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贡茶,贵州省毕节市
金沙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金沙贡茶,形似鱼钩,绿润、披毫;栗香浓;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回味甘甜;叶底嫩绿匀整。
营养价值
根据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分析,金沙贡茶营养丰富,其中茶多酚14—15%,咖啡碱2.7—3.0%,茶氨酸3.4—3.8(克/100克),谷氨酸0.2—0.3(克/100克),酪氨酸0.2—0.3(克/100克),精氨酸0.1—0.2(克/100克)等。
产地环境
金沙县地貌类型以岩溶地貌为主,侵蚀地貌次之。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年均气温12.5—16.5℃之间,年日照数平均1098小时,年无霜期平均275天,年平均降雨量1050毫米,适合茶叶生产。
历史渊源
西汉元鼎20年(前135年),汉中郎将唐蒙受汉武帝的委派,征发巴蜀士兵千人,从赤水河口符关出发,沿赤水河上行,来到了紧邻古蔺的金沙清池作了停留。据大定府记载:唐蒙出使夜郎,曾在清池停留一天,当地少数民族为了迎接唐蒙,将家中刚刚炒制的新茶让唐蒙品尝,唐蒙和他的军队品尝到回味甘甜的清池茶后:“我从都城出发,走了近一年,还没有品尝到这么好的茶。”临走时,唐蒙向该地村民购买了10斤上贡汉武帝。汉武帝品尝后,大加赞誉,亲自将此茶命名为“夜郎茶”,并传旨作为贡茶。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宣慰土司奢香夫人前往南京朝拜朱元璋,除了向朝廷献马23匹以外,还进贡大批优质的清池茶叶。
清朝时期,金沙贡茶在各地销售。
2009年,金沙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
生产情况
2014年,金沙贡茶区域生长面积1250平方千米;金沙贡茶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达100多万千克。
2016年,金沙县累计建成茶园面积20万亩,茶园达到无公害化或绿色化生产标准,认证绿色或有机茶园面积在10万亩以上。
产品荣誉
2014年11月18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金沙贡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金沙县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金沙县所辖城关镇、
沙土镇、
安底镇、
禹谟镇、
岩孔镇、
清池镇、岚头镇、源村乡、
官田乡、后山乡、长坝乡、木孔乡、茶园乡、
化觉乡、高坪乡、平坝乡、西洛乡、龙坝乡、桂花乡、石场苗族彝族乡、太平彝族苗族乡、箐门苗族彝族仡佬族乡、马路彝族苗族乡、安洛苗族彝族满族乡、新化苗族彝族满族乡、大田彝族苗族布依族乡等26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7′—106°44′,北纬27°07′—27°46′。
质量技术要求
金沙贡茶栽种区域通常选择,排灌方便,地势较高,土壤酸性、粘砂适度、结构良好,通透性好,表土有机质含量大于1%,土层厚度80厘米以上,无污染,集中连片,便于规模化生产的地块。
主栽品种为中茶系列、黔湄系列等,10月至次年3月移栽,栽植深度10—15厘米,大行距1.5米,小行距0.45—0.50米,丛距0.30—0.35,每从茶苗2株,每亩4500—5000株。发现缺丛缺株,及时补苗。清除杂草。重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重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利用生物防治、绿色综合防控措施,将农药残留降低到标准范围。茶园种植桂花等经济林木,每隔3—5行茶树间作一行。当枝条生长到0.40米以上时,进行修剪,高度离地面0.35—0.40米,修剪后去细枝、弱枝,次年在前剪口处提高0.10—0.15米进行第二次定型。严格按标准进行台刈、修剪。
采摘采用提手采,要求同批鲜叶匀度好,净度高,叶完整。建立农业生产档案,及时记录肥料、农药使用情况及其它栽培管理措施。
茶青采摘后,进行摊青,将茶青摊放于清洁卫生、设施完好的贮青间或贮青篾质簸箕,不允许直接摊放在地面。摊叶厚度为1厘米—15厘米,时间为4小时—12小时,以摊放量降至65%左右,芽叶捎软、色泽略暗绿、微显清香为适度。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杀青要迅速、及时破坏酶的活性。抖闷结合,老叶嫩杀,嫩叶老杀。使含水率真范围60%左右,无烟焦气、青草气、熟闷气,叶色暗绿,失去光泽,叶质柔软,略有粘性,稍在弹性。按不同茶叶外形要求做形,可做卷曲形、扁形等。
金沙贡茶生产严格按照贵州省茶叶标准技术规程的规定进行生产。
专用标志使用
该规定地域范围内的金沙贡茶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金沙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提出申请,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金沙贡茶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地图信息