国亡国前一年建造雷峰塔,造塔的真正原因是为了供奉如来佛祖的佛螺簮发。至于为庆祝宠妃黄氏得子而建之说有误。
历史评价
北宋官员慎知礼在其墓志铭中评价:“王禀奇骨之峻削,受正性於恬愉,体貌肃如,神气穆若,语默存道,动静求仁,靡尚豫游,颇遵俭素,爱人善愈於己能,闻人过率以情恕,推诚於下,擢才不疑,儒雅自勤,名教胥乐,百家穷览,六义研机,载笑载言,咸本事实,曰兴曰比……当王位崇高,以聪明正直,尽人臣之能事;洎王功光大,以进退存亡,服圣人之格言。得不谓尽善尽美於斯者乎?洪惟武肃王克慎厥始,文穆王克和厥中,洎王克成厥终,三后协心,四方是则,语忠臣孝子者,百世可知也。”
亲属成员
家世
兄弟
钱元瓘被选为钱镠的继承人之后,长期没有亲生儿子,所以他的义子算在排行内。
后妃
子女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钱俶墓志铭
钱俶墓志铭由宋金紫光禄大夫慎知礼撰写,邓州钱王府都押衙秦守良誊写。墓志石高92厘米,宽93厘米,志文53行,满行52字,全文约2700字。志石上刻志题甚长,全称“大宋故安时镇国崇文耀武宣德守道中正功臣、武胜军节度、邓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使持节邓州诸军事、邓州刺史、上柱国、邓王,食邑九万七千户,食实封壹万陆千玖百户,赐剑履上书书诏不名,追封秦国王墓志铭并序”,推测出土于河南洛阳,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石刻馆。
灵隐寺及相关建筑
北宋建隆元年(960),吴越国忠懿王钱俶请延寿主持重修杭州灵隐寺,重建殿堂1300余间,灵隐寺因而中兴。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街道灵隐社区灵隐寺内,共有石塔两座,经幢两座。石塔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系钱俶重建灵隐寺时而立;经幢建造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原在钱氏家庙奉先寺前,北宋景祐二年(1035)灵隐寺住持延珊迁建于今址。两石塔用石灰岩建造,为仿木构楼阁式塔。外观八面九层,逐层收分,比例适度,出檐深远,起翘舒缓,轮廓挺拔秀丽。各建筑构件,如斗拱、椽飞、翼角、勾头、滴水、门窗均十分逼真。塔身雕刻的140余尊佛教造像,雕刻精细,线条古朴、流畅,有浓厚的唐代遗风。
经幢结构基本相同,石灰岩雕凿,逐级叠涩而多层八面型石幢。经幢下部用三层须弥基座,底层束腰雕有遒龙,上两层束腰雕佛像,幢身上刻“大佛顶陀罗尼咒”和“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咒”经文,西幢经文后刻有建幢记。
灵隐寺两石塔完整、忠实地模仿了木结构塔的建筑形式,是研究宋代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灵隐双经幢,造型优美,且雕刻细腻,具有五代吴越国时期的典型特征。
史料索引
影视形象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14:1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